在没有亲眼目睹他与人对弈之前,记者很难将“全国优秀法官”和“业余围棋七段”两个称号联系到一起。
面对记者的质疑,他笑着说:“对自己而言,除了法律,最大的爱好就是围棋。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在‘黑白’世界中纵横驰骋那是最惬意、最幸福的事情。”
他就是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兼审管办主任孙地长。
他说:“下棋有‘棋理’,办案有‘法理’,如果法官办案不遵照法律条文和法律适用原理,如果不遵行内心确信和人生准则,就不可能分清是非明断黑白。”
“认真走好‘棋’中每一步”
“人生其实就是一盘棋,我必须认真走好‘棋’中每一步。”透过孙地长恬淡的谈吐,记者得知他其实有着诸多令人艳羡的光环:“全市调解能手”、“全省优秀法官”、“全国优秀法官”、“湖南省年度法治人物”。
1965年1月,孙地长出生在冷水江矿山办事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五。全家八口就靠在矿山工作的父亲一个人的工资艰难维持。
“家里太穷,连煤都买不起。7岁那年,我就开始跟随兄长们用篮子到30多里开外的废弃煤窑里挑煤。儿时的记忆,影响了我一辈子。”他说,正是在苦水里泡过,所以自己对底层群众有着天生的悲悯。
15岁那年,父亲到了退休年龄,孙地长便按当时的政策顶了职。
从最初的机器操作手到后来的机器检修员再到车间管理员,他干一行爱一行,很快就得到了领导和同事认可。
1984年,他被单位推荐参加成人高考。没想到,仅仅复习了一个月,他就成功考上了昆明工学院。
由于学习刻苦,他每学期成绩都名列前茅。大学四年毕业后,他又重新回到矿务局上班,担任工区长,相当于车间主任。
在此期间,一起复杂刑事案件的判决,使他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某因故意伤害被依法逮捕,李某亲属纠集一群人肆意围堵法院。法院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依法对李某判处有期徒刑,对受害人进行相应赔偿,并公开宣判。在台下凝神静听的孙地长,得知这一宣判结果时,激动得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扯开嗓门高呼“法律万岁!”
1994年,湖南省法检两院组织公开招考,得知消息的孙地长内心有些纠结:一边是轻车熟路的现有工作,一边是梦寐以求可毕竟是陌生领域的人生理想,要做出选择很难。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第二天他还是偷偷去报了名。
成绩揭晓后,他成为一匹“黑马”。在数千人的赶考大军中,他以第二名的总成绩,成功入围。
“说句实话,刚进法院那会儿自己真的啥都不懂,即便‘连带责任’这样的基本概念都迷迷糊糊,只好每天向同事们请教。”孙地长于是痛下决心,必须加强学习,否则就会误大事。
曾与他在法庭共事的肖志明回忆说:“那时,他每天都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入睡,不是看法律条文就是背英语单词,有时还清早叫醒我帮他抽背内容,那种学习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随着办案的增加,孙地长越发感觉自己知识不够。1995年,他又在通过10多门行政管理自学考试课程的同时,加报了自考法律本科专业,且全部顺利通过。
在孙地长办公室里,记者看到最多的,除了堆满大半个屋子的案卷,就是各类翻得半旧的书籍,从王泽鉴的《法律思维和请求权基础》到史尚宽的《民法学全书》,从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到罗尔斯的《正义论》……
“孙地长是典型的学习型法官,他之所以能迅速成长为审判业务骨干,与他的勤奋好学密不可分。”一名退休的院领导这么评价他。
正是凭借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孙地长成为了全院公认的民商法审判专家,无论是同事还是代理律师,一遇到法律难题,第一个想请教的人便是孙地长。18年来,孙地长先后承办过1600多起案件,每件都是“铁案”,无一发回重审,无一重大改判,无一涉诉信访。
“寻找双方利益交叉点”
“作为一名民事法官,我没办过轰动一时的大案要案,经手的案子也大多是通过调解结案。我坚持的原则就是找到双方利益交叉点,要出以公心,一碗水端平。”
“寻找双方利益交叉点。”这是孙地长做好调解工作的法宝。
2012年2月,冷水江市安达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由谢伟波承包经营的一辆中巴车,被新邵县农民周豪杰强行扣押。
初一看,周豪杰有触犯刑法的嫌疑。但一向办案严谨、审慎细致的孙地长没有主观臆断,而是立即进行调查。经过调查发现,原来,周豪杰之所以强行扣车,是和另一起已判决的执行案件密切相关。2010年,周豪杰受谢洪波雇佣从事山林基地种植工作,而谢伟波是此基地的共同合伙人之一。后因拖欠工资,法院判令谢洪波支付周豪杰等多名农民工工资款2.5万余元。
判决后,谢洪波一直拒不履行,且下落不明。
久未拿到工资款的周豪杰就做出强行扣车的违法之举。
孙地长认为,要想使此案从源头上化解,就必须通过调解寻找整体解决方案。
起初,双方都“理直气壮”,周豪杰要求“拿钱就放车”,而谢伟波则以自己不是承包人为由坚决要求放车,否则就报警抓人。
“不是合伙,你为什么在工资单上签字呢?”面对双方“剑拔弩张”,孙地长将自己通过多方调查取得的“证据”——一份山林基地民工工资发放表摆在了谢伟波面前。
面对这份“铁证”,谢伟波一时语塞。经过反复做其思想工作,他终于答应支付工资。
“工资对方答应付给你了,那这几天的扣车损失是不是也得算给人家?”孙地长将周豪杰拉到隔壁屋子,做起了工作。
周豪杰这下没什么好说了,爽快地答应从工资款里扣除2000元作为车辆扣押损失。至此,两起矛盾一同被化解,双方握手言和。
“作为法官,你要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就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尽量减少诉讼中不必要的损失。”孙地长这样表示。
2010年,陈某驾车撞伤了李某,法庭依法裁定扣押陈某的车辆,陈某却不知去向。受理此案的孙地长心急如焚,必须尽快处理案件,否则被扣车辆的停运费、保管费会不断扩大。
“孙庭长比当事人自己还急,每隔一两天,就带我步行10多里山路到陈某家去,光这件事,就前后跑了6趟。”禾青法庭的书记员刘强回忆。
陈某的父母被孙地长这种敬业精神感动,每次都热情地请孙地长到家里喝茶,并答应待陈某回来后做儿子的工作。
那一天,当孙地长再次跋涉10里山路到陈某家时,正好碰到陈某从外地回来。得知孙法官为了自己的事来过家里多次,陈某深受感动,对眼前这位和善可亲的法官油然而生敬意。他当即表示:“孙法官,就冲您这么不辞辛苦地为我的事费神,这事该咋办您说了算!我明天就到庭里接受调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孙地长的悉心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而此时已是下午五点多。
正当书记员刘强准备下班好好度个周末时,孙地长把他叫住了:“小刘,你再辛苦一下,等我写完裁定书一起往交警队去一趟!”
尽管有点不情愿,但刘强明白,孙庭长这样做,无非是为给当事人多节省两天停车费。
当两人制作好解除扣押裁定书并送达至交警队、办完相关手续时,已是夜幕降临。孙地长虽已饥肠辘辘,但他心里却感觉满满的,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
“从孙庭长身上,我们年轻干警学到很多。他让我们明白,只要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就一定能让自己的人生出彩!”刘强说。
“区分‘黑白’需要智慧和勇气”
在长期的审判活动中,孙地长给自己定下了一条“铁”规矩:对每一个案件必须反复思考和论证,作出裁判时务必做到慎之又慎。
他说:“法官要想区分‘黑白’,除了心存善念外,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1988年,吴某、康某在谭家村村委会开办的村属锑矿从事爆破作业时发生意外事故,导致两人双目失明。
事故发生后,锑矿被永久性关闭,所欠工人工资及伤害赔偿金均没有了下文。十多年里,两原告不断找谭家村村委会、锑矿负责人等要求赔偿,但都没有结果。
2007年,两原告以劳动争议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以未通过劳动仲裁驳回原告起诉。检察院抗诉后,该案被发回重审。
看着两名终身残疾的当事人,孙地长心绪难平,他主动请缨,接过了这个前后折腾了多个回合的“烫手山芋”。
为还原事实,他多次深入矿井调查取证,并走访了大量群众,得知矿山是冷水江市康复医院(属于当地民政局下设机构)和村里联营开办的。于是,他根据不同法律关系进行分案处理,并依法追加了康复医院为被告。
此后,法院依法判决被告谭家居委会(原村委会)、冷水江市康复医院赔偿两原告损失共计12万余元。
但两被告的赔偿能力有限,执行又成了大难题。
“他完全可以将案卷移送到执行局了事,但他怕延误时间,主动找被告做工作。”此案的法律援助律师杨平玲在接受采访时说。
为尽快执行到位,孙地长先后20多次深入矿山乡谭家居委会和康复医院做工作。
“他隔三差五就来找我们,门槛都被他踩破了。”被执行单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陈,“孙地长是天底下第一好人。”
最终,在市委政法委的协调下,本案赔偿款全部执行到位,一起历时多年的赔偿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当孙地长将赔偿款存折交到两名盲人手中时,他们握着孙地长的手说:“虽然我们眼瞎了,但你却让我们眼前亮堂堂、心里暖烘烘。”
“在中国当前的司法环境下,单纯坐堂办案是行不通的,当事人法律素养高低不同,有些强势,有些弱势,你得站在双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将当事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处理。”孙地长说。
2011年,被告杨某因合同到期,拖欠卡拉OK店场地租赁费被出租方告到法庭。孙地长经过实地调查后发现,被告对所租场地进行装修,花了一百多万元,如果单纯判决解除租赁合同,显然会有失公允,即便判了,执行起来也是件难事。
为了平衡双方利益,妥善处理好这起对抗激烈的纠纷,孙地长一方面充分保障双方诉讼权利的及时行使,另一方面尽力做调解工作,最终此案以原告同意在原来的基础上增付2%的租金,并继续承租10年而成功调解。
“这个案子看起来简单,但如果单纯判决解除合同的话,明显对被告不利,尽管原告是本地人,在地方上有很强的势力,但我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双方都非常满意。”孙地长这样解释。
“家人对我而言像一颗‘弃子’”
1994年,孙地长被择优录取至冷水江法院后,本来完全可以留在院机关。可是为了锻炼自己,他主动提出去法庭。而这一去,就是17年。从矿山法庭到禾青法庭,再从禾青法庭到毛易法庭,孙地长将自己最美好的人生年华都奉献给了基层群众。
基层法庭远离城区,条件艰苦,办公设施简陋,待遇比之前的矿务局差了一大截,生活远没有城区丰富和精彩。面对这一切,孙地长非但没有后悔,还打心眼里热爱上了这份职业。
他吃在法庭,睡在法庭,工作在法庭,从未抱怨过法庭的工作条件,从未因每天奔波基层而烦恼,他经常笑着对同事和朋友说:“法庭就是我的家。”
2011年3月的一个下午,孙地长在上门调解一起离婚案件时,突然感觉喉咙里像卡住了什么,跑到厕所里一吐,猛地咳出几口鲜血来,将自己吓了一大跳。
“孙庭长,您快去医院吧!”原、被告发现后,一起劝他。
“先把这个案子调解好再说,你们来这一趟不容易。”孙地长喝了口水,缓了缓神说。
原、被告都十分感动:“到底是我们的婚姻重要,还是您的命重要啊?不管什么调解条件,我们都接受,您还是先去医院吧。”
孙地长没有接受夫妻俩的劝告,硬是忍着疼痛坚持调解。夫妻俩在孙地长敬业精神的感召下重归于好,“这婚咱不离了。”
几天后,孙地长来到职工医院做胸前镜检查,医生怀疑是肺癌,建议他到省城去做个确诊。
“你一天吐多少血?”湖南湘雅医院的一名老教授问他。
“一天半斤左右吧!”孙地长认真地回答。
“那不可能,要是每天吐那么多,只怕你只能爬到医院来了。”老教授不相信。
就在医生问这话的时候,孙地长又开始吐了,一大口一大口。老教授赶紧叫来急救车,输上了氧气瓶,直接送进了重症病房。
医生建议他住院,可是他没有住。理由很简单:一是没有足够的钱,二是庭里工作太忙。他妻子和舅佬们商量,先从大伙儿那里借点钱,再考虑将自己仅有的一套90年代初期购置的住房卖掉,孙地长死活不同意。
经检查,他患上的是肺结核,不是肺癌。拿到诊断书,孙地长一个劲地安慰妻子:“你看,老天爷没想要我死呢!房子不用卖了!”
由于长期忘我工作,孙地长先后患上了肺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经常出现咳血、耳鸣和失眠。
因为工作忙,他的儿子一直交由年迈的岳父母带养。因为工作忙,妻子抱怨他没空陪自己做白内障手术而延误了病情;因为工作忙,亲生妹妹举行婚礼他也没有出席。
孙地长红着眼睛对记者说:“家人对我而言,像一颗‘弃子’,我亏欠他们的太多太多!”
而最让他愧疚的是,他和父亲的永别。
2006年腊月,窗外天寒地冻,白雪纷飞。孙地长正准备开庭审理一起民事案件,突然接到姐姐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急切而悲痛:“爸爸不行了,你快回来吧。”
当他怀着沉重的心情、顶着刺骨的寒风赶到30里外的矿山时,父亲已经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这位顶天立地、从未轻易落泪的铮铮汉子,面对父亲冰冷的脸庞,终于难抑内心的愧疚,“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放声号啕大哭。
“他时刻远离‘禁着点’”
穿的是褪了色的法官服,抽的是三五元一包的普通烟,住的是九十年代初买的老平房,不会跳舞、不会钓鱼、不会玩牌打麻将……从孙地长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清贫与寂寞。
当记者提出要采访几个律师时,他在老式手机里找了半天,居然一个律师电话也没有。
“都是他们主动找我反映情况,我存着确实没啥用。”孙地长这样解释。
现年20岁的李某,母亲在生他时难产去世,他也因医院接生不当导致八级伤残。2012年,他起诉医院要求赔偿。时任诉前调解中心主任的孙地长成功调结此案,为李某追偿20余万元。李某为表示感谢,委托律师买了两条烟送给孙地长,孙地长当即退了回去。
后来,对方又四处打听到孙地长母亲住处,并加了两条烟送进门,孙地长母亲硬是把烟退了回去。
孙地长说:“我最反感个别当事人不择手段,误以为买通法官就能打赢官司,误以为打官司就是玩技巧、拼关系。”
尽管他如此固执,但不少律师依然对他敬畏有加,佩服至极。
“尽管孙庭长平时平易近人,但他在法庭上却极其严肃,有一次我开庭迟到了半个小时,被他好好训诫了一顿,以后再也不敢了。”一位律师回忆说。
“他为人老实但绝不机械,他学识很高但绝不迂腐。他敢讲真话讲实话。下围棋有‘禁着点’,法官生涯同样有各种‘禁区’,他时刻远离这些‘禁着点’,从不染铜臭,始终清廉如水。”冷水江市法院院长龚新连对孙地长这样评价。
今年年初院里调整人事,审管办主任一职因为“事情繁杂”且“易得罪人”迟迟没有落实人选。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新上任的院长龚新连想到了孙地长,并向其征求意见。
“工作上多吃点苦,多费点力,得罪几个人我都不怕,我最怕就是干不好。”尽管有些顾虑,但孙地长还是答应了。
在此之前,他先后在两个法庭担任代理庭长多年,但他从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依他的能力、水平和资历,他完全可以选择更轻松的职位。”不少同事这次又为他打抱不平。
可他却毫无怨言,全力投入审管办工作改革当中。他大胆提出将“审监庭、司法技术监督室、审管办”三个庭室合署办公的“大审管办”理念,有效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形成三个部门协同管理的新思路。
“国庆节七天长假,他一天也没休息,全部呆在办公室里整理案卷。”龚新连介绍说,“为了摸清底子,评查文书,他工作起来简直不要命。”
在他的主持下,审管办出台了《审判委员会工作制度》、《案件质量管理若干规定》、《发回重审、重大改判案件责任追究办法》等十余项制度,并且每周进行司法绩效考评,每月召开司法绩效调度会,实行公开点名。
“他还对重大改判案件逐案撰写评查报告,不管案件承办人是一般法官还是院领导,他都一视同仁,毫不留情。”一名曾经被孙地长列入裁判文书制作质量“黑名单”的刑庭法官介绍道,“经过他一年时间的努力,我院审判质效已从全市排名倒数跃居到了前三强。”(记者 禹爱民 曾鼎新 通讯员 刘 聪)
·“党员妈妈”四年送淮北特警逾千双鞋垫
·杨阳:用微博帮助20多个特困家庭
·李希:有一双辨别假证的“锐眼”
·陈治林:玩转“微警务”
·最年轻探组:在破案中实现自我价值
·褚洪泉:经侦能手17年追赃39亿元
·褚洪泉:经侦能手17年追赃39亿元
·周遂德:当代表要“活鱼水中游”
·如何让盲人顺利参加高考
·张秉文:“我不能坐着轮椅出庭”
·王建雷:为净化网络屡出妙计的“点子王”
·冯景华:“在刀尖上起舞”的铁血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