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廉政思想是我们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延安时期的局部执政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全面执政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党风及廉洁廉政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这与毛泽东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直接相关。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检察日报·廉政周刊》对毛泽东关于廉洁廉政的阐述和思考及其实践活动进行了梳理,并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教授赵颖、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胡承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刘勇予以解读,以期对新时期的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有所借鉴。
无私
是共产党的本质特征
《廉政周刊》:毛泽东廉政思想是我们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是如何探索和阐述其廉政思想的?
赵颖:毛泽东的廉洁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是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1934年1月,毛泽东撰写了《我们的经济政策》和《关于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两文,从理论上对廉政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的著名论断以及“人民政府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并为群众谋利益”等思想。在延安,毛泽东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等文,阐述了“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是廉洁奉公的模范”以及“精兵简政”、“用民主制度保证廉政”等观点,形成了他的廉政思想的科学体系。
胡承槐: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深切地认识到,摒除私利是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只有始终保持这一本质特征,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而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要和群众在一起,“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服务于民、不谋私利,既为党的性质所决定,同时也关乎党的宗旨。从某种意义上讲,清廉是共产党人的特色和特质。
廉洁
是个人品质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廉政周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记者见面会上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可以说,这个阐述和毛泽东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清正廉洁的纪律一脉相承。
胡承槐:习近平的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毛泽东廉洁廉政思想的钥匙。“打铁还需自身硬”,主要体现于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有优秀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党执政后,一些党的干部高官厚禄、养尊处优、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对此,毛泽东在1962年1月13日的中央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直斥,在党的队伍里,有一些“品质不纯和作风不纯的人,他们是个人主义者、官僚主义者、主观主义者,甚至是变了质的分子。”在毛泽东眼里,官僚主义、浪费、贪污是与共产党人的性质与宗旨格格不入的。所以,他在各个历史时期,一直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清正廉洁的纪律;同时他认为,反贪污、反腐败、反浪费“必将接触到各方面存在着的各种程度的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工作作风。”毛泽东认为,自律是反腐败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廉洁廉政问题首先是个人品质问题,所以,解决问题最终还要回溯到党员干部个人的宗旨意识和防腐拒变能力上来。
刘勇:毛泽东认为,廉洁还是个政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反贪污、反腐化、反浪费“同批判其他缺点一样,不但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在社会多元、追求多样的今天,诱惑众多,干扰频繁,党的领导干部如何坚守风清气正的政治底线,还需要把廉政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来认识。
《廉政周刊》:在全国政权以后,如何保持这种优良的作风,绕开所谓历史“周期率”?
刘勇:从中国革命的历史来看,毛泽东是以一个革命家和战略家的眼光洞察腐败问题的,其反腐败思想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很强的预见性。早在1938年,毛主席就明确地指出:“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
胡承槐: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取得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历史上看,我们很多同志,在革命时期的艰苦条件下,仍然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在种种利诱下,仍秉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不变节、不变质。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党员在利益的诱惑面前变质,更有一些干部被“糖弹”打中而腐化堕落。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就倡导“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他认为“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广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艰苦朴素、清正廉洁,更要有勇气、有能力反对贪污和腐化。
反腐
保证党的思想和组织的纯洁性
《廉政周刊》:我们看到,毛泽东对党的作风和干部贪腐问题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并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在防止腐败问题上,毛泽东是如何探索和实践的?
胡承槐:毛泽东历来重视整风、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法防止腐败。他认为,教育和批评在工作中就像“扫房子”和“洗脸”一样,“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洗脸”和“扫房子”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形象说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倡导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极大地提高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赵颖:毛泽东特别重视思想教育。为了使人们树立应有的廉洁意识,延安时期就开展了整党整风运动,保证党的思想和组织的纯洁性,保证了边区政治的清明廉洁,使边区民主空气浓厚,人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建国不久,就果断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党全军整风运动、整党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以及禁烟禁毒和取缔卖淫、赌博等全国性的群众运动,新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刘勇:加强纪律惩防腐败,是毛泽东廉政思想的重要部分。早在1932年,他就苏维埃共和国的问题指出:“贪污腐化的分子,各级政府一经查出,必须给以严厉的纪律上的制裁,谁要隐瞒、庇护和放松对这种分子的检查与揭发,谁也要同样受到革命的斥责。”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着力探索通过完善制度法规来预防和惩治腐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了防止资产阶级腐蚀和反对突出个人的六条规定。此后,防腐败的规章不断出台,机构建设也大力推进,1949年11月出台了《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和《关于党内处分与行政处分的关系问题给华东局组织部的指示》;1952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为惩处贪污分子提供了法律依据;1954年9月21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监察部,1955年3月21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赵颖:毛泽东一贯主张肃清贪官污吏,只要是腐败分子,无论是谁,不问亲疏,他都铁面无私、严惩不贷。在瑞金时期,毛泽东严惩了于都县一个集团贪污案,将贪污数额最大的县委军事部长等4人,公审之后,执行枪决,余者一律依法严办。延安时期,针对边区贸易局副局长肖玉壁的贪污行为,毛泽东执法如山,严令枪决。新中国成立后,出现过严重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令毛泽东感到痛心,最典型案例莫过于刘青山、张子善案件。毛泽东以反腐倡廉的巨大决心与魄力指示:贪污1万元以上的定为大老虎,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在1951年11月开始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听取汇报。截至1952年6月,在全国3122437名党员干部工作人员中,有贪污等腐败行为而被撤职、查办、法办、处决者为1226984人,占39%。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的反腐败运动,真正使腐败分子后悔了。
《廉政周刊》:毛泽东反复强调,党风问题关系到它所领导的人民政权的性质问题。如何领会作风建设对于建设廉洁性政党的重大意义?
赵颖:毛泽东特别重视作风建设。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规定: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制止一切歌功颂德现象。他号召通过作风建设,把廉洁意识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毛泽东反复强调:“要提倡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勤俭建国。我们的国家一要勤,二要俭,不要懒,不要豪华。懒则衰,就不好。”他从党的宗旨和人民政权的性质出发,要求历届人民政权及其工作人员廉洁奉公,坚决反对贪污和浪费;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倡勤俭建国,厉行节约;他从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出发,号召全体党员和干部永远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可以说,这对当前廉洁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