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区服刑人员早日回归社会
——访河南省社区矫正办公室主任、省司法厅副厅长杨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目前,河南省社区矫正工作取得哪些成绩,存在哪些困难与机遇?12月20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社区矫正办公室主任、省司法厅副厅长杨骁。
社区服刑监管规范有序
2011年底,河南省启动社区矫正工作,短短几年,社区矫正工作覆盖了全省所有省辖市、县、乡镇,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6万人,目前在矫人员尚有4万余人,总人数居全国前列。
杨骁介绍,河南省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间再犯罪率为0.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17%。几年间,河南省已经初步建立社区矫正制度体系,定期对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开展。
“目前,全省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正在筹备建设中,建好后将会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监控效率。”杨骁告诉记者,司法行政机关会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困难与机遇并存
机构建设滞后,已经成为河南省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展的一大瓶颈。杨骁说,现在司法部已经成立社区矫正管理局,全国各省(区、市)都在司法厅(局)设立了社区矫正局(处、办),市、县、乡也成立相应部门。而河南省这几年各地建设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和新区,多数没有成立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给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带来体制性困难。
此外,河南省专职社区矫正队伍体系尚未建立,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者也仅400余人,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甚远。
杨骁还透露,以往河南省社区矫正的经费标准很低,而且还不统一。目前,河南省有关方面正在积极调研制定统一标准,以弥补当前经费不足的状况。
为社区服刑人员送去关怀
杨骁告诉记者,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落实社会保障措施。今年以来,共组织劳动技能培训7000余人次,指导就业或就学1.1万人次,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早日回归社会。
杨骁认为,可采用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司法所配备社会工作者,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人干、干得了、干得好。同时也要积极招募、壮大志愿者队伍,为社区服刑人员送去关怀,增强其回归社会的勇气。(记者谢建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