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就职于贵州省黔南州公安局,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过《中国散文大全·女性卷》《全国公安文学精选》等,出版有个人文集《月亮笑了》。
——【代表作】——
报告文学《守护你,到你静静离去》、散文《大哥的眼泪》《忧郁的白鹤》、短篇小说《老张六十》。
——【创作感言】——
写作,是为心灵寻找一片宁静的栖息之地。
——【个人简介】——
毛永温,就职于黑龙江省边防总队政治部,武警大校警衔。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全国边防部队新闻协会理事。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其作品30余次在国家和省级报刊获奖,发表的文学作品百万字以上。
——【代表作】——
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那山那人那毛驴儿》、《跨国营救》。
——【创作感言】——
生活永远高于文学,深入深入再深入。
——【个人简介】——
李万军:现任湖南省常德市公安局武陵分局指挥中心副主任,系全国公安文联文学专业委员会、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
2006年,报告文学《凤凰之子》获首届广州军区战士文学奖,2007年,个人文集《走笔军旅》获第七届丁玲文学奖;2010至2013年,《抓的就是你》《北上之歌》等四篇新闻特写分获湖南省第十届金盾文化工程奖。
——【创作感言】——
努力从文学创作中探寻生命安立之根!
报告文学:艺术地讲述真实的警察故事
■聚焦
本报记者 武 忞
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百花园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直以来,都以“真实”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对社会热点的快速反应和纵深解读受到读者青睐。
公安工作是报告文学的富矿。如何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报告文学该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冲击?体制内作者创作报告文学的瓶颈何在?这一次,我们请三位报告文学作者跟您一起聊聊。
报告文学就是以文学的手法描述真实
记者:说到报告文学,不了解的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什么是报告文学,它和纪实文学是不是一种文学体裁,面对这样的疑问,你如何回答?
沈雪:我认为两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是用文学手段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但在一定程度上,纪实文学的范畴要宽泛一些,它包含报告文学、历史纪实、回忆录、传记等多种文体;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体裁,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等特征。两者都要求真实,都需要作家通过采访获取真实的素材。纪实文学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但报告文学是非虚构性的,所有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反真实性原则。无论是报告文学还是纪实文学,只要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社会风貌和生活本质,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好作品。
李万军:文章为合时宜而著。报告文学这种文学样式可以说也是应时而生。个人认为,她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与传统文学之间的文学样式,她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描述客观真实;或者说,她还允许创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穷尽一切文学手法描绘、渲染和演绎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典型环境。较之散文诗歌及其他文学体裁,她更接近于新闻,更贴近于真实。我们的公安工作也为报告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文本源头。纪实文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也顺理成章地冒了出来。在我看来,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应是一根藤上的两个果实,基因应该完全相同,至于长相和味道,广大读者自有体会。
毛永温:我觉得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同属于一种大的文学体裁,但两者又有区别。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都有新闻性,所报告的内容都必须是真人真事,从这一点看,两者是相同的。但从文学性来分析,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更强些。
身处信息时代,好的作品也会越积淀越生辉
记者:曾经,报告文学被称作“文学的轻骑兵”,它能让读者较快地通过文学的形式了解到整个事件和人物的全貌。而在如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报告文学是否还具备这种优势?
沈雪:虽然在发展中经历过一些波折,但是报告文学始终都在以坚实的步伐不断迈向成熟。作为一种紧贴现实、贴近生活、紧随时代的文学形式,报告文学无疑是受大众欢迎的。近些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快餐式的阅读,不仅是报告文学,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也同样受到了一定影响和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报告文学的吸引力就会削弱。因为报告文学是在给读者大众 “报告”现实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是作者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一部好的报告文学,就好比一块玉,越积淀越生辉。这是网络媒体和其他新兴的文学体裁不可比拟的。
毛永温:当下是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各种信息得到迅猛传播,然而大量信息很多时候只能告诉大众一些表象,而且真假难以甄别。即使信息真实可信,但仍然难以满足读者和受众对这些信息背后纵深的了解,对整个事件和人物的全貌知情的渴望。网络只是信息的传播方式,并不具备传达真实可信事实、塑造鲜活人物、弘扬正能量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下报告文学的轻骑兵角色,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越来越显著。
李万军:文学界将报告文学称之为文学家族中的轻骑兵,不仅是就她对社会现实的快速反应,也包含了她在文学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进入信息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固然会发生很大变化,但就像不必太多担忧文学是否会消亡一样,也大可不必担心报告文学究竟还算不算文学的轻骑兵。关键是要看报告文学是否能与时俱进。就其文本功能而言,她的属性如同她的基因,突变的可能不大,但培育出新的“杂交水稻”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大。
时代需要我们把真实的警察故事艺术地报告给读者
记者:有人说,公安工作是报告文学的富矿。在当代的背景下,您认为公安题材报告文学的优势及瓶颈在哪儿?如何看待公安题材报告文学未来的发展?
沈雪: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公安工作的确是一座富矿。但是守着一座富矿,有的时候却没有进行深加工,让资源流失浪费很是可惜。创作人才的缺失,可能是瓶颈之一。目前在公安队伍,“字警”不多、不精,且业务缠身,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潜心写出好的作品;再则意识不到位,一些很好的题材,没有进行全面的采访和艺术提升,只被用消息或通讯来报道了。
公安题材的报告文学,有很好的发展优势,因为公安工作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与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又备受社会公众关注和期待。这就更需要公安作家拿起笔,通过文学艺术创作的形式,把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让公众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人性的光辉、公安工作的亮点,更加了解、支持公安工作。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
李万军:警察作为一支既要执法又要服务的队伍,承载着太多的时代使命。这支队伍时时都会有流血,天天都会有牺牲。大多数的一线公安民警,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和沉重的社会及家庭重压之下,坚守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的辛苦与付出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因此,有幸生活在人民警察中的作家,没有理由不为时代讴歌,不为这些英雄代言。
眼下的创作,我认为主要存在着量不多、质不高的问题,即便有一些所谓好的抓住了时代热点的作品,也大多停留在浅吟低唱的层面,文学性艺术性还很欠缺。就我个人而言,在今后的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还应当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准一点,挖得更深一些。作为主修报告文学的作家,我们理应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努力以一流的文学表达,反映出公安队伍中一流的故事,以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毛永温:说“公安工作是报告文学的富矿”,一点儿也不过分。公安题材报告文学的热点、焦点在哪里?我觉得应该这样来定位:那就是公安工作的热点、焦点,就应该是公安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热点、焦点。在进行报告文学创作的时候,我感觉选题很重要,选题选准了就成功了一多半。要选那种独家的、独特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事件,或者是选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小人物的大情怀,不能千人一面,众人一腔。每个人的表情、做事风格和性格是不相同的,要抓住这些区别于他人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人物和事件写活。
当下,公安题材报告文学有瓶颈,这是不可否认的事情,这些瓶颈制约了公安题材报告文学的发展。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觉得,关键问题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首先是我们没能跳出公安来写公安。系统内的作者对公安生活再熟悉不过,这既是我们的优势也是短板,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久了,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不再敏感不再兴奋不再有兴趣,一切司空见惯起来,这大大影响了我们对题材的判断力和创作激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采访不深不透,或者是不愿意去采访。这个问题普遍存在,总感觉是自己熟悉的人,平时对其很了解,就不用去深入的调查了解,有这样的思想做支配,即使去采访也是走马观花,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怎么会感人呢?生活永远高于文学。生活中发生的好多事情,古怪离奇,是无法想象的,编都编不出来,只有深入采访挖掘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