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枫桥经验”花开辽宁之嗅嗅村里的平安味儿

2013-12-18 20:03:3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辽宁长安网 

题记:朝阳县位于我省西部,大凌河中上游。东、东南与凌海市及葫芦岛市的南票区、连山区接壤,西、西南和建平、喀左及建昌相毗邻,并与北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交界。总面积3757平方公里,全县辖28个乡镇(场),299个行政村,人口有56.5万。

【概述】

朝阳县有52万人口在农村,占总人口的93%。农村的矛盾纠纷散而杂,不及时化解极容易发展成恶性案件。因此朝阳县始终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作为综治工作的重点。

从健全各项排查化解体系入手,不断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建设。朝阳县结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和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大整治专项行动,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推向纵深。县矛盾纠纷排查指导中心、乡镇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中心、村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站、治安中心户长、专兼职调解员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对已发矛盾纠纷及时排查调处,对有可能造成矛盾纠纷的苗头性事件加强预防,并及时逐级上报工作信息和各类工作报表,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坚决将矛盾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朝阳县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600起,调处1532起,调处率100%,调成1532起,调处成功率96%。

2013年,按照省、市组织开展“平安文化建设年”活动的总体安排,朝阳县综治委制定了《朝阳县关于开展“平安文化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朝综治委发[2013]10号)文件,并下发至各乡镇(场)综治委和县综治委各成员单位,明确了活动目标、工作措施及步骤。通过开展平安文化建设理论研讨、平安文化作品创建、平安文化主题广场建设、平安文化环境净化、平安文化建设征文和知识竞赛、平安创建舆论宣传等六项具体活动,大力推进朝阳县平安文化建设,以“共盼、共建、共享”为主题,扎实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宣传活动,大力建设平安文化,切实提高全县群众对平安朝阳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最广泛的动员、发动群众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于平安建设,努力开创社会平安人人有责、平安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真正让平安成为一种文化,被群众所认知。全县共建设文化广场150余个,建立乡镇文化中心26个,开设文化书屋299个,组织开展文化演出、文化下乡等活动21次。

【访谈】

勾勒宏伟蓝图 争创全国平安县

受访人:朝阳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姜涛

刚刚扛起全县平安、稳定重责的姜涛对于全县的平安建设有着自己的想法,“做好平安县创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现在我县必须高压推进,坚决实现争创全国平安先进县的工作目标。”姜涛坚定地说。

在姜涛看来,平安和谐是民心所向,稳定是和谐之基。姜涛说,“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出发,切实抓好平安创建工作。要最大限度化解积案,减少矛盾存量。各乡镇(场)要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层层梳理辖区内的纠纷苗头和矛盾隐患。要进一步发挥乡镇、村、村民组、调解员或信息员四级基层人民调解网络作用,坚持边排查边调处,发现一起介入一起,排查出一起调处好一起,不积压、不耽搁、不延误。要建立健全重大矛盾纠纷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既要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和减少重大矛盾纠纷发生,又要制定应急预案,研究处置方法,使突发重大矛盾纠纷得到依法、果断、有效的控制和处置。”

在谈及平安建设的具体做法时,姜涛说,“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严格落实危险物品管理、公共场所防护、严打整治行动、治安综合治理、交通秩序整顿、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以及人畜疫病预防等各项工作措施,慎之又慎地抓好各类安全防范,紧而又紧地强化各类安全监管,最大限度防患于未然,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要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加强信息发布与沟通,妥善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特别是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突出抓好矿山综合整治。要切实抓好网络监管,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坚决维护信息网络安全。要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力度,实现安全防范全覆盖无缝隙,确保全县安居乐业。”

“在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稳定形势下,能否做好平安创建工作,是对平安创建部门的工作能力和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能力的重大考验。为此,我们必须从提高自身能力入手,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工作。”姜涛如是说道。“首先我们要从机制和制度层面研究平安创建工作,不断筑牢平安创建工作的制度保障。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上手解决事关平安创建的重大问题,特别是要及时全面掌握所辖范围内平安创建的情况。政法综治战线的全体同志要坚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出发,从每一件小事入手,推动平安创建工作扎实稳妥向前迈进。与此同时要构建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姜涛已经为全县的平安建设工作画好了蓝图。

【特写】

农民自办“春晚”18年

取样:北四家子乡

亮点:农民连续18年办“春晚”

经验:文化推动农村平安建设

北四家子乡位于朝阳市南部40公里的柏山脚下,记者从朝阳县出发,驱车近一个小时,来到了这个文化气息浓厚的乡镇。

之所以说这里文化气息浓厚,要从当地村民李春军连续18年办农民“春晚”说起。

“李春军,北四家子乡雹神庙村的一位青年农民,从小就喜欢文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农村的文艺生活越来越单调了,为了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1996年至2013年间,自掏腰包累计10万多元连续18年为乡亲们办迎春歌会,观众最多时达到五六千人,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雹神庙的春晚’”。这是在与李春军见面前,记者先看到的一份材料。

李春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自掏腰包办“春晚”的动力何在?文化氛围如此浓厚的北四家子乡,到底是什么样子?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北四家子乡。

见到李春军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忙碌的他笑得那样灿烂,这是记者对李春军的第一印象。

李春军说,记得小时候,我们村一到正月就会有来唱戏的,我是看完那村看这村。舞台上戏曲的故事,演员的扮相、动作和那“叮叮当当当”的配乐声,让我有了梦想,将来我也要登台去唱。可就在我念初中的时候,一场大病让我在床上躺了一年多,从此我的一切梦想都破灭了。20岁的时候,我跟着村里的年轻人进城打工,打工生活寂寞而单调,晚上上公园看见城里人连唱带跳羡慕得不行。当时在大城市里比较流行“卡啦OK”大家唱,就是2块钱唱一首歌。那时我心里总想:“啥时候咱也有台这样的戏匣子,乡亲们在家门口乐呵乐呵!”

在李春军24岁结婚那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时结婚已经开始流行买彩电了,老丈人拿出三千元钱让我们买彩电,我说通了我妻子,买了一台黑白的,用省下来的钱买了一台卡拉OK机。回来后我老丈人老不愿意了。从此后,雹神庙村的村民们每天都能听到从新房里飘出来的歌声,年轻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后来,我干脆把卡拉OK机搬进了菜园子,于是有了雹神庙村第一届迎春歌会。”说起第一届迎春歌会的由来,李春军还有着对老丈人的歉意以及对开明的妻子的感谢。

第一年仅仅停留在唱唱歌阶段,所以农民“春晚”的雏形就是李春军所说的迎春歌会。

在以后的每一年,迎春歌会固定在正月初七开办,节目从最初的歌曲演唱变成了小品、歌舞、京评戏大全,从菜园子一直演到乡里,观众从一开始的百八十人发展到四五千人,被村里村外人称为“雹神庙的春节联欢晚会”。

“我的农民‘春晚’不但活跃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培养了许多文艺人才。”据李春军讲,这些年来,通过农民“春晚”这个舞台走出去十几个人才。李莹7岁开始参加“春晚”,一共参加了14届,后来考上朝阳艺术学校;佟丹丹当初通过他舅舅找到李春军,当上了“春晚”主持,最后考上北京传媒大学,现在电台当主持人;闫华东原来在六家子中学读书,后来考上沈阳音乐学院,现在阜新民族歌舞团工作;徐术朴和王彦钊等一开始还不太会唱歌,经过几届晚会的锻炼,被调进了县评剧团。“现在是一进腊月门,在外地打工的一回来,就聚到我家琢磨剧本、选角色、排节目。”李春军颇为自豪地说。

虽然是门外汉,可是对文艺情有独钟的李春军还真是快速进入了角色,这些年,不但自己上台带头演唱,还写了一些小品剧本,特别是在2007年的腊月,李春军自编自导自演了电视短剧《腊月》,村民们都当上了演员,看到了自己的演出,他们仿佛找到了明星的感觉。

2012年1月20日,在新的一年来临之即,李春军接到了浙江省宁波市邱隘镇文化站长竺培勤女士打来的电话,约他2月18日去他们那里演出。为此,2月14日,李春军带领“春之韵”艺术团一行14人从朝阳出发,历时10小时到达浙江宁波机场。2月20日18时30分,“南北联姻,文化结亲,相约邱隘”文艺晚会在邱隘镇的剧院准时上演。能容纳千余人的剧场座无虚席。农民李春军等人带去的二人转、评剧、快板、歌功颂德曲等节目,把当地的甬剧、越剧、小品等结合在了一起,一一展现给观众。

“从观众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也很喜欢朝阳的节目。这更能够证明,南北文化是同源的。”李春军回忆说:“当地观众告诉我说,他们特别喜欢看二人转。”此次交流,实现了南北文化的共鸣。

而说起今年的“春晚”,李春军的热情再次被点燃了。

“我们已经开始着手今年的节目编排了,手头接了一些本子,歌舞也物色了一些,现在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节目的编排……”说起这些,李春军可谓是如数家珍,而谁又能想到,就在去年,李春军还穿梭于省内各地的建筑工地,仅仅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建筑工人。

多年来,只要能赚钱,啥苦活儿累活儿,李春军都干过,可说起这些,他没有一丝的怨言,“打工苦点累点不算啥,每年支撑我出去打工的动力就是年底筹办的咱农民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虽然这些年搭进去不少钱,可是家人理解我支持我,村民们都喜欢看咱的节目,所以这些都值。”李春军凭借他对文化的执着付出,在村里的号召力影响力也是逐年攀升,今年初,他高票当选了唐杖子村党支部书记。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了解到,在北四家子乡,李春军并不是个例,在这个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乡镇,群众自觉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一直比较强。除了李春军的“春之韵”艺术团,还有何有顺的“有顺民间艺术团”,全乡还有4支婚庆鼓乐队,一支柏山青年篮球队。特别是谢杖子村“黄河阵”地秧歌还被纳入“朝阳社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四家子乡乡长冷振民告诉记者,乡里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村民的文化建设。这与当地多年来形成的文化氛围有关,也与政府部门的扶持关注程度有关。现如今,北四家子乡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说学逗唱一段儿,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的确确是形式繁多,丰富多彩。

而和谐平安的精神文化阵地建立起来后,当地也形成了可喜的局面,农村民风淳朴,治安状况非常好,农闲打麻将已经被吹拉弹唱所取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扑面而来。

取样:南双庙镇

亮点:连续11年无命案

经验:土办法调解更管用

调解纠纷各有各的招儿

“我们南双庙镇已经连续11年没有过命案和重大刑事案件发生了,要说我们有啥招,说实话就4个字——‘不推不拖’。而对于基层的调解工作,可就没有固定的套路了,农村跟城市里不一样,村民法律意识没有那么强,你跟他讲法律法规有时候根本不管用,所以咱们就必须得用咱农村的土办法,农村人就好个脸面,只要面子到了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南双庙镇党委书记窦广辉这样向记者介绍道。

南双庙镇对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高度重视,班子成员带头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坚决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针对农村矛盾纠纷杂、散、不可预见的特点,镇政府在16个行政村动员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休干部等有一定威望的人做人民调解员,这些调解员生活在群众中,随时随地发现矛盾纠纷,随时随地就解决掉,避免了矛盾升级,纠纷恶化。镇政府根据调解员工作量和工作成绩,年末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大大激发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辛勤的付出,必有丰实的回报。

“在农村调解纠纷,就得啥招好使用啥招。”在之前的交谈中,窦广辉就这样跟记者提起过。而当记者与这些村人民调解员见面交谈的时候才真正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感触。

今年56岁的孙国先是瓦房店村的人民调解员,“我干调解工作得有10来年了,我平时就是个闲不住的人,谁家有点啥事儿都好管管,不过人民调解员这个‘职务’是去年10月份的时候给咱的,现在遇到事儿管起来也名正言顺了。”孙国先笑着跟记者说道。要是提起老孙的调解诀窍那还真得从他的姓说起,“我们村姓孙的多,家家基本都能挨上点亲戚,我在我们村虽然岁数不算大的,但是咱辈儿大所以咱说点啥村民基本都能给点面子。”既然都有亲戚,那得罪人的事儿自然少不了,对于这个问题老孙说,“得罪人咱不怕,况且我也没偏袒谁,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咱就向着理说。”就在前不久老孙就解决了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儿。两村民因为都想多占点家门口的路产生了摩擦,老孙知道后马上赶到现场。还是老办法,老孙将两村民叫到一边,一个一个的谈,谈的两村民都觉得自己有点不对了,老孙一看时机成熟,将两人叫到一块,几个小菜,一壶小酒,白天还吵的面红耳赤的两邻居,又开始把酒言欢了。“在农村必须得打铁趁热,今天谈完了,也许两人明天就不认账,这一起坐在炕上喝点小酒,啥事儿都解决了,可能别人会说调解咋还喝上酒了呢,不过在咱们农村这招最好使。”老孙说道。

马德沟村的人民调解员舒井春则跟孙国先有着截然不同的办法,21岁就开始在村里做调解工作的他现在已经做了26年的时间,这些年舒井春正是凭着自己当年血气方刚的那股子冲劲儿赢得了全村的尊重。“我是个大老粗,文化水平也不高,不过就有一点,有啥话我敢说,干这活儿有时候明知道得罪人也得干,谁占理向着谁,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有时候,看到那些个不讲理的,我上去就骂他两句,管用!然后再跟他说哪不对,要不然他听不进去。”这么多年调解工作下来,舒井春乐在其中,“别说,我们一天忙忙叨叨的事儿还真不少,不过累咱也愿意干,村民瞧得起咱咱还装啥啊,有时候帮人解决完啥事儿,回家往炕上一躺心里可好受了。”今年10月份舒井春处理的一件事儿是他至今最有成就感的一件。马德沟村的村民王某在外地打工因工去世了,家里哭的不知道咋办好了,一时乱了手脚,王某打工的企业负责人也找来了想协调这件事儿,舒井春就当起了这件事儿的“代理人”,“我当时就问王某的家属想要多少赔偿金,再跟工厂那边沟通,差不多少一协商就完事儿。”看似复杂的理赔过程,在舒井春处理起来驾轻就熟,两天的时间,所有理赔全部完事儿。“这件事儿是我这么多年调解过的最大的一件事儿了,效果两家都挺满意的,我自己也挺满意,没啥不能说的。现在回头想想这件事儿,真是挺有成就感的。”说着舒井春笑了起来。

【典型】

24小时待命的平安守卫者

稳定,基层是根本。而要维护住基层的稳定,离不开那些日夜奋战在第一线的综治工作者们,朝阳县瓦房子镇三官营子村治保主任曾庆奎就是其中一个。提起曾庆奎,村里人都不跟他外道,不管有啥事儿都得让他给看看。

“都乡里乡亲的住着,哪有什么上班下班时间啊,村民有事儿找咱那是看得起咱。”曾庆奎这样说道。曾庆奎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为了村里的稳定,他可是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

就在不久前,曾庆奎正在吃早饭,家里的电话铃声突然响了,曾庆奎放下碗筷急忙接过电话,就听王德民他老人家支支吾吾地说,“你是曾主任吗?你快来吧!我在大女儿家,我二儿子不让我从家住了,把我赶了出来。”说完电话就撂了,曾庆奎一听,觉得事情应该很严重,便立即骑上摩托车赶往他大女儿家,到了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

王德民患脑血栓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老伴儿已经去世好几年了,以往老伴儿在的时候,家庭事务都由老伴儿安排,王德民基本不管家务。老人家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早就成家立业,二儿子则由于小时候患过精神分裂症,现已30多岁还没搞上对象,王德民和二儿子同时居住在老房子里,这次就是二儿子不让他父亲住老房子了,说这老房子在他母亲活着的时候就给他了。曾庆奎听后就开始调查。先找王德民两个女儿了解情况,不过王德民二儿子说的话其他几个子女并不认同,可他毕竟患过精神分裂症,算不上是正常人,怎么办?从情理上讲,二儿子应该得到家里人的谅解,这问题才好解决。曾庆奎先争取王德民老人家的意见,到底想和哪个子女在一起生活,他说想和大儿子一起生活,但是家基本就是没分,单叫大儿子赡养,情理上还不好说。

曾庆奎首先找到了老人的大儿媳,实际上大儿媳平时对老人很孝顺,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难题是如何让其儿女分担赡养义务,经过几番劝解,几个儿女终于达成了一致。

曾庆奎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当地人都说,朝阳县有县无城。然而,正是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在平安建设方面却有着自己独到的做法。

12月初,当记者来到朝阳县采访。由于临近年关,各项综治检查工作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此时走进朝阳县,一是捕捉它身上留有的“枫桥经验”印记;二是想对基层乡镇的平安建设进行总结。2013年,在“枫桥经验”的弘扬指导下,朝阳县更加强化了基层基础,综治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朱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