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老百姓的警察书记

2013-12-17 10:23:5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山东法制报 

老百姓的警察书记

记省公安厅派驻东明县菜园集镇北王庄“第一书记”董磊

编者按:2012年4月,省公安厅机关民警董磊接受选派,来到了黄河岸边的东明县北王庄挂职村庄的“第一书记”。挂职期间,他当先锋,做表率,给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主动和群众做朋友,吃透了村情民意。他铺下身子,承接地气,真正成了庄户人,找出了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制定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探寻出了该村科学发展的突破口,“第一书记”工作在基层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初冬的黄河滩里一片苍茫,但在东明县菜园集镇北王庄农田水利灌溉项目建设工地上却是机器轰鸣,如火如荼的场面鼓舞人心;在庄周农副产品加工车间里,村民们正卯足心劲搞生产,为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两个销售旺季准备货源;在敞亮的健身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正在扭着欢快的秧歌,幸福的笑容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这一切,都是省公安厅选派民警任“第一书记”进驻该村后发生的可喜变化。

董磊,省公安厅派驻东明县菜园集镇北王庄“第一书记”,是省公安厅去年留任的两名“ 第一书记”之一。在过去的一年零八个月里,他秉承一切为了群众福祉的理念,以村为家,带领村两委班子求真务实,干事创业,正在努力改变着帮包村的落后面貌。由于成绩突出,成效明显,他本人被省委组织部评为“‘ 第一书记’工作先进个人”,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老百姓的警察书记”。

抓党建,谋规划

北王庄地处黄河滩区,是省公安厅五个帮包村中人口最多、 自然村数最多、耕地面积最大的一个村。面对基础设施差、村民收入低、村两委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等诸多困难,董磊从强支部、带队伍做起,自我剖析,解放思想,明确帮扶与自力更生、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力、四化”的治村方针和《北王庄三年发展规划》。四力,即:凝神聚力、内挖潜力、外借助力、发展恒力;四化,即:两委建设规范化、村务管理公开化、经济增长科学化、乡风民俗文明化。这一方针和发展规划的提出,在村内党员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为帮包村的发展勾画了蓝图、明确了方向。

“你家盖房打地基多占了我家一米地”,“你胡说,我是在老宅子地基上砌的砖,根本没多占”,“你俩消消气,听我慢慢给你们讲……”,这是发生在北王庄新建村部里的一幕,董磊正在为两位村民调解宅基地纠纷。 每个星期三是董磊和村两委确定的“第一书记”接待日,集中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设立“第一书记”接待日,既聆听到了群众的“真声音”,又宣传了党的“好声音”,搭起了党群“连心桥”。村支部书记王志林说:“ 以前群众很少来找村里处理事儿,现在都愿意来唠叨唠叨了,村干部说句话,村民们也信服了”。

解民忧,保民生

滩区第一个天网监控系统、第一个警务室、 第一个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第一个乡村学校少年宫、第一个全国文明交通村……是省公安厅“第一书记”驻村后实现的。226万元行业和自主资金、29个落地帮扶项目、零起治安案件和有效信访……,也是“第一书记”驻村后实现的。一系列帮扶成效的取得,离不开省公安厅党委和帮包地党委、 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巨大支持,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和帮包村党员群众的辛勤付出。

“和群众站在一起,一切为了群众的福祉”,是董磊迅速取得帮扶成效的自信和法宝。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做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筹集60万元资金硬化村内道路1.5 公里,投入 18万元新建起村部,解决村“两委”办公场所,争取资金15万元,建成省级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惠及滩区群众上万人,协调资金20万元,建设健身文化广场,争取资金30万元,新建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和乡村学校少年宫。 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在帮包村开设新农村道德讲堂,邀请评选出的十佳好儿媳好婆婆现身说法,传递尊老爱幼的正能量,组织电影下乡、文化走基层,为群众送去丰富的精神大餐,开展金盾助学、贫困群众帮扶,使困境中的群众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调结构,促脱贫

脱贫致富一直是帮包村干部群众不懈的追求。董磊带领村两委成员在对整个村庄经济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尝试和摸索。在历经了油用牡丹、有机蔬菜种植,青山羊、泥鳅养殖等项目的考察论证后,确定将农副产品加工作为致富发展之路。

筹集资金20万元,创办了东明县庄周农副产品合作社,旨在通过特色农副产品销售带动种植、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帮扶村脱贫致富。合作社定位为鲁西南最大的黄河滩区农副产品产销基地、东明县新兴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结合东明底蕴深厚、影响力大的庄子文化,注册了“庄周”品牌,主营小杂粮加工、绿豆粉皮制作、柴鸡蛋供应、石磨面粉生产等四个产品类别,设立各类种植、养殖点40 余个,吸纳150户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第一年的经营性收入就达到17 万元,户均增收500 元,集体年增收 1.4万元,为群众致富集体增收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讲真心,赢民心

一双千层底的布棉鞋,工艺是村里人一针一线用心缝制的,鞋号是村里人从董磊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上量出的,它至今珍藏在董磊的行李柜里。“冬天下雪进村,返回时车筐里多了一个布兜,打开一看竟是一双布棉鞋,当我询问谁放的时,村里人只告诉我,那是咱老百姓的一片心意” ,在董磊的工作日志中写着这样一段话。

一双布棉鞋普普通通,但却代表了老百姓的心声,这是对董磊工作最大的认可和褒扬。一年八个月的时间,董磊脸变黑了,人变瘦了,一身朴素的着装,一双沾满泥土的胶鞋,完全成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村干部,与其他村干部唯一的区别就是他思路开阔,思维敏锐。提起村里的事,他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自信和坚定的笑容洋溢在脸庞。

“董书记就是俺们村的人”,村里人这样讲,“我是北王庄的村民”,董磊这样说。一年的任职时间结束后,董磊向组织上提出继续留任,组织上批准了他的申请。“这是组织上对我的充分肯定和信任,我唯有不辱使命、忠实履职,才能不辜负组织上的期望,才能承载起滩区群众的厚望”,董磊对北王庄的未来充满信心。(刘乐泉 刘 杰)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