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官员长期享受特权,除了他们自身存在奢靡之风、享乐主义,也与相关工作人员的迎合纵容甚至主动怂恿讨好有关,还与官员彼此之间互搞利益输送、互相讲情面有关
□邓清波
目前,已经有22个省区市、56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单位、27家中管金融企业和中管企业、12所中管高校领导班子成员都迅速清退了违规配备的公车,普遍腾退了多占的办公用房、福利性住房(12月13日《新京报》)。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待遇上追求奢靡、享受特权,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干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因此,对领导干部特别是班子成员违规配备的公车、多占的办公用房等进行清退,遏制各种显性或者隐性的特权待遇,无疑是顺应民心之举。对此,群众最为关心的,恐怕是相关问题会不会再次反弹,风头过去,已经清退、取消的特权会不会再次滋生蔓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领导干部保持勤俭清廉的作风,关键还是要从源头上对各种特权进行遏制。
当前,首先是权力的运行必须更明晰。比如,现在规定官员不准违规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车,不准多占办公用房、福利性住房等等,但是,需要防止在清理、清退之后,有些官员又采取种种变通手法来规避这些“不准”。如有的单位虽然名义上不再给领导干部超标准配备公车,但把一些公车作为相对固定用车而排除他人使用,实际上还是成为了领导干部的专车。有的领导干部虽然清退了多占的办公用房,但也还可以用资料室之类名义继续占用某些办公场地,这样就规避了有关规定。这就需要给官员的权力运行以及与这些权力相匹配的各种待遇作出更加明晰具体的规定,以杜绝各种变通操作的灰色地带,使权力规范真正刚性起来,使特权无从实现。
其次,权力的相关信息必须更明白。中纪委要求,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各方面监督的合力,让违反规定和超标准享受待遇者受到惩处。应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措施。但在实际执行中,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切实发挥作用,往往有赖于权力部门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如果相关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一个领导干部究竟是在什么环境下办公、有多少福利性住房、乘坐什么样的公车等,外界都无从得知,自然就谈不上监督。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官员工作生活保障待遇等相关信息的公开,明确权力部门主动公开信息的义务,尊重和保障公众信息查询的权利,把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落到实处,才能使特权暴露在阳光下而无所遁形。
再次,权力的相关责任必须更明确。有什么样的权力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绝对的权力就要承担绝对的责任,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内在含义。杜绝特权、勤俭清廉,这是任何公权力都必须承担的责任。因此,此次清退之后,如果有领导干部再违规配备公车、多占办公用房和福利性住房以及享受其他特权,如违规配备秘书、超标准公务接待等,都应该一律从严追究责任,而不能再仅仅清退了之。还要看到,有些官员长期享受特权,除了他们自身存在奢靡之风、享乐主义,也与相关工作人员的迎合纵容甚至主动怂恿讨好有关,还与官员彼此之间互搞利益输送、互相讲情面有关。因此,消除官员特权,不只是应该追究享受特权的官员本身的责任,对于种种拿公家的钱去做私人人情、讨好巴结官员的工作人员,和那些官官相护的领导干部,同样应该从严追责。这样才能进一步铲除特权滋生的土壤,消除官员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