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西藏

“法治稳市”打造幸福平安和谐拉萨

2013-12-13 08:24:4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城市和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城”、改革开放的“新城”、世界屋脊的“净城”,拉萨市一直是“治边稳藏”的核心区域和前沿阵地。2012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国38个重点城市《公共服务蓝皮书》中,拉萨公共安全满意度等四项指标名列榜首;同年9月,拉萨荣膺全国省会城市幸福感排名第一位。

面对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叠加,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积累少的现状,拉萨充分发挥法治的调节功能和保障作用,不断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能力,把法治作为建设“美丽家园、幸福拉萨”的具体抓手。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稳定和谐发展的法治之路,在拉萨逐步形成。

特色立法促进团结和睦

推进法治建设,科学立法是首要前提。近年来,拉萨市针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利益调整等问题,坚持主动介入,及时立法,站位全局,科学立法,多方论证,规范立法,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为和谐稳定提供保障,确保事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居住在拉萨市城关区金珠西路八一社区的薄金清老人,于上世纪70年代末进藏工作。其后,他与藏族姑娘巴桑共同组建了家庭。现如今,他们的女婿马武德则是来自甘肃的回族小伙。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这个16口之家,相互包容、和睦共处。2012年9月,在拉萨市举行的首次“民族团结进步节”表彰活动中,薄金清老人一家荣获拉萨市“民族团结模范家庭”称号。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拉萨有藏、汉、回等38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87%。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之间和谐共融,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是拉萨在法治稳市过程中特别关注和着力的。

2012年4月1日,《拉萨市民族团结进步条例》颁布,条例将每年9月定为民族团结月,9月17日定为民族团结进步节。民族事务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确保社会发展稳定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法律保证。

据了解,2008年以来,拉萨市共颁布实施地方性法规8件、政府规章30件、规范性文件21件,具有边疆少数民族首府特色的法治框架和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鼓励引导助力经济发展

拉萨市以规范各类市场主体为抓手,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法规建设,健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劳动用工、税费收缴等监管体制,依法维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依法经营。

2011年底,拉萨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放宽市场准入,营造了自主创业、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目前,拉萨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4万户,注册资本持续快速增长。今年8月,《拉萨市关于鼓励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促进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颁布出台,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招商引资项目,统一执行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一般类贷款统一较全国各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水平低两个百分点,解决投资人及其直系亲属户口等问题,大力创优投资软环境。

2012年,拉萨市生产总值增长1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6.6%,增长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

健全机制保障改善民生

拉萨市围绕就业、就医、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项目,加强监测预警,强化法治的基础保障作用。

33岁的旦增是尼木县塔荣镇塔荣村的普通农民,一家四口都指望他能够外出打工改善家庭条件,但缺乏一计之长的旦增在拉萨求职多次碰壁。2012年,拉萨市投资近亿元,实施以业育人、以业安人、以业管人、以业富人的“四业工程”,对全市18至50岁的农牧(居)民群众全部登记造册,开展职业技能和就业指导培训。旦增如愿参加了农牧民驾驶技能培训班,并顺利通过考试。目前,旦增在离家不远的一处工地驾驶车辆,月收入3000元。拉萨市“四业”工程实施一年来,共培训农牧(居)民45817人,新增城镇就业7541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拉萨市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四业”工程初显成效。据了解,拉萨市已把制定出台《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管理条例》作为明年重点立法规划,将把加强广大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给予坚强保障和政策支持。

创新治理维护平安稳定

2011年,拉萨市创新警务服务管理模式,在城区每隔一定区域建一个110便民警务站,实行网格化警务服务管理措施,在有效震慑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就近为群众提供服务。

记者实地采访发现,每个110便民警务站都配备有休息座椅、急救药品、氧气瓶、饮用水、遮阳伞、雨伞等,市民可以无偿使用和借用。110便民警务站平台的搭建,形成了“3分钟警务圈”,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联户平安、联户增收”服务管理模式是拉萨市在总结实践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为延伸和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形成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方式。这种全新的社会服务管理方式将相邻区域内的若干户家庭划分为一个联户单位,推选一名“事务明白人”、“致富带头人”、“热心人”担任联户代表,共同承担矛盾纠纷联排联调、安全隐患联防联控、困难弱户联帮联扶、发展成果联创联享等10项职责任务,形成了“社情民意一传到顶、政策措施一通到底”的工作格局。

自今年3月“双联户”模式全面推行以来,拉萨市共实现小额信贷联保联担1亿余元,兴办联户经营组织255个,调处矛盾纠纷3140余起,帮扶困难群众7500余人次,收集社情民意13000余条。

加强监督创优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地势高寒、气候恶劣、植被稀疏,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以及区位特点,决定了其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的特殊地位。

拉萨市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摆在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法律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保障作用,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拉萨市野生鱼类保护办法》、《拉萨市禁止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塑料购物袋管理办法》、《拉萨市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全面划定生态“红线”,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依法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从源头上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全面实施“树上山”、“河变湖”工程,大力开展城区南山绿化工程,积极推进拉鲁湿地保护开发项目,保持拉萨天蓝、地绿、水净。目前,拉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

理论研究把脉正确航程

今年5月,拉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法治稳市”战略,建设平安拉萨、法治拉萨的意见》。西藏自治区社科院联合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等单位,组成20多人的专家团队,经过半年多调查研究,形成了20余万字的《拉萨市实施“法治稳市”战略》专题调研报告,对拉萨法治建设的基本现状进行了深入总结分析,提出合理对策建议,形成了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法治建设顶层框架。

10月28日,由中国社科院科研局主办的拉萨市法治建设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央部委和在京部分科研院所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对拉萨法治建设情况进行了集中研讨。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斯塔、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姜伟等中央部委领导同志认为,拉萨市以“法治稳市”为抓手,形成了符合地方实际的法治建设工作思路和框架体系,对推动拉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法治建设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这在全国藏区乃至全国首府城市中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拉萨位处全区乃至全国其他藏区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我们在与十四世达赖集团进行反分裂斗争中首当其冲的特殊责任和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的使命。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拉萨稳,则藏区安。拉萨工作,关系国家安全、社会安定。”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根据中央和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总体要求,拉萨市全面确立了‘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法治稳市’五大发展战略,我们将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调节和保障作用,努力建设美丽家园、幸福拉萨”。(记者 廖卫华)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