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全
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众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在有139010人自发参与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这项调查中,55.6%的人选择直接走开,23.4%的人选择留下证据或找到证人后再扶,12.6%的人选择拨打110并等待,仅有5.4%的人选择毫不犹豫主动扶起来。(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与这份调查相对应的是,有关老人摔倒是否应该扶助的话题一直持续发酵,尤其是最近“老外扶摔倒大妈是否遭讹”的争论,让“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助”的话题再次备受关注。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本该理所当然。但时有发生的救助反被讹诈的残酷现实,不得不令人有所顾忌,以致老人摔倒是否该不该扶助成了一个令人纠结的沉重话题。
尽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难以一时准确探明,但我们还是应该扪心自问,到底该如何做才能避免类似的纠结一再发生?如何真正走出“扶助纠结”的困境?就现实语境而言,笔者认为,解开“扶老纠结”,须要奏响媒体理性引导舆论、司法中立公正裁判、释放人性内心善美力量的“三部曲”。
其一,媒体应理性引导舆论,避免以讹传讹的恶性蔓延。理性是媒体的职业伦理和专业操守,一旦缺失极有可能误导大众。当前,某些媒体在报道老人摔倒事件时,背离客观真实的职业操守,在新、奇、异上大做文章,致使本不复杂的事件真相扑朔迷离,公众只能对道德进行“要么好心没好报”、“要么世上还是好人多”的标签式评判。对于媒体而言,只有恪守理性的职业操守,摒弃非黑即白的习惯性标签,才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事实真相,释放舆论评判的正能量,确保公众不被误导。
其二,司法应中立裁判扶老个案,确保扶助者不被冤枉。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对塑造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具有支撑作用。虽然道德的建设不能完全依靠法律,但在某些时候又确实需要法律对过错方进行干预、约束与纠偏。从这个意义上说,司法对扶老个案的中立裁判是弘扬正气、抑制恶行的强力措施。反之,一旦司法裁判出现偏差,公众就会对良善的道德行为产生纠结情绪。有鉴于此,司法在裁判此类个案时,应充分尊重证据,以客观中立的立场,厘清事实真相,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纷争,真正做到既不放过讹诈者,又不冤枉良善者。唯有如此,才能让恶者现形,给好人撑腰,从而让更多的人在正能量的道德取舍面前不再犹豫。
其三,应积极释放人性内心善美力量,营造良善的社会氛围。人性内心的善美始终是社会健康的灵魂。没有人性内心的善美只会导致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善恶皆在俯拾之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有选择人性内心的善美,尊老、敬老、助老的优良传统才能延续,互助利他才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身体力行。也只有释放人性内心善美的力量,才能为扶起摔倒老人的好人凝聚勇气,让公众不再为是否扶助老人而纠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解开“扶老纠结”,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恰恰相反,实现道德重塑需要长期点滴的积累。只有最大程度地释放善美的感召力,以人性取代冷漠,以理性替代焦虑,以良法善治确保公平正义,我们才能走出“扶老纠结”的阴影,迎来人际间的至善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