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最北端的砀山县,有一个保持全省最长时间安全无事故的看守所——砀山县看守所。多年来,砀山县看守所多次被评为省部级先进单位,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5次,2011年被公安部评定为一级看守所,并被确定为全国看守所管理机制创新示范单位。自1980年以来,砀山县看守所实现连续33年安全无事故,且没有一名民警违法违纪。日前,记者来到砀山县看守所,探寻他们取得这些成绩的秘诀。
树立“制度为王”理念,严格落实不走样
走进砀山县看守所,院内一座石碑和上面“安全至上”4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这是2010年我们所30年安全无事故时立的碑。”砀山县看守所所长汪志响自豪地说。
当记者问到保持33年安全无事故是如何做到的?砀山县人民检察院监所科科长兼驻所检察室主任张莉感触最深的是:“制度严格落到实处。”“所里不管是民警还是领导,相互间没有隔阂,全凭工作制度办事。”民警刘茹冰告诉记者。副所长贾振军给记者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一次交班的时候,他因为年纪大对电脑操作不熟悉,记录输入时有缺项,按规定当月绩效被扣了5分。
一切按制度办,在砀山县看守所是一条“铁律”。无论是谁都必须遵守所里的规定。“我们每一项制度出台前,都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发挥集体的力量。因为安全了,大家都得实惠。”汪志响说。
在砀山县看守所荣誉室的墙上,有33年来在该所工作过的所有民警的名字。汪志响说,从这里走出去好几名公安局长,走出去的科所队长更是一大批。
树立“管教结合”理念,创新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砀山县看守所的管理模式从过去的单一管理型转变为“人性化管理、教育感化、挽救矫治”的多元复合型,不断完善在押人员安全风险等级评估和分级管理机制,建立在押人员心理干预机制,改革勤务模式,用机制创新巩固看守所的安全。
砀山县看守所将在押人员分为重刑、病号、思想不稳、弱势4大类,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措施,采取不同方法,实行对在押人员风险评估和分级管理,发现事故苗头,及时采取果断措施依法处置。
在看守所的一角,记者看到一间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副所长卢学永是该所唯一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将心理干预融入对在押人员的感化教育工作之中,取得的效果很明显。”今年以来,砀山县看守所先后对45名在押人员进行心理测评,对10名重大风险在押人员给予心理疏导,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认罪服法,自觉接受监管。
砀山县看守所还和县人民医院建立了“所院协作”机制,由看守所提供场地并负责安全,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并就救治看守所危重病人建立就诊住院 “绿色通道”,有效避免了看守所事故的发生。
树立“和谐监管”理念,文明理性执法
前段时间,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的在押人员康某自家属会见后情绪低落,管教民警李志翔发现这一情况后,找其谈话了解情况。原来,康母病重,在南京某医院治疗。康某因担心母亲病情,思想压力极大。为稳定康某的情绪,所里安排管教民警与其家人联系,了解康母的病情,并派帮教小组到康某家中探望。康母去世后,家人渴望康某能回家参加葬礼。所里根据相关规定及康某的日常表现,报经局领导和驻所检察室同意审批后,安排两名民警护送康某回家参加其母亲的葬礼。事后,康某感激地说:“感谢管教民警对我的关心,我一定好好改造,安心服刑。”
这样的事情在砀山县看守所有很多。按照“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砀山县看守所秉承“以人为本、和谐至上”的理念,实行文明管理,对在押人员在人格上尊重、思想上引导、感情上理解、生活上关爱、权益上保障,积极倡导人文关怀和教育感化的人性化管理教育模式,促进在押人员认罪服法,改过自新。
“安全是天,责任如山。无论过去安全期有多长、成绩多么大,那都已经过去。对于监所安全而言,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天都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将 ‘安全’二字落到实处。”砀山县公安局局长周建谋说。
·安徽砀山百名机关民警下基层
·安徽砀山民警帮助农民工追回欠薪18万元
·安徽砀山看守所强化过渡监室管理见成效
·安徽砀山投入36万元为看守所增添设备
·安徽砀山县公安局:破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安徽砀山组织开展节前廉政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