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
预防职务犯罪文化建设是检察机关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笔者从基层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文化建设方面入手,探索预防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试图构建起预防文化指标体系。预防文化指标体系构建首先要明确三个原则:合法性、科学性、前瞻性。预防文化指标体系应分为5个一级指标: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奖惩指标。
理念文化。主要体现全社会和预防干警对预防工作的认知和预防价值理念的普及,有5个二级指标:(1)预防职务犯罪精神认同感;(2)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普及度;(3)预防干警的职业责任感;(4)预防文化建设先进示范点(岗)创建数;(5)地域特色的预防文化品牌。前两个指标考评办法采用社会学调查办法,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采取问卷调查等,开展社会调查,获取统计数据。第三个指标通过到各预防主体单位了解、听取网民意见及预防专业知识考试等形式,获取考评数据。最后两个指标通过具体量化数据,反映一地预防文化建设争先创优成效。
行为文化。主要体现检察机关预防文化建设引领下的各种单项预防工作,有7个二级指标:(1)党委统一领导的反腐倡廉工作规划;(2)成立区域性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各预防主体有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人员;(3)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4)预防职务犯罪专题报告和年度报告;(5)预防职务犯罪宣传覆盖率;(6)职务犯罪风险排查;(7)专题、专项预防活动。第一个指标体现预防文化的长远价值,考评办法主要是看内容上与国家反腐倡廉的法规政策相吻合的程度。第二个指标体现检察机关指导下的预防主体的预防文化建设组织机构情况,通过实地调研、信息申报获取统计数据。后5个指标反映预防文化建设中的具体预防工作开展情况,其考评办法与检察机关内部考核(评价)办法具有相似性,但要考虑地区差异。如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在不同县(市、区)要求不同,按照比例设定教育场次和受教育人数。
制度文化。主要体现预防文化建设的物化形式,有5个二级指标:(1)各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规范流程及管理制度;(2)预防干警纪律及日常管理规定;(3)检察建议下预防主体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构建;(4)区域性预防制度建设;(5)行业系统领域预防机制建设。前两个指标为检察机关内部预防管理指标,分别是预防业务规范化管理和人员管理,按照上级检察机关或者地方党委对预防工作的各项要求和规定,基层检察机关制度配套及落实情况,人员管理按照检察机关内部管理及外部纪委监察等部门的管理要求,获取考评信息进行考评。后3个指标体现预防制度建设的情况,从个体、行业系统、区域整体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发挥预防的源头治理作用,考评办法采用问卷调查、信息申报和到上级管理部门或者行业协会走访等形式,获取统计数据。
物质文化。主要体现预防文化建设内在“物化”和预防工作保障现代化水平,有7个二级指标:(1)警示教育基地建设;(2)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中心等基础设施;(3)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协作互动平台;(4)预防宣传读物、书法绘画、廉政短片、公益广告等廉政作品;(5)预防职务犯罪资料库;(6)预防职务犯罪网站等信息化建设;(7)预防职务犯罪经费纳入单位年度预算。前3个指标是预防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保障措施,考评办法以本地国家工作人员数量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业务量等为基准,设定警示教育基地面积和场馆数量,采用达标率方式确定考核成绩。第四个至第六个指标,考评办法主要以参考本地区国家工作人员数量和本地区职务犯罪案件数量设定基准,采用人均享有率方式考评。第七个指标为物质保障的基础,预防经费以人均占单位财政拨款或者国有企业单位开支的比例为基准,确立考评办法。
奖惩指标。主要体现预防文化建设在区域外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以及对不履行预防职责人员的惩戒,有两个二级指标:(1)预防职务犯罪文化建设纳入年度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业务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预防部门和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表彰。对因不认真履行职责的预防部门和个人,给予通报。(2)预防文化建设工作经验或成果被上级检察机关或领导批示肯定,或发文推广,或在会议上交流的,予以加分。预防文化建设受到国家级综合性表彰奖励的、受到省级、市级综合性表彰奖励的,予以加分。指标考评办法是以年度为单位对取得成绩加以量化,不作为基础分项目,作为加分或扣分项目。
预防文化建设既是提升检察机关软实力,又是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职务犯罪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规范的预防文化指标体系可以指导基层检察机关预防文化建设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充分发挥预防文化建设在我国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