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队伍建设

公安机关大讨论:群众喜爱什么样的警察?

2013-12-09 08:11:3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近年来,为了维护社会安宁、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侵害,公安民警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与歹徒浴血搏斗,“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正是公安队伍真实的写照。

    或许,你刚刚从警,还未有过置身险境的经历;或许,你已从警多年,曾出生入死、临危不惧。无论怎样,你在心里都对自己的职业危险性有着清晰的认识。但是,你是否设想过,当有一天群众身陷危难或者抓捕顽凶的时候,你究竟能不能化险为夷?

    作为社会安宁的守护者,公安民警要出色完成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职责,必须具备相应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你准备好了吗?

    欢迎就此话题发表你的看法。字数500字至800字,投稿邮箱:gabyuanzhuo@126.com。截稿日期:12月18日。联系电话:010-83731159。

    欢迎广大网友登录中国警察网论坛(http://home.cpd.com.cn),进入“圆桌辩论”栏目参与讨论。

    群众留你吃饭,是对你的喜爱和敬重

    曾润华

    群众喜欢什么样的警察,群众最有发言权。对于喜欢的警察,老百姓的表达最朴素、最直接,那就是:留你吃饭。在派出所工作多年,我对此深有感受。

    几天前我吃早点时,被一位50多岁男子抢着付了钱。正在我惊愕时,他却得意地笑了:“曾警官,我终于请你吃了一顿饭!”他告诉我,我在2005年曾帮他调解过一起纠纷,由此他心存感激。他这一说,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件事。

    2005年的大年三十早上,我接到辖区赤岭村村民赖某的报警。赤岭村是辖区最偏远的山村,当我顶着寒风骑摩托车赶到村里时,手脚都快冻僵了。原来赖某兄弟俩为房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争吵,弟弟一怒之下把赖某刚装好的窗户砸个稀巴烂。房屋之间的距离究竟多少才合理?我只好骑着摩托车赶回镇里,把镇土管所的老李接过来实地测量,结果发现两家的房屋间距合理,不会影响各自的采光和通风。一番调解后,弟弟马上向哥哥赖某道歉。可快过年了,叫了几个木工师傅来修窗户都说没空,我只好又骑回到镇里,把一位木工师傅拉上摩托车,急急赶往赖某家。忙活了两个多小时,窗户总算修好了,兄弟俩早准备好饭菜要留我吃饭。这时已是下午2点了,来回跑了几趟100多里路,我肚子也饿了,但这时我又接到警情,需要马上处警,于是就婉言拒绝了。

    8年后群众请我吃的这顿早点,让我感慨万分:只是为群众踏踏实实做了一件小事,群众却永远把你记在心里。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公安局)

    不必说过多的大道理

    雍冉冉

    3年警校,我所学的都是怎样做好本职工作,打击犯罪、惩恶扬善。工作以后,每天忙着跑社区、办案件、抓嫌犯,直到一次接处警,我才领会到老百姓心里最想要的警察是什么模样。

    去年8月的一天中午,两家人因为排水问题大动干戈。我和搭档好说歹说,双方还是互不相让。见此状,我干脆住了嘴,跑到老乡家借来铁锹和钩子,蹲在沟边开始挖了起来。两家人见我们挖臭水沟,不好意思再吵下去。

    臭水沟熏得我差点吐出来,加上正值盛夏,挖了一会儿我就已汗流浃背。两家人最后看不下去,也上来一起挖,半个多小时后,水沟终于通了。两家人都十分感动,争抢着拉我们到家里喝水乘凉。

    这起看似难缠纠纷的成功调解让我顿然醒悟:在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必说过多的大道理,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只有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民警说话才有分量,老百姓才会认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公安边防支队遥望港派出所)

    做会说“群众话”的警察

    金 平

    我以为,民警心里要有群众,会说“群众话”,能推心置腹与群众交朋友。

    我在基层当了10多年的警察,记得刚入警时,由于老家在外地,我对当地语言不通,普通话也不是很标准,所以与群众沟通不好,更谈不上做群众工作,嘴上只有生硬的法律条文,连简单的邻里纠纷都调解不了。后来我下了一番苦功夫,一面学会本地方言,一面向老民警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渐渐找到了做群众工作的诀窍,那就是要会说“群众话”,会与群众说话,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真诚倾听他们的诉求,再对事情进行分析梳理,把深奥的道理和生硬的法律条文“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群众听了认为合情合理,就没有了抵触情绪,纠纷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江西省铜鼓县公安局棋坪派出所)

    群众喜爱能做朋友的警察

    张 勇

    一些群众希望与警察做朋友,觉得办事方便,有安全感。少数民警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认为群众有求于己,对群众指手画脚,即使帮群众办了好事,群众也不会喜爱这样的警察。我觉得,做群众喜欢的警察,首先要学会与群众交朋友。

    首先,不能摆架子。在群众面前,无论执法还是管理,我们都只能以服务者自居,去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治安,要摆正位置,永远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其次,要常来常往。与群众交往,要经常走动,彼此才会亲近。我们不能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去与群众打交道,而是要学会在工作中与群众常来往,如送证上门走访、法制宣传、安检隐患排查等,让群众切实享受到警察的服务。

    再次,要做真朋友。要学会与不同身份、性格的群众交朋友,形成“君子之交”,而不能靠耍嘴皮子去忽悠群众,要从行动上真心实意地去帮助群众。

    请相信群众,我们的付出,群众会看到眼里、记在心里,这也是我们警察的力量之源。

    (作者单位:江西省资溪县公安局)

    用一生来回答

    吴巨培

    “为何从警、如何做警、为谁用警”,既是严肃的命题,又是重大的课题,更是永恒的主题,需要我们每一位人民警察用行动来证明,用一生来回答。

    “为何从警”,追问的是“我是谁”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从警是偶然的选择还是内心的抉择,是成真的梦想还是坚定的理想,是谋生的职业还是永恒的事业。只有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也许,从警之初,我们都有当警察可以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英雄情结,都有当警察可以英姿飒爽、无上荣光的美丽梦想,都有当警察可以工作安稳、衣食无忧的现实需求。然而,人民警察的责任和重任,让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无尽的快意只有无奈的失意,没有外在的风光只有潜在的风险,没有优厚的待遇只有忧心的遭遇。但我们仍然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因为真正的勇士,是含着眼泪奋勇前行的人。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平凡的伟大,铸就警徽的光芒,抵达理想的彼岸。

    “如何做警”,拷问的是“依靠谁”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地思考:做警是依靠权力还是能力,是依靠职务还是服务,是依靠群体还是群众。因为只有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作为一名警察,我们要依靠让人信服的能力而不是使人屈服的权力,权力只能征服一时,能力却能伴随一生;我们要依靠令人满意的服务而不是望而生畏的职务,服务体现的是本质,职务代表的是本职;我们要依靠广大的群众而不是特定的群体,群体代表的是不同利益人群,群众才能代表广大人民大众。只有人民,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警察来自人民,根植于民,任何时候都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警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才能真正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为谁用警”,责问的是“为了谁”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响亮地回答:用警是为私还是为公,是为利还是为义,是为名还是为民。因为只有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公安姓“公”,警察的责任就是做国家政权的捍卫者、平安中国的建设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群众权益的保障者;我们要为义而不能为利,真正的法治不是刻在坚固的铜表上,也不是写在浩瀚的词典中,而是铭刻在人们的内心里。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不能因小利而忘了大义。当警察就不要有一夜成名的奢望,而要有一生为民的愿望。权由民所赋,则情须为民所系,利须为民所谋,权须为民所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头顶的神圣警徽,无愧于心中的道德法则。

    也许,我们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表达,但我们会用行动来证明,用一生来回答。因为,我们是人民警察!

    (作者系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政治部主任)

    具备“五气”赢得好口碑

    李国平

    从我在农村派出所工作整整16年的亲身经历和体会看,公安民警只有具备“五气”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赞赏。

    志气,就是要以坚定不移的信心、求真务实的决心和百折不挠的恒心,做好公安工作。用自己对公安职业的满腔热情和无限忠诚,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处处洋溢着警察魅力。

    正气,就是要具有公道正派的品质、秉公执法的作风和服务人民的精神。面临突如其来的危难和邪恶,不犹豫,不妥协,不退缩,临危不惧,敢于挺身而出。

    才气,就是要具有妥善处理问题、主动适应形势变化、驾驭复杂局面等综合能力。首先,要多学习,不做“偏才”,努力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其次,要多实践,不做“庸才”,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再次,要多思,不做“呆才”,多思考,就能够与时俱进,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

    朝气,就是要具有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工作办法的开拓创新、处理问题的敏锐果敢。其一,敢为人先,不因循守旧,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其二,要有自信,不做工作、生活中的好好先生;其三,敢于进取,不得过且过。要对工作和生活保持积极的态度,敢于接触矛盾,富有朝气,不能有“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

    勇气,就是要勇于献身、忠于职守、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公安民警可能会遇到恫吓威胁,甚至处于危险的境地,但一定要敢于对党和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对历史负责。

    (作者单位:云南省凤庆县公安局)

    “接地气”的民警最受群众喜爱

    吴关龙

    现实中,有少数民警对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成天与群众在一起有失自己的身份和威严。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支配下,他们即便到了基层也只到那些条件好、问题少的单位和社区走走看看;对于那些条件艰苦、问题复杂的单位和社区,往往能避则避、绕道而行,更不要说到一些困难群众的家中去嘘寒问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了。群众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十分明白——既然你怕惹上麻烦,不愿与群众接触,那么,群众也就不把你当一回事。久而久之,便与群众的距离越拉越大,与群众的感情也就越来越淡漠。难怪,有的民警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需要群众支持配合时,群众就一声不吭地默默离开了。

    实践证明,我们公安民警只有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爱戴。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水上治安分局)

    网言网语

    网友陈晟:群众喜欢什么样的警察?我担任派出所所长两年多了,我的回答是:群众亲,罪犯畏。一句话说得群众笑,也可说得群众跳,说明服务态度很重要。作为警察,在职责范围内不只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还要主动办,找事做。群众亲,不只是笑脸服务,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服务。

    网友潘海青:对大多群众而言,警察不应该仅仅是英雄和保护神,更应该是亲人和朋友。

    网友苗菁:群众喜爱的警察,首先应该是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做着平平凡凡的工作。他可以没经历过枪林弹雨,也不需要有福尔摩斯那样的神奇,他不完美,有时也会犯错误,但他可以理解群众的烦恼,不会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扑克脸,也不会因为见惯了大案要案而对小偷小摸不屑一顾。群众喜爱的警察,是离群众最近的人。

    文字整理:沈磊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副教授高岩:

    学会从群众视角审视自己

    警察与群众是100:1的关系,群众的一点点小事,对警察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但对群众来说却是百分之一百,是“头等大事”,警察必须把群众的每一件事当作百分之一百的事去对待,群众才可能满意。

    “群众喜爱什么样的警察?”这是公安机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发展阶段反复自问的一个问题,其背后代表着长期以来公安机关对建立“人民满意公安”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自有不同的视角。笔者认为,群众喜爱什么样的警察,其实就是对警察角色的认知训练。警察通过与群众心理位置互换,学会从群众视角审视自己,明确新时期警察个人形象和警察组织形象如何树立,作为一名警察如何获得群众的喜爱和尊重,从而解决公安工作获取民众支持的问题。己所欲,先与人。民警想获得百姓的喜爱,就应先在自己的角色言行中让群众感受到你对他(她)的喜爱。

    之所以这样来看待问题,是因为多年来针对警察职业生涯的访谈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警察都很喜爱自己的工作,也很喜爱周围的群众。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民警夜以继日地救民之危、应民之急、排民之忧,既苦又累,奉献和牺牲,一部分群众却不喜爱警察的现象?原因太多了,这里我们仅从警察角色的外部表现来看。

    比如,没有微笑,或者没有表现出对群众的关心。警察为什么必须微笑,必须表现出对群众的关心?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客观上存在着“晕轮效应”,对他人的某一特质形成了鲜明的印象后,会掩盖对其他特质的认识。微笑或者关心,都能表现出警察对群众热情,而“热情”就是影响群众对警察评价的一个核心要素。如果你热情,就会被群众认为是“慷慨的、风趣的、有幽默感的、有礼貌的人”。反之,如果你冷淡,就会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斤斤计较的、粗野的、毫无同情心的、势力十足的人”。事实上,“热情”和“冷淡”与上述的评价并无直接的相关性,却起到了弥散和定势的作用,遮掩了警察的其他特质。因此,从警察角色社会性的视角来说,警察必须会微笑,必须要表现出对群众的关心。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客观上还存在着“首因效应”。在人们初次交往中,最先提供的信息会“先入为主”,对形成第一印象有强烈的影响作用,比如微笑、关注对方、认真倾听等,这些最先提供的信息和依次提供的信息叠加,就形成了鲜明、强烈而且牢固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不仅难以改变,而且还会产生“刻板印象”,即以此类推形成类化的、固定的看法,将整个警察群体归为一类人。

    由此,我们认为,警察与群众是100:1的关系,群众的一点点小事,对警察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但对群众来说却是百分之一百,是“头等大事”,警察必须把群众的每一件事当作百分之一百的事去对待,群众才可能满意。

    警察角色还必须表现出公正廉洁。警察角色的表现要让百姓感受到其“执法公正”,这是警察树立权威的一个基础。对此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警察存在的前提是群众需要一个执法公正、维护社会秩序的职业群体,如果警察不能执法就失去了立足的根基,而不能公正执法则可能进一步成为危害社会的源头。每一个群众心里都有杆秤,如果不是有难、有需求,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与警察打交道,警察的每一个执法活动群众看在眼里、听在耳中、体验在心里,在自媒体时代,每个群众都有麦克风,都可能成为网络舆论事件的参与者。因此,执法无小事,事事关系警民和谐。如果警察角色不能表现出执法应有的公正廉洁、心底无私的一面,群众就不会喜爱你。

    警察角色必须表现出忠诚为民,只有这样群众才觉得警察可亲可敬,才会认同你。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警察首先要让群众感受到自己对群众的认同,“动之以情”,然后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晓之以理”和“处之以法”,他们即使嘴上不服,心里对你也是敬佩的。因此,警察角色不能只是心里 “为民”,还必须将其“为民”之情外化于行,在行为的点滴细节上亲民爱民,这样做就为双方的相互理解认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全国公安机关扎实开展纪律作风大检查活动
·声称发放农机补贴和助学金 多地公安机关破获系列电话诈骗案件
·全国公安机关扎实开展纪律作风大检查活动
·河北沧州市公安机关狠抓队伍思想道德建设
·全省公安微博服务日活动首日,三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与网友在线互动
·公安机关打击网络传播谣言违法犯罪行动持续深入

·公安机关打击网络传播谣言违法犯罪行动持续深入
·江西:打造服务型公安机关“升级版”
·广东省公安机关运用新媒体提速便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