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事案件“下沉”法庭,意欲何为?成效何在?记者获悉,2013年初开始,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法院尝试突破传统民商事审判模式,通过案件、人员、保障“三个下沉”进一步夯实人民法庭在基层法院工作的基础地位,在繁简分明、人案衡平中提高审判质效,力求破解法院工作案多人少、司法资源紧张等瓶颈。近一年实践下来,改革的效果如何?成效是否明显?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进了锡山法院。
案件下沉 繁简分流
明确法庭职能
【现场】上午10点,家住荡口的王律师来到鹅湖法庭为顾问单位的一起合同纠纷递交起诉材料。见到记者,王律师说:“以前很多商事案件都是在法院本部受理的,从这到东亭,来回一趟几十里路,时间、精力都耽误到路上了。现在来荡口就行了,打官司的成本也少了不少。”
以“方便群众诉讼,提高审判效率”为原则,锡山法院改变了传统民商审判模式中以地域为主要标准的分案思路,结合辖区各街镇的案件情况、人口数量、区域特点和其他相关因素,调整了人民法庭的区域管辖范围,重新划定业务庭与法庭的分案范围,将大多数民商事案件下放至法庭审理。明确标的为100万元以上的案件、涉外离婚案件、破产清算等六类案件及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为院部业务庭受案范围,法庭审理案情较为简单清楚、争议较小、常规性案件。通过分案调整,实现法庭“简案快审”、业务庭“繁案精审”的分类管理目标。
锡山法院审管办主任薛悠云介绍:“新的分案范围确定以来,今年1至10月份,院本部新收民事案件3648件、商事案件1839件,同比分别降低15.16%和3.16%,人民法庭新收民事案件2768件、商事案件1325件,同比分别上升0.44%和24.76%。人民法庭的案件量明显上升,审理的民商事案件占到全院民商事案件的75%左右。”
人员下沉 均衡配比
充实法庭一线
【现场】11月13日周三,8点15分刚到,东北塘法庭法官谢妍就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拿着开庭安排,谢妍告诉记者:“我刚到法院的时候是在民一庭工作,去年年底到了法庭。相比于在本部的时候,现在要忙了很多,每天的时间安排满满的。今天上午要开两个庭,下午还有一个案子约好了当事人调解。”
面对案件下沉以后,人民法庭案件数激增的情况,锡山法院以“优质配备”为原则,选拔能力强、作风实、基础好的中层干部到法庭任职。记者了解到,目前锡山法院四个法庭庭长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
在强化法庭领导力量的同时,锡山法院推出“一线磨砺”计划,将年轻优秀、功底扎实的审判骨干充实法庭审执一线。锡山法院院长蒋飞说:“四个法庭深处锡山辖区的各个街镇,他们离百姓最近,业务面也较宽,多听、多看、多学、多练有利于年轻干警的快速成长。”记者了解到,调整后的法庭人数较调整前增加14人,干警的平均年龄下降2岁,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在编人数60.7%。法庭一线的审判力量得到均衡优化,基层活力被不断激发。东港法庭法官谭学勤说:“我到法院三年了,成长最快、经历最多的可以说就是来到东港法庭的这一年。在这里,我能够最直接地面对最基层的群众,无锡话和当地一些乡土的风俗也了解了不少。”
保障下沉 软硬到位
夯实基层基础
【现场】“小柯,下楼了吗?我马上就到。”安镇法庭庭长潘洪峰刚挂了电话,记者看了一下时间是早上7点35分。潘洪峰说:“前面就是我们法庭的小柯家,我每天都是这个点到这来接她上班。法庭离市区比较远,院里对法庭的力量加强以后专门准备了接送车,对一些离得较远的干警来说确实方便了很多。”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锡山法院在民商事审判模式改革之初就将“保障下沉”摆在了整个计划的先行位置。
根据案件、人员的调整计划情况,锡山法院新购置办公桌椅、电脑等办公设备,确保四个法庭各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新配一台复印机,人手一台电脑,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考虑到四个法庭地处较为偏僻的郊区,法院加强了基层法庭交通工具保障。同时,在办案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压缩三公经费等措施,合理规划使用现有资金,将办案经费向法庭进行适当的倾斜,在工作和生活上帮助和解决一线干警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保障法庭各项审执工作高效开展。
在加强法庭物质保障的同时,锡山法院拓宽保障理念,将业务指导作为法庭保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初,锡山法院调整了院领导的职责分工,“一把手”院长直接分管法庭工作,同时由一名审委会专职委员协助院长做好法庭服务工作。蒋飞说:“院领导不定期下法庭指导,通过实务讲评的方式,帮助法庭法官解决为数不多的疑难案件,理顺了案件审理进程,保证了法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普通案件的审理。”记者了解到,今年1至10月份,法庭法官的人均结案数达202件,比全院法官平均结案数多了88件。(记者 陈 坚 通讯员 刘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