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今天在河南,法治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平安河南建设聚集释放出强大的文化正能量。街道、公共单位、大型商场超市,因势利导地利用电子显示屏、广告灯箱、宣传画廊、宣传横幅等开展法治文化宣传;社区建设了法治文化长廊;学校建立了法治文化校园……法治文化阵地布满了我省的每个角落,处处都充满着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法治公园
学法与休闲融为一体
走进位于郑州市管城区的星月苑小游园,一股法治文化之风迎面扑来:园内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辉映,法制教育与休闲娱乐相融合,洋溢着浓浓的法治气息。
这是郑州市首个法治文化公园。公园中心坐落着一大型艺术雕塑“鼎”字,安装有26个宣传栏,图文并茂地定期向市民发布最新的法律条文以及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摘要,各具特色的标志牌印着法治格言、警句,群众在园内游玩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受到法制宣传教育。
据郑州市管城区司法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管城区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宣传长廊等法治文化载体蓬勃发展。打造群众“能看懂、能喜欢、能接受”的法治文化公园,使他们“在游览中学法,于静坐中悟法”,实现了法治文化的有效传播。
正在公园内健身的徐大爷表示,法治公园每天人流量有数千人,在这里大家不仅能休闲娱乐,还能受到法制教育。
“广场的建成,既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学法、用法的平台,公平正义、权利义务、和谐社会等理念也将在全镇得到传播。图文并茂的方式使法律知识变得不再难懂,不再难学。”近日,洛阳市龙门镇首个农村法治文化广场和法治文化一条街在徐屯村龙安小区正式建成,共占地2000余平方米。为方便群众观看,在小区入口处,还建了法治文化阵地索引目录。
法治文化一条街由热爱祖国、尊老敬老、勤俭节约、廉洁自律、文明风尚五部分组成,分排在小区南门入口道路两侧的墙面上。法治文化广场由遵纪守法篇构成,由8个大型喷绘,16个宣传栏组成,内容涉及消费者维权、妇女权益维护、青少年权益保护以及安全、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等多个方面。把在农村经常用的法律、法规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片,全面生动地展现在村民眼前,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群众的心中。
法治文化
宣传载体多种多样
法治文化是法治河南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基础所在。城乡公共场所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是法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法制宣传教育坚持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重要举措。
全省“六五”普法规划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三大任务之一进行明确规定和部署。
2012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的意见》,明确了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省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各地实际相继出台了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3年11月,省依法治省办公室与司法厅、住建厅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的通知》,推动各地抓住老城区改造、城市景观建设、文化设施功能升级、新农村建设等有利契机,大力开展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鹤壁、焦作、濮阳、漯河、南阳、济源、省地税局等地和系统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一条街等建设活动,依托当地文化底蕴,挖掘整理法治名人、法治典故、法治警言等文化资源,把法律知识通俗化、把法律规范直观化、把法治历史形象化,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郑州市管城区法治文化公园还得到全国普法办的好评。
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法治文化长廊等2439处,优秀法制宣传教育基地50个,全省优秀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90个,依托近5万个农家书屋设立了“法律图书角”。
文艺会演
让法治润物于无声
9月11日晚,平顶山市鹰城广场上歌如海、舞如潮,平顶山市2013年“欢乐中原·唱响鹰城”广场文化活动市司法局专场文艺演出在此举行。伴着千余市民的阵阵高呼声,演员们纵情高歌,翩翩起舞,精美的法治文艺大餐使鹰城广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听说这儿有演出,俺早早就吃过饭来了。”平顶山市新华区体育场社区居民刘爱珍带着3岁的女儿乐呵呵地说,“晚上没有啥事儿,孩子也好去人多的地方,这不,看着节目可高兴哩!”
本次活动由平顶山市司法局、市依法治市办公室、新华区司法局、新华区依法治区办公室联合承办,演出节目以自创为主,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雅俗共赏,同时紧扣法制主题,将法律知识、法制道理融入其中,形象生动地把法律信息传达给了观众。
把中国传统书画文化与法制宣传结合起来,以笔墨寄情、以书画言志,法治特色浓郁。8月,以“弘扬法治精神、建设和谐商丘”为主题的商丘市法治文化建设书画展成功举行。
据了解,此次书画展自征稿以来,得到了商丘市众多书法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共征集书画作品近200余件。书画展评委会在集中优选基础上,遴选了60多幅作品集中展出。这些作品紧扣法治主题,风格多样,高雅活泼,既体现了法治内涵,又充分展现了书画的艺术追求。
栩栩如生的中国画、苍劲有力的书法等法治作品深深吸引了前来观展的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球,不仅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法治精神的洗礼,还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进而引发全市掀起一股学法、用法、尊法、守法的新高潮。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推动法治精神和基本要求深入人心,引领和规范人们的言行,是现代法治社会必然选择,也是建设法治河南要旨所在。
“六五”规划以来,在省级层面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首届河南十大法治人物”评选,评选出朱麦囤等10位涵盖全省立法、执法、司法、普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部门的先进典型和杰出代表,并举行了“《法治的榜样》——首届河南十大法治人物颁奖典礼”。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了“首届全省法治书画摄影作品展”,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各单位选送的各类作品3162件,其中书法作品1755件,美术作品592幅,摄影作品815件。其中,339幅书法作品、137幅绘画作品、73幅摄影作品及23个优秀组织单位受到表彰。组织举办了第三届全省法治文艺会演,在全省各地各单位通过三级会演,对选送的160多个节目,评出优秀节目一等奖15个、二等奖23个、三等奖23个,优秀组织奖20个,并在河南电视台8号演播厅成功举行了“《法治河南——崛起中原》第三届全省法治文艺会演专题晚会”。
与此同时,我省各地也积极开展各类法治文化活动,省司法厅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在省许昌监狱拍摄了普法栏目剧《照亮心灵》。平顶山、濮阳、开封、南阳、商丘、焦作、鹤壁、漯河、信阳、周口、汝州等地和省法院、省地税、水利等系统组织举办了法治文艺会演。平顶山、漯河、济源市举办了“十大法治人物”和“优秀法治人物”评选活动;濮阳市举办“联通杯”法治诗文朗诵比赛;焦作市办了第二届大中专院校法制文艺会演;三门峡、鹤壁市组建了法治文化创作队伍,创作了300余首法律明白诗和大量法治文化剪纸;商丘市的“老年义务法制宣传队”、“法律大篷车”、济源市的“法制电影队”、南阳市的“符光录普法说唱团”等常年活跃在基层;济源市组织的沁园春法制艺术团,巡演30多场次。据统计,2011年以来,全省各地共创作法治文艺作品16049部、举办各类法治文艺演出9850余场,组织法治书画摄影展573场(次),制作各类法治公益广告9949个。
法治文化阵地
要实现全覆盖
法治文化阵地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建设,让广大群众近距离领略了法治文化,感受到法治精神,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在娱乐休闲中培养良好法治意识。
近日,省司法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城乡公共场所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的通知》,就加强我省城乡公共场所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作出部署。
按照通知要求,我省将建设一批法治文化阵地精品工程,力争在2015年,省辖市的城区、县城和乡镇全部建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以点带面,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阵地化、常态化。
通知要求,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司法行政部门和依法治理工作办事机构,要把加强城乡公共场所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规划的重点来抓。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将结合城乡建设,在新建场所、旧城改造和公园、游园升级改造中,增加以法治名人、法治典故、法治格言、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小品、雕塑、铭石、浮雕等多种形式的法治元素和设施,使其具有高品质的景观功能和法制宣传教育功能;把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行业文化、社区文化等有机结合,按照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精心设计和建造一批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法治文化场馆、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街区等法制宣传教育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