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新华网云南频道直播了一起由昆明中院公开开庭审理的名誉权纠纷案。普通民众只需打开网络,进入新华网云南频道“庭审现场”,便能在家里旁听这起案件的审理。像这样的阳光庭审还有很多,有的庭审走进了院校、有的邀请武警官兵旁听、有的走进社区普法,这是昆明中院从今年4月起,在全市法院开展“阳光司法”、“示范庭审”及“庭审网络直播”活动,进一步推进庭审公开,提高司法公信的举措之一。
司法公信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程度与文明程度的标杆,也是构建法治国家的重要精神要素。加强和保障司法公信力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法院司法权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当事人胜败皆服的必然前提。今年以来,昆明中院院党组从四个方面大力提升司法公信,在阳光司法、诉讼服务、涉诉信访、缓解执行难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
一、“阳光司法”、“示范庭审”、“庭审网络直播”三维一体促公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开展司法公开的要求,树立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意识和创新意识,昆明中院继续推行“阳光司法”、“示范庭审”及“庭审网络直播”三项活动,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审理,按照有关规定对部分庭审活动进行全程同步录音或者录像,并设立同步庭审视频室,选择一定数量案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庭审直播。今年以来已有70余件案件通过阳光司法或庭审直播的方式进行了司法公开,使庭审走近民众、贴近百姓、宣传法律、以案释法,受到了旁听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二、全程透明、集约办理、分流引导、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不断提升司法亲和力
今年年初,昆明中院确定了“两个中心”的重点工作,诉讼服务中心的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在省院领导和中院党组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前期认真准备, 2013年7月1日 ,昆明中院诉讼服务中心试运行。诉讼服务中心按照“搭建两个平台、设置五个区域、实现三大功能”的模式,重新界定、划分诉讼服务中心与各审判业务庭的职能分配,将原来分属不同诉讼阶段并分散在不同审判庭的材料接转、申请异议等73项事务性工作剥离出来,集中整体交由“前台”办理,而将属审判庭的审判职能放置“后台”,前台专注服务与沟通,后台专注庭审与裁判,前后台互相衔接,协作配合,让司法公开的渠道更加便捷畅通,实现当事人“走进服务厅,事务全办清”的目标,最大限度把方便留给当事人。
昆明中院诉讼服务中心自试运行以来,为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来访群众,导诉分流1408人次,现场办理案件查询、收转材料等办理类事项4148件(人)次,受理立案、申请、异议等受理类事项1197件次,发挥了诉讼服务的职能,得到了上级领导、诉讼参与人、审判法官的认可。
三、开展涉诉信访改革试点工作,提升司法公信力
今年初,省高院把昆明中院和官渡区法院列为全省涉诉信访改革工作试点法院。试点中,两级法院大胆创新,探索出了“四个坚持、四个着力”的涉诉信访改革模式,即:坚持畅通信访渠道,着力增强法院工作的亲和力;坚持依法治访,着力将信访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源头治理,着力提升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坚持制度创新,着力构建规范化、常态化管理机制。通过试点,涉诉信访改革工作初步实现了坚持源头治理促使公正司法能力提升;完善制度建设促使审判管理水平提升;减少信访增量促使司法公信力提升;强化多元化解促使社会联动效果提升的“四个提升”效果。试点中,昆明中院共梳理出相关制度30项,新建和完善有关制度10项,创新机制7项。今年5月,由全国政协齐续春副主席率领的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视察调研组在视察昆明法院的试点工作时,对昆明法院的经验和做法予以了充分肯定。
四、缓解执行难,维护生效裁判权威性
今年,省高院确定昆明中院为执行指挥中心建设试点法院,昆明中院结合工作实际,在借鉴外地法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组建了反应快速、运行高效、高度安全的网络化执行指挥中心。 8月16日 ,该执行指挥中心试运行,中心依托科学信息化手段加强案件的执行,可缩短办案周期、节省办案人力。通过与联动单位信息共享,启动联动机制,惩戒不履行债务的被执行人,推进昆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通过指挥中心协同公安交警部门,对被执行车辆实时监控;通过被执行人信息查询系统,对被执行人个人户籍、人身及财产、银行开户、机动车辆、出入境、旅游出行等进行查询、控制;通过与20家银行协作,实现了对被执行人开户行和银行存款查询,及时掌握被执行人银行存款信息,为控制被执行人存款提供保障。
该中心的成立,最终实现了查询功能、信息发布功能和远程指挥监控三大功能。通过与20家商业银行建立查询机制,执行指挥中心已对案件涉及人情况查询3267人次(包括基层法院),金额达7388余万元,申请布控107件。执行指挥中心的建立对及时查控被执行人和被执行财产,提高执结率和执行到位率,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维护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权威性,进一步提高法院公信力起到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