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建设

关注交通安全日:摒弃交通陋习 安全文明出行

2013-12-02 11:03:3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编者按

  随意变更车道、车辆乱停乱放、乱鸣笛闯红灯、不系安全带不戴头盔……这些每天都在上演的交通陋习,严重影响了交通顺畅、威胁到交通安全,也深深困扰着交通执法者和交通参与者。

  12月2日是“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为“摒弃交通陋习 安全文明出行”。细数交通陋习,透析交通陋习所带来的危害,推出“记者街头扫描十大交通陋习”专题报道,希冀广大交通参与者都能够摒弃陋习、安全出行。

  陋习1:随意变道自恃技术高超

  11月30日上午11时左右,在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西桥附近的辅路上,出租车司机韩先生正想加速,突然右侧急速驶来一辆轿车贴着出租车右前侧向左斜插,韩先生赶紧踩刹车,避免了一场剐蹭事故。

  “会开车吗?”看着扬长而去的车,韩先生不免骂骂咧咧起来。但同时,被堵在路上的韩先生也开始在车流中左插右插,寻找看上去相对通畅的车道。“周围的车都在随意变道,你不变道会被堵在最后。”韩先生解释道。

  韩先生所说的情况普遍存在。有网友将此类人称为“插队一族”,“他们甚至将变道插队视为炫耀技术的方式”。

  在国外生活过的黄小姐驾车路过一处分叉匝道向左行驶时,突然想起要向右转,但这时已经快到分叉口,如果要变换车道,先要跨越白实线,然后再加塞插队,必然引起其他车辆不满。于是,黄小姐驶向了左边车道,“宁愿绕远,也不插队引起其他人的反感”。

  “随意变更车道除了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外,还有可能引起道路拥堵。”一位交通协管员告诉记者,相当一部分拥堵都是机动车随意变道造成,尤其在环线的出入口以及路口,容易造成车辆排队。

  陋习2:抛撒垃圾多为果皮纸巾

  对于打开车窗乱丢东西的陋习,记者在街上随机采访了10名司机,他们都表示遇到过车窗抛撒杂物的情况,而且比较普遍。

  “我遇到最气人的一次车窗抛物是,前方车辆副驾驶座抛出一把瓜子壳,不少飞进我的车内。”一名女司机说,当时气得她对前车摁了好几次喇叭。

  还有一名司机说,有一次他行驶在高速路上,一个白色塑料袋突然出现在前挡风玻璃上,导致他紧急刹车,幸亏当时反应及时车速又不快,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塑料袋在玻璃上停留时,王先生发现里面还有橘子皮。

  有4人承认自己曾经从车内往外抛撒过杂物,但抛撒时都不在高速公路上,因为高速路抛撒比较危险,会给后车造成很大影响。4人均称抛撒物为果皮和卫生纸之类。

  “确实不太文明,有时看到清洁工人在车水马龙中清理垃圾,也觉得不应该往车外乱扔垃圾。”陈先生说,扔的时候没考虑那么多,其实车内都有储物格,把杂物放里面等下车时再扔到垃圾桶并不费事。

  多数受访者认为,如果交警执勤时发现或摄像头抓拍到有人往车外乱扔垃圾,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罚。

  陋习3:司机接打手机不以为意

  张小姐拿到驾驶执照第一次开车上路时,坐在副驾驶位置的父亲便嘱咐她:“等红灯时尽量停在出租车后面,因为别的车司机经常接打电话或者发短信,不注意信号灯造成拥堵。”

  但实际上,出租车司机也经常发生接打电话的情况。“昨天我打车时,司机接起电话讲个不停,关键是挂断电话后他还继续拨打电话。”尹小姐说,她不停要求司机不要打电话,司机却反过来安慰她,劝她放心。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出租车司机,他们观点不一,有的认为自己是老司机,接打电话不会影响注意力;有的则表示,其开车时从来不接打电话,主要是考虑到乘客的感受。

  尹小姐注意到,最近打车手机软件很火,很多出租车上都装有此类服务终端。附近有人叫车时,终端屏幕就会发出提醒,出租车司机若想回应,就要用手触碰终端屏上的按钮。“这难免会令司机分心,除去接打电话外,我觉得这也是很大的安全隐患。”尹小姐说。

  辛先生是一名专职司机,平日里大部分工作时间都驾车在路上,他很清楚开车接打电话会分散注意力,但“手机一响,多半是老总,又不能不接,有时确实会有危险发生”,辛先生说,“开车尽量少接电话,如果需要拨打电话时,一定要靠边停车后再打”。

  陋习4:开斗气车解气更多后怕

  “一开始觉得很解气,后来想想特别后怕。”徐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一次开斗气车经历。当时,徐先生开车在路上行驶,左前方一辆别克车没打转向灯突然超到他前面,因为前方近距离也有车辆,别克车还点了下刹车。这导致徐先生一脚急刹车。

  “我的火一下子蹿上来,一脚油门追了上去。”徐先生说,追到别克车左前方后他突然变线踩刹车。之后他又以类似方式别了别克车两次才算完。“那叫一个解气,觉得出了口恶气。后来想想,真的挺危险的。”徐先生说,此后他再也没开过斗气车。

  接受记者采访的10位司机中,3位女司机表示从未开过斗气车,觉得斗气开车太危险;7位男司机中有4位表示开过斗气车,“因为当时真的很生气,感觉对方开车太不文明、太没有素质了”。

  司机王先生告诉记者,去年他还遇到过两辆型号一样的跑车斗气,两车穿梭在车流中,一会儿加速一会儿变道,其中一辆车还是改装过的,加速时发出刺耳的“呜呜”声,整个场面看得人心惊肉跳,其他车辆是避之不及。

  其实,在日常行驶中,强行超车、逼迫其他车辆变道等行为屡见不鲜,这些不仅危及彼此安全,还严重扰乱了交通秩序,由此发生多车追尾的事故也不少见。

  陋习5:斑马线有名无实过路不易

  住在海淀区的郝志秀老人,每天早晨都要到离家不远的菜市场去买菜。路虽不远但要过马路,老人每次都觉得“心惊肉跳”。

  “你看看,有几辆车让我?”郝志秀老人

  告诉记者,老年人过马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几乎每走一步都要左看右看。好不容易有一辆车在斑马线前放慢了车速,可后面的车又“嘀嘀”地按起了喇叭。

  走走停停,老人来到马路中间,可对面快速通过的车辆不得不再次让她停下来。在滚滚车流中,老人显得有些无助。等了5辆车之后,老人终于走到对面。

  “也不知道这些司机知不知道斑马线是干啥用的?”郝志秀老人说,她曾在国外生活过,有一次她刚刚把脚踏上斑马线,远远驶过来的车辆就放慢了车速。也许是习惯了国内司机不避让行人的做法,她仍站在原地不敢走,等身边的人一个个走过去她才明白,汽车是等着让她过去。

  每次走在斑马线上,郝志秀老人对那些减速让她安全走过的司机都会招招手表示感谢,不过在她的印象里,这样的司机并不多。郝志秀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宣传,让广大司机养成礼让行人的习惯。

  陋习6:心情急躁鸣笛催促前车

  11月30日上午,车流量较大的朝阳区广顺北大街和阜通西大街交叉路口西北口。记者注意到,两种情形下乱鸣笛较多发生。一种是车辆右转时遇到人行横道绿灯,车辆为了和行人抢行,或后车“督促”前车快行。

  其中一次,一辆车右转时车速较快,发现行人没有让行后急刹车,紧接着连按三声急促的喇叭。行人刘先生刚好路过,停下脚步狠狠瞪了一眼车主。

  “人行横道是绿灯,车辆右转时应该慢行,让行人先行。”刘先生对记者说,急刹车吓了他一跳,近距离按喇叭又吓了一跳,太不文明了。

  另一种乱鸣笛现象多出现在黄灯变红灯时段。有3次绿灯变黄灯时,第一辆车刹车准

  备停下,但后面的车想冲过路口,于是不断按喇叭;有两次车辆压着黄灯变红灯的瞬间、1次车辆直接闯了红灯,冲过去时一阵鸣笛,似乎在警告其他车辆和行人。

  其他乱鸣笛的情况还有:变绿灯后头车没有及时起步,车辆想变道但其他车不让,以及莫名其妙地乱鸣笛。

  受访者普遍认为,乱鸣笛主要因为心情急躁。“北京交通比较拥堵,特别是上班路上希望前车快行,有时候忍不住就按了喇叭”;还有人表示,因其他车辆随意变道或绿灯后迟迟不动才长按喇叭,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乱鸣笛。

  陋习7:恶劣天气行车不知减速

  记者随机采访的10位行人均表示,见过他人在恶劣天气下开车不减速的情况;其中有4人称,遭遇过被快速行驶的车辆卷起污水溅到身上。

  齐先生说,有次下雨,他在离公交车站牌不远处打车,一辆9字头的公交车贴着人行道快速驶过,污水溅了他一身。他冲上前去与司机理论,双方差点打起来。

  “下雨天慢行,不仅有利于行车安全,也是对行人起码的尊重。”齐先生认为。

  记者注意到,在所有恶劣天气中,大家对大雾天气下如何安全文明行车的技巧掌握较多,比如应及时打开防雾灯和近光灯,降低速度;如果停靠在路边,应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放置停车警告装置等。这些知识主要来自于交通安全宣传和雾天多车相撞的新闻提示。

  但大家对雨天、雪天如何安全文明行车相对了解不多。“最初觉得只要集中注意力,雪天开车不减速也没问题,直到有一次车子打滑冲上马路牙子,差点撞上行人我才发现,雪天开快车也非常危险。”陈先生说。

  “恶劣天气下,车辆性能和司机反应都会下降,减速慢行既是对自己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视,也是保障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司机们说。

  陋习8:不系安全带不爱戴头盔

  前段时间,河北省邢台市的张先生为自己的新车买了一对安全带扣,插入安全带槽中车内就不会再有安全带未系的报警音。

  但在一次开车带老婆、儿子回娘家途中,一辆急速横穿马路的摩托车让张先生紧急刹车。幸运的是没有发生交通事故,但坐在副驾驶的儿子却因没系安全带头撞到挡风玻璃上,玻璃呈辐射状碎裂,万幸的是孩子并无大碍。“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再也不会图省事不系安全带了。”张先生说。

  虽然有相关法规约束,但是对驾车系安全带置若罔闻的驾驶员比比皆是。

  “系安全带是一种习惯。”王先生说,无论是否开车,无论是在前排还是后排,他进入车内都会系好安全带。为此,朋友经常耻笑他太认真。但王先生认为,系安全带“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最起码的尊重”。

  驾驶摩托车不戴头盔也颇为常见。11月29日晚,记者驾车在五环路上发现,许多摩托车手驾驶速度很快,但并没有戴头盔,有的则是驾驶员戴了头盔,但乘坐者却没有戴。

  “许多人可能觉得戴头盔不拉风,或者夏天太热等原因不戴,这样虽然爽快,但却十分危险。”常年驾驶摩托车上下班的夏先生说。

  陋习9:滥用远光灯致事故多发

  很多在夜间行车的人,都曾有过这种经历——相向车道射来两道刺眼的光,驾驶人眼前便只有这两道光,其余道路情况根本看不清楚。这种情况下,只能减速制动,否则很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

  “远光灯是为了在夜间让驾驶员看得更远更清楚,从而更好地避免交通事故。”北京一家汽车销售店的销售顾问何先生告诉记者。

  本来是为了避免交通事故的远光灯却被驾驶员屡屡滥用,打开远光灯虽然会帮助驾驶员看清楚道路,但会车时却容易使相向车辆驾驶员“瞬间眼盲”。“一旦相向车辆出了交通事故,自己驾车也有可能受到牵连,所以打开远光灯看似会避免交通事故,但实则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何先生说。

  虽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但仍有大量驾驶员不按规定滥用远光灯,造成的交通事故不计其数,小到剐蹭大到翻车、碰撞造成伤亡。

  据悉,夜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大部分是由于司机胡乱使用远光灯造成的。

  记者11月30日晚曾在连接天通苑和霍营的道路上做过测试,这段约4公里的乡间道路由于路灯稀少,夜间行车视野并不清晰,其中有约两公里完全没有路灯。记者在4公里的行车过程中,相向车辆中有三分之一开着远光灯,而在会车时切换远光灯到近光灯的少之又少。

  陋习10:不愿付费道路变身停车场

  “你看这车停的!”家住西城区马莲道戎晖小区的张运良指着停放在马路中间的一排排车,气愤而又无可奈何地说。

  几年前,张运良搬进戎晖小区,由于当时的交通设施并不完善,张运良每天都要绕很远的路去搭乘公共汽车。

  “那时候,我们就盼着这条路赶紧开通。”张运良说,2011年,门前的路终于开通了,看着宽阔的双向四车道,老张的心里觉得亮堂多了。

  可好景不长,先是几辆车停在马路中间,占据了最内侧的两条车道。再后来越来越多的车“自发”地停在那里,原本四条车道变成了两条车道。

  “一开始还有人管,可后来也没人管了。”尽管老张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可是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马路中间停放的车却越来越多。

  这个区域除了戎晖小区,还有另外两个小区。就在记者采访时,一位司机把车停在马路中间后走进小区。

  某小区保安告诉记者,其实小区里不仅路面上划有停车位,还设有容量充足的地下车库,可有的业主嫌停车费贵,不愿意把车停在小区里。久而久之,马路就变成了停车场。

  “自己方便了,可想没想过别人?”老张十分盼望门前的马路能重新宽敞起来。(记者 周斌 李恩树 赵阳 文/制图)

  全国前10月无证驾驶致死1290人公安交管分地域分行业抵制交通陋习

  共享共建为汽车社会系上“安全带”

  12月2日是第二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是“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

  12月1日,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对今年活动主题的内涵、交通陋习的危害以及交通参与者文明素质的提升等问题作出进一步阐释。

  汽车社会文明任重道远

  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5亿辆,驾驶人达到2.75亿人,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1.5辆,机动车年均增长1500万辆,我国已经快步进入汽车社会。但交通参与者的文明出行素质却没有完全“达标”,培育“汽车文明”还任重道远。

  另一组数据更加直观:今年以来截至10月31日,全国城市道路因随意变更车道导致事故1276起,造成152人死亡、1467人受伤;因无证驾驶车辆导致事故3639起,造成1290人死亡、4464人受伤;营运车辆因超速行驶导致事故1413起,造成752人死亡、1581人受伤。

  “文明出行已经成为汽车时代的必修课,这门课不过关,就要付出生命财产的惨痛代价。”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说,确定“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这个主题与我国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密不可分。

  结合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针对城市、农村、行业不同特点,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今年在城市重点开展“倡导三不”(即不随意变更车道,不乱停车,不闯红灯)的主题活动;在农村重点开展“拒绝三无”(即拒绝驾驶无牌车辆,无证驾驶车辆、驾乘摩托车无头盔)的主题活动;在运输行业重点开展“抵制三超一疲劳”(即抵制超速、超员、超载和疲劳驾驶)的主题活动。

  该负责人介绍,城市“乱停车”、“随意变道”具有一定普遍性,破坏了正常交通秩序,今年以来查处的违法行为同比增长近35%。而闯红灯这一行为导致近3000起事故,直接造成535人死亡。

  超速是查处最多的违法行为,也是导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交通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发生的16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中,有14起是客货运输车辆肇事导致,其中绝大多数是“三超一疲劳”违法行为造成的。

  用从众效应传递正能量

  目前,各地公安、教育行政、司法行政、交通运输、安全监管等部门充分利用“全国交通安全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活动,努力使“全国交通安全日”逐渐成为传播交通安全理念、交通法治理念和交通文明理念的文化品牌。

  该负责人介绍说,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治理道路交通问题需要综合发挥法治、科技、道德、社会力量的作用,落实政府、部门、行业、公众的责任。我国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要从“人、车、路、环境”4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格局。与此同时紧扣安全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将珍爱生命、安全文明理念传播至每名驾驶人、每个交通参与者,增强社会共同责任意识,动员广大交通参与者共建共享。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叫从众效应,是指个人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简单说就是‘随大流’。”该负责人说,例如去年被媒体广泛关注的“不看红灯过马路”现象,路口有一个人闯红灯就会有很多人跟随。

  不过,在该负责人看来,“从众效应”也可以作为正能量传递和放大。

  在交通方面,如果全民都“从众”不随意停车、“从众”不随意变道、“从众”系好安全带、戴好头盔、“从众”不超速、超员、超载……如果人们从众心理普遍向好,那么文明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影响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广,共同的交通秩序、交通环境也就会越来越好。

  该负责人说,交通安全日可以成为集中宣传交通安全法治意识、文明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一个高峰,但交通安全工作的落实、交通安全常识的普及却需要毫不松懈地抓下去,贯穿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为汽车社会系好“安全带”。(记者李恩树)

[责任编辑:朱诗瑶]
相关报道

·长沙大学生志愿者宣传交通安全
·乌鲁木齐交通安全宣传进校园
·安徽公安厅开展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活动
·贵阳举行交通安全电影放映周
·青海省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周活动启动
·关注122交通安全日:当前常见交通陋习盘点

·关注122交通安全日:当前常见交通陋习盘点
·122交通安全日:摒弃陋习远离不该发生的悲剧
·全国交通安全日 摒弃交通陋习远离不该发生的悲剧
·[122交通安全日漫画]马路杀手
·122交通安全日:道交法颁布十年“进化路”
·122交通安全日:道交法颁布十年“进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