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31日,全国城市随意变更车道造成152人死亡、1467人受伤;无证驾驶车辆造成1290人死亡、4464人受伤;营运车辆超速行驶造成752人死亡、1581人受伤。
■在城市重点开展“倡导三不”的主题活动;在农村重点开展“拒绝三无”的主题活动;在运输行业重点开展“抵制三超一疲劳”的主题活动。
■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要从“人、车、路、环境”等4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格局。
本报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蒋菱枫报道:12月2日是“全国交通安全日”。公安部交管局负责人1日就今年“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的主题、交通陋习的危害、交通参与者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有关问题,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
文明出行是汽车时代的“必修课”
交通陋习导致大量事故和人员伤亡
记者:今年“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负责人:今年12月2日是第二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
确定这个主题与我国当前的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密不可分。截至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5亿辆,驾驶人达到2.75亿人,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1.5辆,机动车年均增长1500万辆,按照国际通行的每百户家庭20辆车的汽车社会标准,我国已经快步进入汽车社会。
但与之相对应,交通参与者的文明出行素质却没有完全达标,汽车文明的培育还任重道远。截至今年10月31日,全国城市道路因随意变更车道导致事故1276起,造成152人死亡、1467人受伤;因无证驾驶车辆导致事故3639起,造成1290人死亡、4464人受伤;营运车辆因超速行驶导致事故1413起,造成752人死亡、1581人受伤。
文明出行已经成为汽车时代的“必修课”,这门“课”不过关,我们就要付出生命和财产的惨痛代价。
记者:交通陋习有哪些?其危害是什么?
负责人:交通陋习不仅包括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随意停车、不按规定使用灯光、朝车外抛物和吐痰等不良行为,也包括超速、超员、超载、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很明显,像朝车外抛物、吐痰这些陋习看似很小,甚至有人觉得无所谓,是个人的一个坏习惯,但是一个陋习可能导致一场车祸,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多种形式倡导文明交通
重点是“倡导三不”、“拒绝三无”和“抵制三超一疲劳”
记者:今年“全国交通安全日”主要开展哪些活动?
负责人:结合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针对城市、农村、行业不同特点,今年在城市重点开展 “倡导三不”(不随意变更车道、不乱停车、不闯红灯)的主题活动;在农村重点开展“拒绝三无”(拒绝驾驶无牌车辆、无证驾驶车辆、驾乘摩托车无头盔)的主题活动;在运输行业重点开展“抵制三超一疲劳”(抵制超速、超员、超载和疲劳驾驶)的主题活动。
同时,各地还将协调媒体宣传文明交通示范企业、安全文明驾驶人、优秀文明交通志愿者等典型,并通过各大门户网站、政府官方网站、政务微博等进行热点聚焦、专题报道和讨论,传播交通文明新景象、新成效。
记者:请再具体谈谈这些交通违法的危害。
负责人:今年以来,查处的城市乱停车、随意变道违法行为同比增加近35%,闯红灯行为导致事故近3000起,造成535人死亡。去年,我国农村道路67%交通事故是由驾驶无牌车辆、无证驾驶车辆、驾乘摩托车无头盔导致的。
同时,在今年“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中,针对运输业特点,在全行业开展自觉抵制“三超一疲劳”活动。超速是查处最多的违法行为,也是导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交通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发生的16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中,有14起是客货运输车辆肇事导致,其中绝大多数是“三超一疲劳”违法行为造成的。
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格局
树立安全文明理念,动员交通参与者共建共享
记者:除了“全国交通安全日”,还通过哪些途径提升交通参与者文明意识?
负责人:自2010年,中央文明办、公安部部署“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有效提升全国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文明意识。各地在巩固深化“文明交通行动计划”3年实施工作成效的基础上,2013年至2015年将继续深入实施新的3年计划,今后各有关部门进一步运用法治的力量、道德的力量、科技的力量、社会的力量,积极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文明意识,做到行车有序、行路有序、文明礼让的社会环境。
对于开展“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全社会还需摆正1天与365天的关系。每年12月2日可以成为集中宣传交通安全法治意识、文明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一个高潮,但交通安全工作的落实、交通安全常识的普及却需要毫不松懈地抓下去,贯穿一年365天。只有这样,才能为汽车社会系好“安全带”。
记者:如何营造文明、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负责人:道路交通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平安幸福,需要全社会共同承担责任。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治理道路交通问题需要综合发挥法治、科技、道德、社会力量的作用,落实政府、部门、行业、公众的责任。就我国来说,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要从“人、车、路、环境”等4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格局。与此同时,紧扣安全主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将珍爱生命、安全文明的理念传播至每名驾驶人、每个交通参与者,增强社会共同责任意识,动员广大交通参与者共建共享。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叫 “从众效应”,是指个人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简单说就是“随大流”。例如不看红灯过马路现象,路口有一个人闯红灯就会有人跟随。而“从众”也可以作为正能量传递和放大。在交通方面,如果全民都“从众”不随意停车、“从众”不随意变道、“从众”系好安全带和戴好头盔、“从众”不超速超员超载等,总之,如果人们从众心理普遍向好,那么文明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影响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广,我们交通秩序、交通环境也就会越来越好。
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还要做到慎独和敬畏法律,无论有人无人、有监督无监督,都要自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慎独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是一种高度的自觉性。行人慎独,十字路口会更加安全、顺畅;司机慎独,道路就会更加安全畅通。我们深信,道路上每一个监控器的背后不是管理者的眼睛,而是法治的力量。文明交通需要每一个交通参与者对规则的自觉遵守和对文明的主动追求。“人”字一撇一捺,两人是“从”,三人为“众”。一个人时慎独,群体时共守,就一定会实现文明、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六部门联合部署“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
·2013年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摒弃交通陋习 安全文明出行
·重庆市开展“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活动
·青海高速交警支队开展2012年“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
·新疆交警总队安排部署“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
·运城交警支队举行“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咨询活动
·运城交警支队举行“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咨询活动
·内蒙古:交通安全日宣传活动暨教育基地启动
·青海启动“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
·贵州举行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活动
·湖南举行首个“122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
·福建省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宣传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