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赏析
赵旭辉
看到《沙粒作证》,首先是惊讶,作者程琳现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一级警监。接着是疑惑,这么高警衔的现任警官,他有时间写小说吗?然后是释然,原来这是作者于20多年前写的一本16万字的书稿。随之而来的是感动,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作者,进入公安队伍后,先后在警校学习刑事侦查、在北京市公安局刑科所实习,在参与一些重大案件的现场勘查和阅览一些重大疑难案件侦破材料后,开始收集素材、反复构思,并于1986年9月完成书稿。书稿完成后,作者先后在公安政工、院校、研究机构等部门任职,无暇顾及修改。时至今日,回归院校工作的作者偶然读到书稿,再次修改,终成此书。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真实。与一些刻意追求诡谲、“细节不够、言情来凑”、“叙事不行、遐想先行”的推理小说不同,本书的人物、案件虽然未必能对号入座,但书中关于接处警、现场勘查、现场重建、摸排访问、心理画像、案情分析、查缉抓捕、讯问询问等细节的刻画,却真实反映了公安工作的场景。这当然得益于作者的文学功底和刑侦经历。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群像。小说并未刻意突出某一个英雄人物,而是塑造了一批刑侦一线的公安民警。他们形象各异,既有年轻人刚参加工作时的朝气、血性与困惑,也有中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还有老民警的沉稳与坚持。小说让读者既看到年轻民警的成长,又看到中坚力量的以身作则,还有老民警的言传身教。现实也正是这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正是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传帮带,刑侦工作才能盛而不衰。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镜鉴。中国的出版市场上,以侦查破案为题材的各类犯罪、推理、悬疑小说日益勃兴。公安民警参与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如中国刑警学院教师笔名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安徽省公安厅法医秦明的《尸语者》系列,等等。但总体而言,数量不多。担心泄露侦查秘密、忙于工作缺乏时间,应是民警写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其实,市场上关于侦查推理的各类图书、电影名目繁多,一些常识性的侦查工作已无秘密可言,在对涉密内容进行必要处理的前提下,鼓励民警写作,有利于民众增强法治意识、理解民警艰辛,激发全社会的群防群治与惩恶扬善之心。《沙粒作证》当是一本在普法与保密之间作出很好榜样的镜鉴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