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广西

广西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扫描:"家门口"筑造"重生路"

2013-11-29 10:40:3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广西日报 

    走在大街上,他们与常人似乎并无区别,一样在努力生活、工作和学习。惟一不同的是,他们需要在所在社区接受专门的监管人员的矫正。

    社区服刑人员,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一直在接受着来自各界的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区矫正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全国和我区各地,都在对社区矫正这种社会管理的创新和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进行探索实践。

    重新出发

    再犯罪率不足0.2%

    “由于我是社区服刑人员,肥料厂不敢赊货给我。我感觉特别沮丧。”来宾市兴宾区良塘乡刑释帮教对象、老板蓝某感激地说,“全靠司法所所长谭志定说服厂家允许我卖完后结款,现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开业5个月营业额就达40多万元!”

    “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就业,让他们在生活得以安置的同时得到矫正,这对于他们融入社会正常生活、降低再犯罪率非常关键。”自治区司法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截止今年10月,全区社区矫正工作实现自治区、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全面覆盖。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779万人,累计解除矫正1.2034万人,现有社区服刑人员1.5756万人。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48人,再犯罪率为0.17%。

    我区社区矫正工作“从心入手”,除了加强教育帮扶,各地还积极探索心理矫正方法,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提高其服刑改造的觉悟。同时,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社区服务的内容和方式。防城港市结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2032人次,东兴市依托企业建立了4个社区服刑人员公益性劳动基地等举措,都大大增强了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我区还积极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仅2012年,就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技能培训3945人次、指导就业和就学8220人次、落实低保907人次、落实承包田1.4554万人次。

    创新模式

    效率步入“快车道”

    “你已越界,请返回指定的区域,否则将被扣分。”南宁市兴宁区社区服刑人员韦某的手机收到这样一条信息,同时在社区矫正信息中心的电脑显示屏上,一个亮点不停地闪动并发出“嘟嘟”的报警声。

    兴宁区司法局建立的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系统,能随时查询矫正对象的实时位置和活动轨迹,结合通话、短信等通信手段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定位、管理评估和考核。目前,南宁社区矫正移动监管平台已建成,该市所辖六县六城区共124个乡镇司法所、社区服刑人员1500多人都被纳入其中。

    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向信息化、人性化、职能化、效率化、科学化发展,实现多方联动开展衔接配合,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能,全区社区矫正工作走上了“快车道”。

    ——加强部门沟通配合,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情况通报、信息交流、重大事项报告和应急处置等制度,充分运用协调机制和工作平台,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相关实际问题;

    ——司法行政机关加强与法院、公安、监狱的配合,将社区矫正工作向前延伸,规范开展审前调查和假释前矫正环境评估工作,形成严格有序、公平公正的调查评估制度;

    ——相关部门认真制定移交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交接日期和方式,现场办理罪犯和法律文书的交接手续,确保交接工作“见人见档”……

    在建立和完善制度的同时,各级社区矫正机构严格安全监管,杜绝脱、漏管,防止重新犯罪的发生。规范管理,做好社区矫正适用前社会调查评估、接收、宣告、请销假审批、奖惩等环节,细化报告、核查、走访等日常管理要求;分类管理,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矫正期限、认罪悔罪态度、日常表现等情况,将社区服刑人员划分为宽管、普管、严管三个级别进行管理;科技管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重点管理,针对可能出现的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管下落不明、参与群体性事件、暴力犯罪、非正常死亡等突发性事件,制定应急预案,与法、检、公、监狱建立联动机制。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闸北区社区矫正中心”建成并正式启用
·秦皇岛全面深化社区矫正工作
·全国首个社区矫正警察支队和司法所负责人全部高配
·河南:社区矫正专家呼吁立法提速
·沈阳和平区构建新型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江西省社区矫正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江西省社区矫正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社区矫正执法“浙江模式”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