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温暖的阳光照耀着
——遵义市“民生行动”进行时
又是一年民生问候时。
工作是否好找?出行是否更便捷?医疗是否更实惠?这些切切实实的利益问题不仅是老百姓所关心的,也是党委政府民生工作的重点。
即将过去的2013年,是遵义市民生大计狂飙突进、民情民声和谐幸福的一年。年初,遵义市明确提出要坚持民生财政、民生预算,增加民生项目比重,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为群众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使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转型发展的成果。
这些事涉及就业、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等方方面面。于是,一栋栋保障房建起来了、一所所学校建起来了、一条条通村油路四通八达……遵义市各级各部门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实施民生工程,并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各项民生工程运行态势良好,实施进展较快,铺天盖地的民生工程如花绽放。
数据表明:今年以来,遵义市集中开工157个民生及社会事业类项目,总投资2310621万元,1月至9月完成投资37625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4.2%。第四季度,又新开工民生及社会事业类项目38个,总投资77.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3亿元。
一处处“民生行动”正在进行时:4491户1.87万人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共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79万套,目前已完工3285套,3.35万套正在主体施工;教育“9+3”行动计划全面推进,遵义四中新蒲校区、遵义一中新校区正式开班,遵义医学院新蒲校区近日开班入驻5000学生,湄潭、正安、务川等地均启动实施了一批高中、职中和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项目……“十件民生实事”快速推进,截至今年10月已累计完成投资59.4亿元,占年度目标83亿元的71.6%。
一项项为民谋福祉的民生工程,成为遵义市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生动写照。
简单盘点2013年“十件民生实事”完成情况,一组组数字不仅体现出遵义市委、市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也让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冬天里,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站在2014年的门槛前,蓦然回首,我们从零碎的各项民生事件中,删繁就简,抽丝剥茧,找到了一种欣慰和温暖。
“三民”活动 3000特派员温暖大行动
家住延安路街道金银新村社区的刘金祥老人性格有些内向,面对记者他显得格外拘谨,但当提到杨泽谦时,他一下露出了笑容:“多亏了小杨老师,我的眼睛才能顺利的动手术,生活才能比以前好了许多。”
在杨泽谦走进刘金祥的生活之前,困扰他的不仅仅是贫穷:患病多年、双目失明、没有工作、没有结婚……照顾自己的老父亲多年前去世后,就只剩他独居在安静得有些过分的家中,靠低保维持生活。唯一的妹妹也因为下岗及照顾家庭,只能隔三差五的来打点一下他的生活。“那会儿的生活很难熬。”刘金祥说,难熬的原因不仅是病痛、贫困,更是因为孤独。
2012年11月22日,红花岗区委、区政府正式提出全区上下要以民情大走访、民生大改善、民心大联结的“三民”活动为载体,切实地推进全区民生工作的深度与力度。也因为“三民”活动,在红花岗区党校工作的杨泽谦老师走进了刘金祥孤寂的生活,也翻开了刘金祥生命里新的一章。
“身体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家里缺点啥……”虽然常年的独居生活让刘金祥性格非常孤僻,但杨泽谦的耐心热情却让他感受到生活打开了一扇正迎着阳光的窗。“被人关心的感觉真的很好。”刘金祥说。
“小杨刚了解到哥哥生活非常困难,就赶去和社区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并进行协调,帮助解决了每个月300元的困难补助,让他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实在的改善。”刘金祥的妹妹告诉记者,为让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得到完善的照顾,杨泽谦曾在征询老人意见后,奔波多次,希望能帮助老人住进养老院,但因各种原因最后只能搁浅,怎样改善老人的晚年生活?杨泽谦为此想了很多,对于一个双目失明、难以自顾的老人仅靠自己、靠政府提供的物质帮助显然是不够的,“要是老人能复明就好了!”一个念头闪过后杨泽谦赶紧联系了刘金祥和他妹妹,刘金祥老人是由于白内障失明,手术恢复视力的可行性很大,考虑到老人的经济状况,杨泽谦她想到有些医院和机构可做免费的眼科手术,通过多方打听,又找到红花岗区残联,了解到可由社区开好证明到残联办手续,就可以在遵义眼科医院动手术,老人只需花为数很少的钱,这个消息让几个人都为之一振。
2013年年初,刘金祥在妹妹的陪同下顺利地进行了眼部手术见到了久违的光明,春节前夕,杨泽谦拎着礼物再次去看望刚刚复明的老人,进屋刚问了声好,刘金祥就激动地说:“我知道你,你是杨老师,我认得你的声音!”老人紧紧拉着这个“素未谋面”的老熟人,眼泪一下涌出了眼眶。
在刘金祥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个收音机,那是他还没有复明时杨泽谦特地给他送来的,为他黑暗中的生活带去了不少乐趣,也成为他最珍爱的物品之一。现在的刘金祥,每个月能领到600余元的低保与补助金,日常生活开资已足够,最为重要的是,他已经能够独立照顾自己,“我才60多岁,现在眼睛能看见了,完全能够独立生活!小杨为我搭建了一架希望的桥梁,让我感受到了关爱,恢复了光明!”老人激动地说,虽然不擅长表达的他只是反复地说着感谢政府、感谢小杨两句简单的话语,但从他闪烁着泪光的眼角不难发现他内心的喜悦与满足。
自“三民”活动开展以来,红花岗区3000多名机关干部作为红花岗区群众工作特派员,立体全面的对全区66万群众进行了民情走访,用情办实事、用心暖民心,先后实施优化了一批惠民项目,让辖区居民真正得到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享受到了更多民生改善的“红利”,成为政府群众真正血脉相连的桥梁。
留守儿童之家 四面八方聚爱前行
10月22日下午四点半,已是放学时间,可在习水县三岔河乡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活动室里,却是一派热闹,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小小的屋子里,孩子们下象棋、下围棋,玩得不亦乐乎;一旁的电脑桌前,围满了充满兴趣的学生,“我今天可以和妈妈视频了。”人群中一个小男孩说,这是和在广州打工的妈妈每周一次的约定。
“何云涛,取2元钱,赵威,取1元钱。”在离活动室不远处的留守儿童自助银行里,小小登记员正仔细地记录每一笔账。原来,每学期开学前,学生都会将一笔零花钱存入银行,有需要时会通过银行取用,而管理员,由这里的学生们轮流担任。
不大的校园里,19间男女寝室,食堂,洗浴室一应俱全,而这,也成为全校278名留守儿童最温暖的小天地。
早在四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来到习水县的另一所留守儿童之家,此行除了考察调研对口帮扶工作外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探望这里的留守儿童。
韩正去到的第一站,是坐落于美丽的赤水河畔、位于习水县土城镇天星桥村的小坝小学。当天,韩正与留守儿童杨莹一起和远在上海务工的爸爸妈妈亲情视频通话,还同小莹莹约好“今年春节到上海与父母团聚”,并实地查看了上海帮扶援建的寄宿制工程项目。
作为全县留守儿童之家的一员,小坝小学216名学生中有80人是留守儿童。可喜的是,今年上海市普陀区挂帮习水县已资助1540万元帮扶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其中150万元用于小坝小学留守儿童之家的改扩建,目前,改扩建工程基本竣工。韩正说,还会继续加大对小坝小学的帮扶力度,再资助修建一栋住宿楼,以满足全校学生的入住需要。
关爱如同暖流一般划过每个人的心间,放眼一看,今年以来,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各界人士不断增多,他们将爱心一点点汇集成河,填满心窝。
时间定格在9月26日,这是一个爱心汇聚的日子。当天,贵州省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习水县创建暨授牌仪式在良村镇大安小学举行,参会领导为习水县25个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授牌。贵阳市习水商会为全县25个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捐赠了价值21.7万元的50台电脑机7500册图书;贵州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捐赠价值22.4万元的图书1.2万册;遵义市妇联捐赠了《中小学生自护自救安全手册》3000册;省教育厅捐赠教辅书籍2万册;遵义新华书店为2个图书室捐赠藏书;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捐赠篮球10个,跳绳10根;习水县妇联为大安小学留守儿童捐赠109套学习用品。
早在2007年3月,以“关心外出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的“三关”工程在习水县正式拉开帷幕,同年7月在全县全面铺开,并逐步在全市推广,成为全国学习的典范。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习水县在“三关”工程基础上创新探索,进行深层次挖掘,不断完善软硬件,于2008年3月在二郎乡莫洛村建立首个留守儿童之家示范点,此举成为全国首例,引来关注。
自留守儿童之家创建验收后,由习水县委组织部、教科局以奖代补2万元,乡镇统筹、社会资助等途径,近几年共计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留守儿童之家。从创建之初没有电脑视频,没有独立卫生间,没有洗浴间,没有规模图书室,发展至今严格按照验收标准逐步拥有寝室、交流谈心室、娱乐活动室、管理陪护室和食堂。而学校的老师们,付出100%的关爱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成为他们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知情人,成长中的保护人。
在温水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王鑫口中,有一位赞不绝口的“代理妈妈”,她是学校的教师戴仕碧。针对个别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的不良心理,戴仕碧为孩子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心理障碍和缺失,王鑫就是其中之一。
孤独、自卑,曾是王鑫身上甩不掉的符号,戴仕碧为了让孩子从阴影中走出来,不计报酬,把王鑫接到家中居住,不论是生活起居,还是学习辅导,每天给予他慈母般的关爱。现在,王鑫的性格渐渐活泼了,脸上时时挂有灿烂的笑容。他不再孤独、不再寂寞,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在温暖的阳光下一天天健康成长。
感人的故事数不清,关爱仍在继续。据统计,习水县共有14036名留守儿童,目前已解决入住4740人。今年,习水县下发《习水县“三关爱”工程师范点创建方案》,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各个乡镇(区)党(工)委每年创建1个以上示范点,县总工会、县教科局、县民政局每年各创建2个以上示范点,其中,新建成27个留守儿童之家,至此,全县共达55所。
爱心志愿者 给孩子更多温暖
立冬之后的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村,天气越发寒冷。
11月7日,灰蒙蒙的天刚有一丝亮光,11岁的冯树涛就赶紧起床,收拾好床铺,吃了早饭就到学校读书去了,可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如此懂事的孩子曾经是众人眼中的“坏孩子”。
“他的父亲刚从监狱服刑回来不久,母亲外出打工多年,他一直都是跟随年迈的爷爷生活,由于家庭情况困难,孩子的自卑心很重,以前哪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他书也不读,经常到处乱跑,常常是深更半夜都还在打起电筒找他。”长期帮助冯树涛的党政办工作人员陈波说,后来我们了解情况后,周末就来家里陪他做作业、聊天,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对他进行帮助,现在这孩子开朗多了,学习也在不断进步。
陈波有着多重身份,他不仅是板桥镇的工作人员,还是以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为主线的“Angel爱心团”志愿团队的队长,志愿团队在板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于2011年9月正式成立。
据了解,“Angel爱心团”以娄山关村红军小学为活动阵地,利用团队成员的自身资源,对留守儿童及农民工子女作了详细的了解,包括他们每天的学习时间分配、学习情况、需要提供什么帮助等。自“Angel爱心团”成立以来,共为该镇的孩子们组织了上百次辅导活动。
在陈波的团队帮助过的孩子中,还有一个孩子的情况给他的印象也很深刻。
11岁的谭光培是板桥镇红军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父亲已经80岁高龄,母亲身体有缺陷,没有劳动能力,家庭十分的贫困。在他还在读四年级的时候,秋季上学时他们班就他一个人没有去报名,陈波就联系学校严校长和班主任冯老师去往谭光培家看看是什么原因,结果是因为作业没有做完不敢去上课。
陈波说:“看到他的时候他赤着脚,衣服也穿得很单薄,当时我们的心都凉了,看到这种情况,我们立即给他买了鞋子和衣服,学校领导当场承诺免去他读书的所有费用。”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板桥镇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留守儿童增多,由于亲情缺失和监护缺位,存在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安全失保、心理失衡等现象。在板桥镇,像冯树涛、谭光培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到目前为止,该镇共有留守儿童300多名。
“针对留守儿童和部分农民工子女缺乏亲情抚慰,没有监护人或者是监护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的祖辈,监管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镇在以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为结对主体的同时,结合村委会包组干部采取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多帮多等方式与农民工子女结对,让孩子们感受亲情、友情。”板桥镇党委副书记王巍告诉记者。
据了解,自2010年以来该镇关工委、团委、妇联指导板桥镇Angel爱心团开展各项爱心活动,每年均帮助50余名留守儿童及农民工子女,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学习充满信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敞开心扉,面对社会。截至目前,累计捐助各种生活、学习用品十余次,帮扶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近300名,涉及资金10万余元。
据汇川区妇联统计的数据,目前汇川区有留守儿童2758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20593人。近年来,汇川区切实加强和改善民生,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三关爱工程”及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重要内容来抓,以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为契机,不断深化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营造全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农村敬老院 五保老人的幸福家园
11月13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李朝禄和妻子黄元芬就窸窸窣窣起了床,简单收拾下,便忙开了。给老人准备早餐,打扫卫生,服侍老人起床更衣上厕所,再喂药、喂饭,一刻不得闲。
夫妻俩都在汇川区高坪镇敬老院的工作,李朝禄是院长,黄元芬是管护人员。“照顾老人琐琐碎碎的事很多,要细心和耐心。”黄元芬一边麻利地为一位阿婆梳着头,一边对记者说。
高坪镇敬老院住着40位农村五保老人。在这里,有人照顾他们生活起居,有人和他们谈天说地,也有人为他们洗脚、按摩、煎药、打针……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敬老院坐落在高坪镇鸣庄村红星组,是一个由三栋两层小楼组合的院落,占地仅2730个平方米,内设40间床位。这里有着红白相间的楼房,干干净净的水泥地面,院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不是花园,胜似花园,显得格外和谐、温馨,让当地五保老人的生活来了个幸福大转身。
见到78岁的唐起华老人时,他正和老伙伴们一道在娱乐室里围着火炉看电视。老人虽满头银发,但仍精神矍铄,耳聪目明。
唐起华是高坪镇鸣庄村红星组农民,老人无儿无女,家境也不是很好,还得靠自己种地生活。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搬进了高坪镇敬老院。
“我来这里8年了,这里人多热闹,工作人员对我们又关怀备至,比自己的亲人还亲,呆在这里舒服!”唐起华老人说,没想到他晚年生活也可以过得这么幸福,衣食无忧,生病不愁。
院长李朝禄是位不善言辞的农村汉子,话不多但却格外细心。每天都要亲自去每间房间为老人们叠被子,与老人们促膝谈心;每一位老人过生日,都要定制蛋糕,增加菜肴,召集大家共同为“寿星”祝寿……老人们都亲切地称他“小李”。
尤其让老人们感动的是,敬老院里的73岁老人罗忠心有老年痴呆症,还患了前列腺炎,经常尿床,生活不能自理。李朝禄特意去超市买了尿不湿,每到睡觉之前就去给老人换上,不嫌脏、不怕累,没有一丝怨言。
“这真是比亲儿子还亲啊!”老人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在高坪镇敬老院里,类似感人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村里一位70岁的骨科医生涂兴林,没事就往敬老院跑,找老人们聊聊家常,还免费给他们义诊,老人们身体不舒服,首先想到他。
“涂老弟给我们看病抓药,从来没要过一分钱。”83岁的刘银强老人说,他腿上有旧疾,经常痛,涂兴林给他抓了很多药,现在缓解很多了。
“我有儿女,又有生活来源,给老伙计们看病怎么可能收钱嘛。”涂兴林爽朗地笑着说。
在遵义市,这样的农村敬老院还有很多。
近年来,该市不断加大农村敬老院建设力度,仅今年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就有105所,按照计划,这105所敬老院将于明年6月底前全部投入使用。届时,遵义市225个乡镇将实现农村敬老院100%全覆盖,床位达到2.4万张。所有农村敬老院均能达到功能较全、档次较高、设施完备的要求,并可以满足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需求,成为他们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