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在甘肃省临夏监狱政委郭智浩的眼中,却如一口长鸣的警钟。因为,1999年7月6日,该监狱一名服刑罪犯脱逃。
“警钟长鸣,时时刻刻提醒全监狱民警牢记‘安全’二字。”郭智浩说,从那天起,临夏监狱开始了长达15年的监所安全“保卫战”。
监狱长刘京平介绍,近年来,临夏监狱牢固树立监管安全“首位意识”,紧盯影响监狱安全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主动出击,坚持办法围着问题转、措施紧跟难题走,从制度创新和落实入手,探索建立了一整套适合监狱特点的安全防范长效机制。
民警待遇向一线倾斜
“新监楼北三楼监道有人打盹。”在临夏监狱总监控室,两名女民警在查看前一天的监控录像时,发现了这一情况并将其记录在案。
因为不便进入监区,22名机关女民警轮班两人一组到总监控室对过去一天的监控录像实行“回头看”,遇到异常情况,她们负责记录并汇总上报。
而28名机关男民警则被安排“下基层”,每周到联系点分监区跟班一天,跟班期间与分监区民警共同承担安全事故责任。
“监区是监狱工作的主战场,基层警力不足一直是困扰临夏监狱整体工作的一个难题。”刘京平介绍,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临夏监狱围绕“基层”、“基础”两个关键词,开展“我在基层当民警”和“复看复审”活动,基层警力达到81%。同时,将外出学习、挂职锻炼、评先选优等机会优先向基层一线民警倾斜。
“监管工作无淡季,一丝麻痹、一次疏忽都有可能酿成监管和安全事故。”刘京平介绍,临夏监狱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篦子”行动,在自查自纠基础上,分列45个具体项目进行排查梳理。各监区设立意见箱,向服刑人员分发调查表格,让服刑人员就同犯中的矛盾、安全隐患、干警违规违纪等行为匿名提意见“挑刺”,共收到各类建议29项。针对这些建议,监狱分门别类建立台账,挂牌攻坚逐一销号。目前,96%以上的项目已得到整改。
“截至目前,临夏监狱已经连续15年实现无罪犯脱逃、无重大狱内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重大疫情的‘四无’目标。”刘京平说。
八成顽危犯顺利转化
近年来,临夏监狱先后开展“瑞雪行动”、“春天里的值守”、“一把锁”等10余个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专项活动,并成立狱内“110”接警机构,及时、高效处理狱内突发事件。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甘肃各个监狱在技防、物防方面的投入,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不能理想化期望隐患越来越少,也不能一味强调客观原因而心生埋怨。”刘京平认为,监管安全,归根结底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
临夏监狱对刑罚执行、教育改造、狱政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修订,累计新建制度25个,修改54个,废除18个,并完善相关工作台账、记录46种,形成了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规范工作的有效机制。
针对部分民警在工作中存在的职责不清、任务不明、推诿扯皮等问题,临夏监狱开展为期45天的“责任重于天”活动,对工作职责、标准、程序、检验方法和责任追究等进行“再明确”。
服刑人员杨某,家住临夏州康乐县的偏僻农村,父母已到古稀之年,两个未成年的子女还在上学。在得知妻子因为他的入狱受到严重精神刺激并跌伤致终生残疾后,一度情绪失控,遂产生轻生等念头。
临夏监狱服刑指导中心随即联系当地相关部门,为杨某家人申请到低保。在消除后顾之忧后,杨某情绪稳定下来,投入到积极改造当中。
“顽危犯的有效改造是确保狱内安全的重要前提。”刘京平介绍,临夏监狱对顽危犯实行一人一策挂牌攻坚,对个别服刑人员因为家庭原因引起的有可能影响监管秩序的情况及时与相关部门协商解决,顽危犯转化率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