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国长安网手机版

中国长安网手机报

中国长安网 www.chinapeace.gov.cn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2015年12月10号 星期四

软法研究要努力传递自己的声音

2013-11-27 09:23  来源:法制日报

    日前,“软法治理:一个整合的进路”暨《软法亦法》英文版新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袁曙宏,全国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李昌鉴,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显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校长韩震,中国人民大学副书记、副校长王利明,北京大学法学院软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等四十余名来自国内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十余名外国学者和实务人员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软法亦法》英文版出版发行的意义及软法的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等作了热烈讨论。

    原创性学说走向世界

    关于《软法亦法》英文版出版发行的意义。国务院法制办袁曙宏教授指出,《软法亦法》英文版在美国的出版,标志着作者对软法的系统知识主张将由国内全面走向美欧、走向世界,也代表我国原创性的学说从中国走向世界。我国法学研究、法律建设有这样大的成就,是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经济成就相一致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韩震教授认为,《软法亦法》英文版的出版,不仅能使我国法学家基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思考在世界法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也使得具有浓厚中华价值的治理理念为世人广泛分享。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原校长E. Eugene Clark教授认为,《软法亦法》是一本重要的、原创性的著作,它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必定会影响世界。

    关于软法的系统知识主张

    关于软法与文化资源的关系。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显明对传统文化中的天理、国法、人情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做了探讨,认为“软法治国”是中国古代法制的一个重要命题。全国政协理论研究会的李昌鉴同志从政协实际工作出发,对软法在我国协商民主建设中具有的积极意义和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作了解读。关于软法研究领域和基本框架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从民法角度对软法研究的价值作了肯定,他认为应大力拓展在社会自治领域方面的软法研究,包括加强对公司自治、业主自治、乡规民约等的研究。中办法规局的宋功德教授认为软法研究已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他从软法研究的核心命题、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一套普遍认同的理论研究框架的建立、典型范例研究四个方面做了阐述。

    关于软法研究方法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高家伟教授指出,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总结,要善于利用引领式、跟进式的研究方法,同时要加强体系化的研究。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认为,软法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政治的重大命题,应加强对软法从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周志忍教授提出可以把制度主义与软法研究结合起来,提供研究新视野。

    为整合我国软法研究力量,进一步推动软法研究发展,本次研讨会发出设立“中国软法研究会”的倡议,与会人员均表述了赞同和支持。姜明安教授指出软法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必将发挥巨大作用,软法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体现在建设法治中国、创新治理手段、创建国际新秩序三个方面,姜明安教授还围绕法治中国建设阐述了成立专门性软法研究组织的巨大意义。

    软法研究要回应现实需求

    □罗豪才

    自2005年底北大法学院软法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我们对软法研究的全面关注已经历时近8年了。这8年中,我们取得了很多成果,《软法亦法》中英文版的相继出版就是其中之一。

    在2009年中文版出版之后,我们就有了推出英文版、把这部作品介绍给更多人的想法。为了能够准确反映出全书内涵、传达出作者本意,同时又符合英文表达规范和学术习惯,我们与校内外的部分学者做了反复磋商。2011年夏,全书翻译完成,我们与出版社接洽并签署了出版合同。

    长期以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实现中外学术真正的、双向的交流,不但能够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理念,而且能够把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特有做法介绍到国外去,为世界学术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2003年和2008年,我的《行政法的核心与理论模式》和《平衡论-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两篇论文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学报》翻译刊载;2009年7月,俄文版的《中国现代行政法论文集》在莫斯科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和2011年,《公共治理的崛起呼唤软法之治》和《直面软法》两篇文章又分别在俄罗斯《国际公法与私法》等刊物刊载。

    这本书以软法为主题,虽然在概念使用上似乎借用的是国际法上的概念,但我们心怀的是中国问题,以软法理论回应中国的转型现实。今年年初,全国人大启动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权力,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权力与权利的关系。这对于软法研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软法研究中我们应立足中国现状,回应现实需求,坚持理念更新,形成自己的研究道路;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融通国内外的新思想、新观念;努力传递自己的声音,让软法成为学界和社会的主流声音,推动软法硬法混合治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学术轨迹勾勒

    □袁曙宏

    作为罗老师培养的第一届宪法行政法学博士,我深切感受到,罗老师在五十多年的教学研究生涯中,所体现的最鲜明的特质就是始终是一个躬耕不辍的法学知识的传授者、拓展者和创新者!罗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中,在中国法学和学术发展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集中表现在:

    一是在行政法学领域,创立了平衡论理论,在国内外行政法学界第一次以“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平衡说”取代了传统的“命令——服从关系说”,极大地拓展了行政法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并将平衡论理论扩展到了整个公法领域。

    二是在法学领域,创立了系统的软法理论,代表作就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中文版《软法亦法》。这本专著在国内外法学界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软法理论,建立了软法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而拓宽了整个法学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

    三是在公共治理领域,适应公共治理新模式和新方法日益兴起的新形势,将软法理论引入公共治理。代表作是北大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软法与公共治理》,从而拓宽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

    四是在民主政治研究领域,将软法研究与我国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代表作是北大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软法与协商民主》,从而丰富了协商民主的理论范畴和实践方式。

    《软法亦法》英文版在美国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学者对软法的系统理论研究成果将从国内走向美欧,也代表着我国法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原创性学说将从中国逐步走向世界。

    中国软法研究的文化渊源

    □徐显明

    罗豪才老师及其研究团队的第一个贡献是行政法领域的平衡理论,第二个贡献是长期倡导的司法审查理论。司法审查应该引起我们法学界的重视,第三是在人权领域做出的开拓。

    今天,我们研讨的是软法。2005年我第一次听到后,就感觉这是中国法学最深刻的命题,它会给法理学带来一场革命,它是中国特色的法理学,极大拓展我们对法学理论的认识。而软法之所以是软法,归根结底是它调整社会的方法不是用强制的方法,软法所获得的途径远远超过协商。在中国古代软法也是存在的。所以,软法治国,应该是中国古代法制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软法相关著作大力呼吁我们重视软法之治,我认为这个命题非常深刻。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了,现有两百四十余部法律,而能在判决中出现的只是二十几部。所以,《软法亦法》一书所倡导的命题是一场法理学上的革命,也会带来中国治理上的革命。

软法研究范式呼之欲出

□宋功德

    中国法学界开始认真对待软法现象,大约始于2005年,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北大软法研究中心的成立。历经8年时间,软法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一个有别于传统法学研究的新范式,而且已经大体形成、呼之欲出了。

    第一,已经确立了“一个被假定为有解的软法研究核心难题”,这是形成软法研究范式的基本前提。一个学者的研究精力毕竟有限,他通常只会理性地选择有意思或者有意义的主题去研究。那么,是什么样一种力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软法问题呢?我以为它是一个被假定为有解的软法研究核心难题,这就是“法治现代化不可能也不应当拒绝软法”的判断。

    第二,已经出现了“一群持有相同学术见解的软法研究者”,这是形成软法研究范式的关键所在。每个法学研究范式都对应于一个学术圈子。北大软法研究中心的三十多位客座研究员,发表过软法方面著述的诸多法律学人,以及其他更多以不同方式参与软法研究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软法研究共同体。

    第三,已经形成了“一套得到普遍认同的软法理论框架”,这是形成软法研究范式的重中之重。一个软法研究共同体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交流学术见解时,自然需要一套通用的软法研究词汇表,需要若干软法理论主张的最大公约数,需要在软法是什么、为什么等基本问题上达成起码共识,也就是说,需要一套得到普遍认同的软法理论框架,《软法亦法》这本书为软法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理论框架。

    第四,已经确立了“一些得到广泛模仿的代表性软法研究范例”,这是形成软法研究范式的重要标志。过去8年,罗豪才教授、姜明安教授等一批中国软法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系列软法研究文章和著作,它们中的一些事实上已经变成其他软法研究者的研究范例。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进路上的“示范”作用集中体现为4种意识:一是国情意识,二是问题意识,三是系统意识,四是底线意识。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李克强:催生新动能实现发展升级

创新是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技术革命对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实现发展升级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

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主办 网站编辑部电话:010-83079355 | 招聘启事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15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