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凤凰,在浴火中重生。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进江西省女子监狱,一尊名为“涅槃”的雕塑映入眼帘。
“服刑人员在女监服刑后,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般地挣扎和蜕变,最后获得新生。”江西省女子监狱监狱长徐耀旺说,针对女性服刑人员文化较低、内心丰富、情感细腻、思亲恋家等特点,今年以来,该监狱积极创新载体,大力探索教育改造模式,打造具有女监特色的社会帮教品牌。
“我身材较胖,在拓展训练中有些动作不敢做,心理有些压力。”“首先你要学会心理调整,其次要增强沟通能力,相信你的伙伴……”
每个星期二,像这样的服刑人员自评、互评和民警点评“节目”都会在女子监狱各个监区如期举行。女监副监狱长韩红告诉记者,女监在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上狠下功夫,变管理为教育,每周二坚持周评制度,每次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确保服刑人员有足够的时间与民警沟通交流。
“为了搞好周评,各监区还运用座谈、辩论等形式,让服刑人员敞开心扉,大胆发言,不遮不藏地诉说自己的缺点、恶习,同时也让集体教育入脑入心。”韩红表示。
“警(敬)爱的老师,我原来是个文盲,连签名都用符号代替,现在通过学习,我认识了很多字……”服刑人员唐某这样写道。
在女监速学堂的教室里,记者见墙上贴着很多写有学员思想汇报和老师评语的信纸。今年以来,江西女监将服刑人员扫盲教育列为教育改造的重点,并精心编制了一套速学堂教材,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服刑人员的文化素养。
“服刑人员很多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其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1100余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980人,占押犯总数的八成以上。”女监副监狱长万雪香说,今年5月,该监狱第一期39名扫盲班学员结业,考试平均成绩82分,基本上都能写简单的书信和思想汇报。
一名扫盲服刑人员结业后寄出一封家信向父亲问好,父亲不相信是女儿写的,专程来监狱了解情况。当民警确认是他女儿写的时,这位父亲高兴地说:“她在监狱不但学会了写信,人也更懂事了。”
除了周评制度和速学堂,女子监狱还让服刑人员着便装与亲属视频对话。
记者当天看到,身着便装的服刑人员刘某坐在监狱宽敞、温馨的视频会见室内,和5岁的女儿视频通话。入监3年多,刘某还未见过女儿,女儿也并不知道她在服刑。刘某很想见到女儿,但又怕暴露自己的真实状况。于是,民警便为刘某安排了这次便装视频会见。
会见一结束,刘某泪流满面:“我一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据了解,江西省女子监狱在全省率先运行远程帮教会见系统,半年来共安排视频会见45人次,其中,类似这样的“善意谎言”不在少数。
针对长期无亲属会见、婚姻出现危机、家庭困难等5类服刑人员,该监狱还开展了三批次的“困难服刑人员大家访活动”,把服刑人员的“忏悔视频”和对亲情的渴望话语带到家,化解了十余名女服刑人员的家庭矛盾,并联系当地政府部门为她们的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采访结束时,记者看到高墙内的一条宣传标语特别醒目:“大海从不拒绝走过弯路的小溪”。
·江西省女子监狱率先运行远程帮教会见系统
·天津女子监狱3年成功转化顽危犯74名
·青海省女子监狱组织民警开展“四知道”考试
·云南省第一女子监狱以亲情帮教和监区文化建设提升教育改造质量
·青海省女子监狱发挥警示教育基地作用
·浙江省女子监狱:排练的是戏 演绎的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