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理论频道> 理论头条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2013-11-25 14:46:4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进一步凸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在国家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当前,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也得以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真正发挥司法在调整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如果存在严重司法不公现象,那么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最后希望就会被打破,社会将失去最底线的公平正义。

    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成为全社会的热切期盼,司法公正问题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改革30多年来,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距离。现实生活中,司法作为纠纷解决主渠道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司法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不强,定分止争的功能不彰,公民寻求司法外救济的行为较为频繁;一些司法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知法犯法甚至贪赃枉法、徇私枉法,严重伤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司法尚未构成社会公平正义的强有力的防线,党委、政府成为社会冲突的直接承受者,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

    在全面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要求之下,必须强化司法作为社会纠纷解决主渠道的作用,引导民众通过正常司法途径寻求救济。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司法机关的性质、功能和使命,要求司法主体必须具有中立性。在此意义上,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也是确立司法权威、保证司法高效的基础。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当前,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制定有效排除干扰、提升司法公信力、保证司法公开公平的具体程序规则,为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机制。这是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的基础和必然要求,亦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当前,司法体制改革已经由司法机关内部的自身改革进入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外围攻坚改革。改革将涉及多个主体,也将更加复杂和困难。这主要表现为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妥善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之间的关系,人大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的关系,政府与法院之间的关系,法院、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之间的关系,司法机关内部的关系,舆论监督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之间的关系。

    只有在实践当中处理好这几组关系,才能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几组关系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关系,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是保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前提。

    实现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还要求司法人员提升法治理念和职业素养,把维护司法公正作为首要价值追求,切实肩负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要求他们正确处理权与法、钱与法、情与法的关系,自觉抵制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敢于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把每一起案件的办理都当作是提升司法权威、树立良好司法形象的机会,当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次具体实践。

    努力在每一个案件中

    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法治是维护人民权益的根本保障。法治中国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唯有通过执法机关严格依法办事、司法机关依法解决具体争议和冲突,才能将法治所蕴含的公平正义传输给民众,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简而言之,法治中国的目标就是努力在每一个案件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并且要求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这对于加快司法体制改革,推动司法权力高效廉洁运行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公正、高效和权威的司法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只有在每一起个案中实现公平正义,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增添全社会对于建设法治中国的信心和动力,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正义。唯此,法治不仅写在纸上,而且写在民众的心里,社会才能守住公平正义的法治防线,也才能以社会普遍的公平正义铸就“法治中国”的梦想。□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