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是明末作家魏学洢 《核舟记》中的一段话,讲的就是微雕。微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技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它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微细的毛发上进行雕刻。微雕艺术作品大多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福州市公安局民警陈冬生就拥有这样一门“绝技”技术。日前,由陈冬生耗时一年多,倾力创作完成的大型微雕作品《星火燎原》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星火燎原》选用福建寿山“高山石”为创作载体,以江西萍乡安源煤矿总平巷井口为背景,右侧为“毛泽东去安源”全身塑像,上部为江西萍乡“安源纪念馆”,顶部为一轮初升的红日。在作品上部左侧祥云9.45平方厘米面积内,作者以隶书微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文共6290字,每平方厘米内约665字。
凭着这样的绝技,陈冬生近年来在微雕界声名鹊起,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警察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以及香港、澳门特区政府都永久性地收藏了他创作的精美绝伦的微雕艺术作品,他的作品曾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他本人也因此荣立二等功。
作品:小鲜烹大国,芥子纳须弥
陈冬生入警之前曾是部队的一名内科主治医生。他自小喜爱书法、篆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了微雕。
1988年,还在部队的陈冬生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进修。他说:“下班后,每当闲暇时,便在办公桌上铺上一张纸,练练书法。后来发现常有人围观,觉得这样不好,似有卖弄之嫌,得换一种‘玩’法。”于是,“揣在口袋里,有空时掏出来刻两刀”的雕刻成了陈冬生的新玩具。一天深夜,单位一名同事偶然间看到陈冬生正在篆刻印章,惊诧之余,请求帮他正在书画兴趣班学习的小孙女刻两枚印章,而且要一公一母(即阴文和阳文)。当他把印章刻好,并在石章的边缘随意刻上了一首唐诗交给这名同事时,同事惊讶地说:“陈医生,你竟然还会刻微雕啊,这么小的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正因这句话,陈冬生开始了他漫长的微雕尝试与创作生涯。
带着“试着玩”的心态,陈冬生在几十年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微雕奇迹:
1995年,创作微雕作品处女作《孙子兵法》,全文6075个字;1997年,创作了《香港基本法》微雕作品赠香港特区政府,全文近2万字;1999年创作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49-1999”微雕、篆刻作品全文43666个字,赠全国人大,后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同年创作的《澳门基本法》微雕作品赠澳门特区政府,全文17553个字,隶书微面积22.75平方厘米,每平方厘米约771个字,以平方厘米单位面积隶书微汉字最多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其中,于2007年完成的微雕作品《道德经》,在12.58平方厘米范围内以隶书微刻5997个字。该作品于2008年捐赠给福州市红十字会,拍卖所得款项捐赠给四川地震灾区用于修建希望小学。
陈冬生的微雕艺术作品有 “三奇”:一是 “见微”。微雕艺术重在讲“微”,其水准的精致,在于看谁能在单位面积里容纳下更多的叙事元素。陈冬生在创作道路上不断超越前人、超越自己,雕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愈来愈多;二是“见隶”。前人的微雕作品多为行书、草书,陈冬生另辟蹊径“引隶入微”。隶书一撇一捺皆有法度,更显其精湛的艺术功力;三是“见大”。陈冬生常常在作品中注入宏大叙事主题,以小见大,让作品更具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
著名微雕艺术大师陈忠森评价陈冬生的作品为“小鲜烹大国,芥子纳须弥”。
艺品:意念之法与悬空之技
陈冬生特别讲究微雕选材,通过多年的实践,他多用质地脂润、韧而易攻的国石——福州寿山石。寿山石为福州独有,但经百余年来的开采,已极度匮乏,近年来更是奇货可居,要找到上等石头极其不易,要找到适合表现雕者意图的石头更是难上加难。
“寻找石头全凭缘分,可遇不可求。”他说,有时为了找一块石头他要花数月的时间在福州寿山乡的矿坑和几大奇石交易市场来回奔波、苦苦找寻。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49-1999”这部作品,陈冬生就整整花了8个月的时间才找到适合的石料。
寿山石这种矿物材质有个特点,雕刻时刀入粉起,在崩裂状态下能够产生精美的金石线条。在陈冬生眼里,这是一种美妙的“金石韵味”。但正是这种“韵味”在雕刻者创作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于石粉弥漫、覆盖,加上微雕文字的细小,雕刻者根本无法看清刀下所刻内容。陈冬生说,只能凭感觉雕刻,即“意念之法”。雕刻时,“屏息静气、神思集中,心中构图、刀下刻形,一丝不苟、一气呵成”。
“意念”雕刻法讲究一种平和心态,戒浮戒躁。在创作《香港基本法》时,陈冬生连续数周利用夜晚进行创作。一天凌晨5点,陈冬生身体扛不住了,感到非常疲惫。但为了保证文字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他坚持将这一行文字刻完。翌日用放大镜检查时,才发现作品的最后一行文字歪歪扭扭,大失水准。微雕是一门不能出错的艺术,一旦出错,前功尽弃。整部作品仅剩2000余字便可完成,数月辛苦竟毁于一旦,十分可惜。绝不允许自己的作品有半点瑕疵的陈冬生,将快完成的《香港基本法》全部抹掉,重新创作。单位领导听说此事后,给他特批了创作假,为他重新创作提供了时间保障。这是香港回归献礼作品,时间不等人。陈冬生就像加足马力的机器,不分昼夜地奋战,终于在香港回归前夕完成。
在艺术创作道路上,陈冬生总是敢于迎接挑战。在创作英文微雕作品《联合国宪章》时,他碰到几大难题。首先是选字体。英文书写体有多种,哪一种更通用呢?经过到图书馆、书店和上网等多次调研,他决定使用世界普遍通行的圆体。为了把5万多个英文字符顺利刻到石头上,他花了近半年的业余时间练习圆体英文的书写。其次是刀具。为了确保英文字符雕刻时的流畅性,陈冬生在刀具上求精益求精。市面上买不到好的钢质刀具,他便托朋友从国外带回。为了提升刀具的硬度,他向大学教授讨教热处理和冷处理工艺,对刀具进行改良。最后一个难题就是下刀刻字。微雕毫厘千钧,容不得半点马虎。雕刻文字前,创作者必须用精细的铅笔先在石上画直线,对作品进行谋篇布局,而后循线雕刻,确保文字疏密有致、整齐划一。但对于“由左往右”的英文写法,这是个大麻烦。因为雕刻英文的时候,手腕部位常常会将纤细的铅线抹掉。陈冬生琢磨出了“悬空技法”,就是将手腕提离石面进行雕刻,最终创作出英文微雕作品《联合国宪章》,共计55856个字符。
人品: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谈到自己几十年的艺术生涯,陈冬生感到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家人。为了艺术,他将大部分工资用来购买寿山石,业余时间的大部分精力也花在了微雕创作上,生活十分拮据,自己却又无暇照顾家庭。而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再苦再累的日子里,妻儿仍然默默地支持着他的微雕创作,心甘情愿陪伴他过着清苦的日子。
2000年,当陈冬生将自己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微雕作品《人民警察法》交由公安部收藏时,公安部领导问他有什么要求,陈冬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回忆起这件事,陈冬生说,自己曾是一名军人,现在又是人民警察,自己心血凝成的作品能被国家有关机构收藏,这本身就是艺术水准和价值的体现,能得到这样的认可,足矣。
成名之后的陈冬生,生活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倒是他内心深处那种大爱与日俱增。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令陈冬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除了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捐钱、捐物献爱心活动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心爱的珍藏——微雕作品《道德经》捐赠给福州红十字会义卖,并提出所得善款用来为震区捐建一所希望小学。
多年来,陈冬生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但大部分作品都捐赠给了国家、政府。他说:“每一件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都应该让她们去最适合的地方。”但有一件特殊的作品——2003年创作完成的微雕《圆》,至今还留在陈冬生身边。这件作品获得了福建省第四届公安系统“卫士之光”作品展美术类特别奖。在这件作品里,陈冬生微刻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关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讲话。陈冬生说,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有一个适当的机会,将这件作品捐赠给台湾收藏。
尽管陈冬生已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微雕奇迹,但他对微雕艺术的追求与热爱却始终如一,就像他手中的刻刀,绝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荣辱而影响毫厘。他说:“微雕能以最小的篇幅、最大的文字容量来表达和记录祖国的发展、繁荣。我愿意永远做这样的一个记录者!”(记者 梁仁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