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长宁区主动积极探索实践大调解体系建设,诉调对接、专业化人民调解平台建设、人民调解和信访代理“二合一”等多项工作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大调解长宁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呈现多元化、群体化、社会化等新趋势,2010年长宁区被确认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长宁大调解体系建设面临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
2010年以来,长宁区将进一步深化大调解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项目。按照“整合资源、提升效能、夯实基础、区域联动”的原则,以打造区级枢纽型功能性综合平台——长宁区大调解服务中心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提升和发展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多元调解力量相衔接、区域资源整合联动的长宁区域化大调解体系,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系统、联动、有效”的综合目标和管理机制的创新突破。《法制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法治报》、《新民周刊》和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专题采访并宣传了该区大调解工作,俞正声、韩正、殷一璀、吴志明和姜平等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别视察了长宁区大调解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
顶层设计,构筑“长宁区域化大调解体系”
1、区域化布局,拓展大调解体系。在整个体系设计中,长宁大调解在原区、街、居三级人民调解网络基础上,按照“区做专业、街镇打基础”的原则,在区层面成立“长宁区大调解服务中心”,并通过勾联区诉调对接平台、访调对接平台及由此派生出的诸如交通、物业、医患等若干个专业行业调解平台,整合区域司法、行政、社会、高校、企业相关专业资源,将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社会调解更加紧密衔接,由此形成了具有长宁鲜明特色的“1+2+3+X”长宁区域化大调解体系。(详见名词解释)
2、实体化运行,构建枢纽式中心。“长宁区大调解服务中心”,建在东虹桥法律服务园区,是一个深化长宁大调解体系建设的枢纽式功能性综合平台。在运行基础上,中心以东虹桥法律服务园区为基地,通过“区校合作”机制依托华东政法大学的资源,借力并整合园区的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教育培训、培育孵化等资源。在形态建设上,中心由接待咨询区、调解服务区和综合枢纽区组成。在运行手段上,中心通过开发的“长宁大调解信息系统”,勾联起区域内各级各类调解组织,使之成为全区大调解的枢纽。在运行模式上,中心由枢纽式社会组织——“长宁区人民调解协会”负责运作,并通过项目化购买做实大调解“培训、实训、孵化、枢纽”功能,政府通过落实购买服务政策进行支持。
整合资源,做实“长宁区大调解服务中心”功能
1、信息化支撑,再造调处流程。“长宁大调解信息系统”终端控制室设在“大调解服务中心”。一是系统开发了长宁大调解“我要咨询”、“我要调解”网上受理、调处功能,建立了大调解工作网上阵地。二是通过“长宁大调解信息系统”,建立了大调解信息库、人才库、专家库和网上调解流程,为全区调解组织构筑了一个集“受理、分流、调解、研判”为一体的矛盾纠纷网上工作平台,有效勾联了居、街、区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及各专业人民调解平台,基本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矛盾排查掌握、纠纷调处跟踪,长宁大调解实现了信息化。三是放大“长宁大调解信息系统”的支撑作用,横向勾联区综治网、律师网、“三个实有”等信息系统网络,更好地整合、联动、调配区域内各类调解资源,实现“长宁大调解信息系统”头脑总部、分析研判、资源调配等枢纽功能。
2、枢纽型运作,引导多元参与。充分发挥“长宁区人民调解协会”枢纽式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多元调解力量整合到长宁大调解体系中来。一是充分利用东虹桥法律服务园区的孵化功能和优惠条件,整合区域社会资源参与到长宁大调解体系中来。二是充分放大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效应,通过社会化运作和项目化运行,以提供办公场所、孵化资金等为主要扶植方式,吸引有志从事调解工作的社会力量、大学生进入孵化基地,扶植、培育、孵化一批专业类社会调解组织和志愿者工作室,并推动各专业调解平台功能优化提升。三是充分依托华东政法大学的教学资源和法律资源,为长宁大调解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3、专业化支持,夯实基层基础。聘请华政专家教授和知名律师、法官、资深调解员、行政执法骨干等组建长宁大调解讲师团,整合华东政法大学、新长宁现代培训中心、区公务员法律培训基地、区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区青年律师成才基地和东虹桥法律服务园区其他法律培训资源,以人民调解员、实训大学生、人民调解志愿者等为对象,建立起初任培训、专业培训、拓展培训等三个层次的大调解业务培训体系。依托长宁大调解的优秀专业品牌和资源,为新进人民调解员和华政大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和机会。目前,调解服务中心已成为全区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实训基地。以培训实训为基础,在全区培育一批人民调解能手,提高基层人民调解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以孵化政策为牵引,建立大调解学生志愿团队,吸引高素质大学生参加大调解工作,为大调解建设储备人才资源。
服务“三化”,促进长宁区域化大调解体系新发展
1、实现系统化。“长宁大调解服务中心”是一个集矛盾纠纷受理、分流、研判、化解、指挥等为一体的综合平台,进一步整合了区域、社会、企业、律所、高校的法律资源,加强了与诉调对接中心、访调对接中心、东虹桥法律服务园区的融合,实现了“专家入库、异地会诊、随机会诊”和头脑总部、资源调配、分析研判等枢纽功能,使多元调解力量之间实现了高效衔接和良性互动,长宁大调解体系真正形成了网络,促进了区域化、增强了系统化。
2、推进专业化。专业化调解是长宁大调解体系鲜明的特点。一方面,通过“长宁大调解服务中心”和诉调对接中心、访调对接中心、东虹桥法律服务园,整合司法、行政、行业和社会的力量,搭建起医调、援调、物业、交通、涉校、涉外和劳动争议、消费争议专业调解平台,形成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多元调解力量相衔接、区域资源整合联动的“1+2+3+X”的区域化、专业化大调解体系。另一方面,全区人民调解员队伍通过培训、实训和参与到调解中心功能建设中,自身的调解能力也有了新的提高,专业化水平有了新的进步。
3、形成社会化。社会化是长宁大调解体系的新亮点。一是“长宁区人民调解协会”建设成为全区首批枢纽式社会组织,枢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完善了调解服务购买政策,“长宁区人民调解协会”、涉诉纠纷人民调解、涉访纠纷人民调解、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涉校纠纷人民调解、调解类社会组织培育孵化等多个项目,实现了政府购买政策。三是在购买政策的支撑下,在“李琴人民调解工作室”、“蓉之林”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基础上,新培育了“海松”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国荣”信访人民调解工作室、涉校人民调解工作室、涉外人民调解工作室和先行民商调解服务中心、华政大学生正见法律服务工作室、晓东调解心理咨询工作室等一批新的调解类社会组织,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在全市率先启动“保调对接”,实现了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机制的衔接,进一步推进了长宁大调解的社会化。
名词解释
“1+2+3+X”长宁区域化大调解体系是指“一个中心”、“两个辅翼”、“三级网络”、“X个平台”。“一个中心”:长宁区大调解服务中心。“两个辅翼”:区诉调对接中心、区访调对接中心。“三级网络”: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道(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X个平台”:若干个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平台。目前长宁区有涉诉纠纷调解平台、涉访纠纷调解平台、涉校纠纷调解平台、涉外纠纷调解平台、医患纠纷调解平台、劳动争议调解平台、消费争议调解平台、物业纠纷调解平台、交通事故调解平台、援调对接平台十大专业人民调解平台。
·山西省晋中左权县:“集束大调解”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湖北襄阳:构建大调解工作 助推平安襄阳建设
·刘玉顺:整体联动 全面提升“大调解”效能
·“大调解”促和谐 美丽厦门增亮色
·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网络纪实
·(二)“老娘舅”活跃城市乡村 “大调解”奏响和谐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