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公安局围绕监管法治文明建设,转变执法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拓展教育方式,全面实现了“监所无事故、队伍无违纪、被监管人员无非正常死亡、无涉及监所舆情事件”的目标,监管法治文明建设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模式之变:数字化管理实现可视可管可控
【亮点】当夜幕降临,被监管人员休息后,智能视频行为分析报警系统就开始发挥作用,该系统主要包括剧烈运动检测、警戒线检测、起身检测、双人值岗检测、视质检测五大功能,对发生在监室内的各种异常行为进行分级分类预警,并同时通过声、光、弹出画面3种形式实时报警。
在聊城市公安局监管信息智能管理中心,民警轻点鼠标,便可查看全市8个看守所、8个拘留所内所有监室的实时监控画面,并可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实时抓拍记录,将画面发送监所进行整改。
“在监管信息智能管理中心,我们能实现对全市监所的实时可视、可管、可控,全面保障监所安全。”聊城市公安局副局长杜跃民说。
这一效果的实现,得益于聊城市公安局近年来建设的监管信息智能管理系统。
聊城市公安局以信息化为依托,积极推进公安监管模式创新,自主研发了集视频智能分析报警、腕带物联应用、风险自动评估等21个子系统为一体、互联互通、集约共享的市、县两级监管信息智能管理系统,信息化覆盖了监管工作的各个工作岗位、工作环节,极大提高了监所信息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构建了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的数字化、立体化、动态化监管新模式,监管工作实现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掌控的转变。
在聊城市看守所,民警通过扫描监室门前的二维码就可以查看监室人员基本信息及其前期表现,被监管人员通过监室内安装的诉求申告系统终端,根据需要可以直接按键提出约见驻所检察官、所领导、案件经办人或申请法律援助、视频会见、特困救助等16项内容。当夜幕降临,被监管人员休息后,智能视频行为分析报警系统就开始发挥作用,该系统主要包括剧烈运动检测、警戒线检测、起身检测、双人值岗检测、视质检测五大功能,对发生在监室内的各种异常行为进行分级分类预警,并同时通过声、光、弹出画面三种形式实时报警,降低了民警工作强度,提高了异常事件的发现率,提高了监所的安全系数。
依托聊城市监管信息智能管理系统,聊城市公安局实现了全市监所“视频监控一网综、安防设施一网控、风险等级一网评、教育资源一网用、执法管理一网考”总体目标,增强了信息化应用在监管场所的规模效应。
“视频监控一网综”变原有的实地检查为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综合巡查。系统自动对各类违规行为的监控图像进行实时抓拍或录像,并自动弹出相关界面。
“安防设施一网控”变粗放模糊的分散预警为集约精细的综合预警。通过对各所A、B门,被监管人员呼叫报警,限高报警,周界电网报警等进行智能化关联,构建了全方位、一体化的监所安防网络,提高了预警的针对性、准确性,前移了安全隐患的发现和消除关口。
“风险等级一网评”变单一固定的静态管理为全程覆盖的动态管理。根据被监管人员的生理状况、犯罪性质和现实表现制定了126项评估标准,智能管理系统自动抽取新入所人员的基本信息资料,并测算出风险基础分值。
“教育资源一网用”变单调枯燥的模本说教为丰富多彩的网络宣教。在聊城市监所开通了阳光电视台,以视频讲座的形式,对被监管人员开展法律法规、疾病预防、权益保障、现身说法等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
“执法管理一网考”变流于形式的滞后考核为科学公正的实时考核。系统对民警的在岗在位、执法执勤、工作质量等进行全程监控,并依据设定的考核要件,自动生成考核分数,考核成绩一目了然,考核结果公开公正。
执法之变:规范执法精益求精防瑕疵
【亮点】聊城市公安监管部门采取凌晨夜查、突击检查、交叉检查、视频检查、联合检查以及集中检查等方式,不定期检查监所安全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监所防范能力。
查验法律文书、健康检查、人身物品检查、财物保管、收押登记、权利义务告知……当一名犯罪嫌疑人被收押进聊城监管场所时,监管民警都会严格按照《监管场所收押工作流程》进行各项操作。“流程详尽规范,要求监管民警必须照章办事,少一项不行,多一项也不行。”聊城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支队长李振立说。
以规范促公正,以规范促提升。聊城市监管部门自行编印了 《公安监管工作指南》和《看守所执法规范细则》,拍摄制作了 《看守所民警执法流程规范教学示范片》和《被监管人员一日生活规范教学示范片》,细化了监所14个岗位的7项执法行为标准、语言标准和10项执法业务技能标准,建立了犯罪嫌疑人收押体检、被监管人员轮号轮铺、民警错时盯餐以及五固定、六巡查、九必谈等52项管理制度和29个简洁明了的业务流程图,健全了监室日志、监务会记录、巡诊记录、患病治疗记录,并为监管民警配备执法记录仪,全程记录民警执法工作,切实规范了监所管理工作和民警执法行为。
同时,按照实战需求,他们以提高民警基本素质和岗位履职能力为重点,加大规范执法培训力度。他们以所为单位开设课堂,每周组织开展一次“小讲堂”活动,由民警轮流担任“小教员”,结合各自岗位和工作实践,讲做法、谈经验、交流心得,切实提升民警规范执法水平。
为让规范执法理念深入警心,聊城市公安监管部门强化执法监督,深入开展了“查找不放心问题”、“我在岗,请放心”等专项安全活动,强化“问题思维”“底线思维”意识,全面梳理队伍、执法和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本”,跟踪整改。完善等级评定考评机制,对全市看守所等级评定日常检查情况,实行每月一统计、一排行、一通报、一处罚、一研判。他们还采取凌晨夜查、突击检查、交叉检查、视频检查、联合检查以及集中检查等方式,不定期检查监所安全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监所防范能力。今年以来,聊城市公安局领导及监管支队共深入监所实地检查指导工作36次,查纠各类安全隐患109个,下发通报11份,以强有力的考核督导确保了监所安全稳定。
在内部监督的同时,聊城市公安监管部门不断强化外部监督。“随着社会对公安监管场所的关注度日益增高,要求公安监管场所必须揭开面纱,走到阳光下接受检验。”聊城市政府党组成员、公安局局长任奎军说。
管理之变:人性化管理施温情赢美誉
【亮点】聊城市公安监管部门开播了阳光电视台,编印了《阳光生活教育读本》和《阳光报》,通过阳光电视台开展法律法规、权益保障、现身说法、亲情讲座、观看生活常识、卫生健康和新闻联播、优秀传统评书展播等宣教活动。
在聊城公安监管医疗中心,窗明几净,值班医生、护士俱全,患病被监管人员4人一病房,正在安静地接受治疗。为保证被监管人员权益,聊城市公安局与东昌府区中医院合作,建成了全市公安监管医疗中心,设立办公管理区、普通病区、传染病区和特殊病区,设置病床28个,集中收治全市监所各类患病人员,有效解决了患病被监管人员救治难的问题。这是聊城公安人性化管理的一个缩影。
聊城公安倾力保障被监管人员合法权益,健全给养保障机制,聊城市公安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监管场所经费保障的通知》,将拘留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看守所给养费用在已经达标的基础上,明确规定每年随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幅度进行调整,同比增加,建立起监所经费动态保障机制;健全医疗救治保障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建立监管医疗中心,将被监管人员全部纳入社会医保;健全诉讼权利保障机制,他们主动适应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对监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改扩建看守所讯问室、会见室等办案用房35间,制定下发了《案件侦查阶段看守所安排律师会见规定》,确保48小时内律师会见到犯罪嫌疑人,依法保障被监管人员的权利。
聊城市监管部门倾心打造监管场所“阳光文化”体系。他们开播了阳光电视台,编印了《阳光生活教育读本》和《阳光报》,通过阳光电视台开展法律法规、权益保障、现身说法、亲情讲座、观看生活常识、卫生健康和新闻联播、优秀传统评书展播等宣教活动。在收押大厅、监区外墙、放风场、通道等部位的墙壁上进行文化美术装饰,通过张贴标语、宣传画、摄影图片,烘托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被监管人员情操,在聊城市初步建立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净化心灵的“阳光文化”体系。
为解除被监管人员的后顾之忧,聊城公安监管部门制定了 《全市监管场所特困被监管人员帮扶实施办法》,对特困被监管人员的配偶、父母或子女因病、因灾、因紧急情况等造成家庭生活严重困难的进行重点帮扶,进一步增强了教育感化效果。目前,聊城市已筹集各类帮扶资金近30万元,开展特困被监管人员帮扶75人次。
队伍之变:“严管厚爱”锻造过硬队伍
【亮点】聊城市公安局坚持严管厚爱,从严待警与从优待警有机结合,让监管民警牢固树立聊城公安监管“忠诚、敬业、责任、奉献、清廉”核心价值理念,打造出一支铁军。
“监管民警调侃,被监管人员是‘有期’,而民警的工作却是‘无期’。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监管民警对职业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李振立说。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让监管民警转变理念,主动干事创业成为聊城公安监管工作长期关注的问题。
任奎军调任聊城市公安局长伊始,就极为重视聊城监管工作和监管队伍建设,主动抓监管,认真解难题,全力当后盾,要求全市监管民警转变理念,履职尽责,主动作为,以有为争有位。他到任后到基层视察的第一站是到聊城市看守所看望值班民警,在基层吃的第一顿饭是在聊城市看守所,第一次党委会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监管工作,拨出的第一笔钱给的是聊城市看守所。
5月,聊城市公安局组织开展了“公安局长当一天看守所长”活动,全市各县市区公安局长全部深入到看守所,从集体交接班开始,和看守所所长一起调度值班情况、开展监区巡视、组织民警座谈学习,与管教民警一起清监室,与巡控民警一起查秩序,与被监管人员沟通交谈。通过零距离接触、全方位体验,充分了解监管法治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强加大监管工作投入的责任感和关爱监管队伍的主动性。“不学不看不知道、一学一看吓一跳。”这是冠县公安局局长石宝生发自内心的切身感受。当完看守所长的第二天,石宝生就组织召开了县局党委会,研究制定加强监管工作措施,并决定将今年新招录的5名民警全部分配到看守所工作,为监管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保持其旺盛精力、昂扬斗志。
为强化聊城市监管队伍建设,聊城市公安局坚持严管厚爱,从严待警与从优待警有机结合,让监管民警牢固树立聊城公安监管“忠诚、敬业、责任、奉献、清廉”核心价值理念,打造出一支铁军。
聊城市公安监管部门强化 “问题思维”、“底线思维”意识,进一步增强民警法治意识、职业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加强监所领导班子建设,配齐配强监管领导干部,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坚持从严治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和纪律要求,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和谈心活动,提升监管队伍的抵御力,保证监管民警队伍的政治安全和人身安全。
【监管故事】
他眼含热泪向监管民警告别
“尊敬的管教民警,你们永远是我的好兄弟!虽然我是一名阶下囚,按理不能这样与你们相称,但你们对我的关爱、教育和尊重却给了我人生的第二次生命。今后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将永远记住你们的情谊……”这是东阿县看守所在押人员李某写给看守所民警的一封信。
2012年8月,李某因盗窃被关押在东阿县看守所。进入看守所后,监管民警专门为李某开设了 “特别管教小灶”,给他讲解人生道理。所长井绪东还给他算犯罪的成本账、经济账、亲情账。2012年除夕,民警刘德才专门给李某端来了具有其老家山西味道的饺子、面条,特别是李某的判决结果出来后,看守所所长井绪东就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了李某的家人。
“一个电话对于常人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身陷囹圄的我来说,这个电话让我非常感动。我必须认真改造,回报社会。”李某在信中写道。
3月8日上午10时,李某被押往聊城监狱服刑改造。当囚车驶出看守所大门时,李某眼含热泪挥手向监管民警告别。
真心关爱唤回对生命的渴望
2011年8月13日上午,当高唐县看守所民警孔令云从在押人员王某身上检查出刀片时,王某收押以来的一切反常举动在孔令云的心里都有了答案:她想自杀。
为了弄清王某自杀的原因,孔令云和同事们陪她聊天,了解她的心理轨迹。可是,几天过去了,王某没有丝毫沟通的迹象。
一连几天,孔令云和同事们陪王某聊村里的人,聊地里的收成,聊亲朋好友。渐渐她的话多起来。终于在3天后的中午,她开始主动喝水、吃饭了。
此时,孔令云和同事们下定决心要趁热打铁,彻底挽救她。于是,孔令云和同事们带上摄影器材,驱车来到了王某的老家,把亲人们对她的期盼都录成影像资料,带回看守所放给她看。当听到16岁的儿子喊妈妈时,王某泪流满面。
那一夜,王某彻夜未眠,端坐在监室里一动未动。
第二天一早,王某主动换上新衣服,并在入所后第一次给自己洗了脸,梳理好长发,郑重地对孔令云说:“我这一辈子,除了父母,没有人这么关心过我。你们放心,从今天开始我要重新做人。”
民警调解化干戈为玉帛
2010年2月9日上午8时,莘县看守所在押人员报告称:未成年在押人员于某情绪低落,晚上一直在偷偷哭泣。交接班结束后,管教民警王怀英将于某带到管教室进行谈话。
于某是高三学生,因琐事与同班同学发生口角,将其打成轻伤。2010年2月4日,于某被莘县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马上就要高考,自己却被关进了看守所,于某感到前途无望。得知这一情况,管教民警立即向所领导汇报。随后,所长吕章义带领两名民警,在向办案民警了解案件实际情况后,到于某所在学校进行了走访。学校反映平时于某表现不错。民警请班主任老师带着高考学习资料一起到看守所看望于某,教育他在看守所要服从管教,鼓励他认真复习功课。同时,看守所每天由管教民警监督帮助于某复习功课。
稳住了于某的情绪后,吕章义带上礼物看望受伤学生,并与学生家长协商调解。学生家长态度坚决,不同意调解。但看守所民警仍不放弃,又多次带于某家长到受伤孩子家中看望,求得谅解。受伤学生家长被看守所民警的真情所感动,最终同意调解。4月6日,受伤学生家长接受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当于某得知自己可以回校参加高考时,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地说:“是看守所的叔叔阿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忘不了你们的教诲。”在2010年的高考中,于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