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不断强化群众工作,把司法职能与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紧密结合,用重拳打击损害民生与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为区域健康发展汇聚司法正能量,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一致认可。
“我们碰到了好法官”
2012年7月,滨湖法院副院长陶福年收到一封群众来信。信中说道:“在您和诸位法官的多方奔走下,最终确认张公祠房产归我家族。得此喜讯,我们真的十分激动、兴奋。大家都说我们碰到了好法官、好院长,这让我们坚信依法维权,确能取得胜利……”
2010年10月,张氏族人张耕夫等将当地房管部门起诉至法院,要求返回其张氏一族祠堂的房屋拆迁款。
经查明,张氏先祖于解放前曾修建张氏祠堂一处,系张氏族人所共有之房产。解放后,当地房管部门接管了该处房屋,并负责管理。2009年,当地拆迁,该房屋作为公房被拆,其拆迁款也归当地房管部门所有。
张氏族人认为房屋应属其族人所有,要求当地房管部门返还该笔拆迁款项。该案因涉及张氏153名族人,且部分族人散居海外,难以取得联系,故法院无法对此进行立案。
“张氏一族已信访长达两年,如果因为无法立案就此一推了之,岂不违背了司法为民之宗旨。”陶福年说。
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档案资料、走访附近村民,最终明确了张氏祠堂属私有家祠的所有权性质。在此基础上,滨湖法院又克服困难,由市政法委牵头,协调相关行政、信访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商定了解决张氏祠堂问题的方案。
今年7月,当地房管所与张氏族人的5名代表正式签订了房屋补偿协议书,40.86万元的拆迁补偿款归全体族人所有。
为表示对法院的感谢,张公祠派了5名家族代表送来锦旗与感谢信。张耕夫激动地说道:“立案无望,本以为此事已遥遥无期,没想到法院能够仗义执言,为我们主持公道,从你们身上,让老百姓看到了法治国家的未来。”
传递司法正能量
今年5月,无锡某保健品公司因不服工商管理部门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将该部门起诉至法院。
经法院查明,该公司售卖的保健品保质日期印刷有误,仅有12个月的保质期被印刷成了24个月,整整延长了一年的保质时间。对此,该保健品公司认为其产品外包装系委托另一家印刷公司代为生产,其本身并不知情,不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官认为,作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健品公司对其产品并未尽到审核义务,而工商管理部门的处罚决定也合理合法,法院维持了工商管理部门的处罚决定。
“司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并通过各种渠道,将司法的‘正能量’加以传播,在无形中形成对社会价值的引领,达到弘扬社会正气的目的。”该院院长王春年阐述了对司法的理解。
今年以来,该院针对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企业诚信、暴力犯罪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进一步加大打击查处力度,对违法犯罪行为绝不姑息纵容,并采取审判与宣传并重的模式加以推进,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维护社会正义之中。
把群众利益放首位
今年9月,某公司70余名职工拉起写有“请还我们的血汗钱”的横幅来到当地镇政府门口,要求公司老板支付拖欠的400余万元工资款。
据了解,当地某知名企业因经营不善,连续多年亏损,老板眼看“无力回天”,选择携款一逃了之。公司200余名职工因拿不到工资款,遂集体到政府部门上访讨薪。
与此同时,部分债权人得知该企业倒闭后,欲强行拖走公司设备、原料等,与公司100余名职工发生对峙,双方矛盾一触即发。
事发突然,当地法庭庭长张劲松组织全庭人员,兵分两路赶赴事发现场,提前介入两起突发事件进行调解周旋。
在长达3个小时的协商、谈判中,法官始终从大局出发,站在企业职工立场上加以劝解、说服,并引导大家通过法律途径来化解纠纷。
原本剑拔弩张的氛围得到了缓解,200余名职工同意接受法院提出的化解方案,临时推选出5位职工代表至法庭表达诉求,协商解决问题。
张劲松说,类似这样的讨薪纠纷,今年7月以来,法庭已经处理了3起,债务总额超过1.8亿元,拖欠职工薪资涉及460余人。
下一步,法庭还将协同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对职工工资及企业债务统一协调处理,以妥善化解纠纷,保障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
·江苏无锡滨湖两个月破刑案近两百起
·江苏无锡滨湖法院建设学习型法院纪实
·江苏无锡滨湖:以个人名字命名未检团队
·无锡滨湖法院判决“异地补植”恢复生态平衡
·无锡滨湖法院判决“异地补植”恢复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