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高高的个子,大大的步子,憨厚的笑容令人如沐春风;他,法理娴熟,运用自如,每一件案子均能使当事人胜得理直气壮,败得心服口服。记不清多少回,在他的说服引导下,当事人打开心结握手言和;记不清多少回,当事人送来锦旗和感谢信,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深情……
他,就是大兴法院开发区法庭一名平凡的80后法官——王振。他满怀着对审判事业的热爱,以实际行动在基层法庭谱写了一曲平凡但激励人心的青春之歌。
做一名基层法官,是他无悔的选择。
研究生毕业后,王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官这一职业。入院三年来,他先后在三个派出法庭工作。基层法庭条件艰苦,工作繁忙,为了做好审判工作,他就长期居住在法庭,白天开庭,晚上加班加点阅卷写判决。他还经常带着书记员走村串户,送达、勘查、调解,竭力化解每一起纠纷。
在2011年爱民月期间,王振处理了一起离婚纠纷。原告杨某起诉要求和丈夫郭某离婚,开庭当天杨某企图携菜刀进入法庭,被法警发现后及时拦下。经询问得知,原来双方家庭矛盾非常严重,被告郭某经常持棍棒殴打杨某,致使其多次受伤住院,所以开庭时杨某欲携菜刀自卫。王振意识到该案如不能妥善处理,很可能会酿成一场家庭悲剧。为避免矛盾激化,他没有直接开庭,而是将二人请进了调解室,通过一遍遍的释法明理,一次次的耐心引导,被告郭某认识到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同意理智地解决纠纷,双方最终对离婚及财产分割达成了调解方案。不料,第二天,杨某却又一次来到法庭,说怕挨打,不敢独自取回放在郭某家中的个人物品,请求法官协助执行。王振二话没说,放下手头忙碌的工作,带着法警来到郭某家中,协助杨某取回了个人物品,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
他就是一个这样执着的人,在他看来,基层法庭的案件虽多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处理好了却能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再苦再累都值得。
做一名为民法官,是他不懈的追求。
许多青年法官都有这样的困惑,一些当事人对于年轻法官有着下意识的抵触和不信任。王振清醒地意识到年轻是自己的优势也是自己的劣势,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司法能力,赢得当事人的信任。经过两年的审判实践,王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判风格,审理案件以快、准、稳为特点,高效审结了众多疑难、复杂案件。
2010年底,王振受理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原告冯某系外来农民工,2010年8月初,冯某被车撞伤,造成左下肢截肢,却迟迟拿不到一分钱赔偿款,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考虑到已近年关,如案件不能及时审结将会给受害人生活造成极大不便。王振主动与鉴定机关沟通协调,督促其在5日内即作出了鉴定结论,并在周日安排开庭、当庭宣判。结案后,王振又积极和保险公司联系,督促其及时履行,使受害人在最短时间内拿到了12万元赔偿款。圣诞节前夕,冯某的爱人来到法庭,给王振送来了锦旗和两个苹果,冯某的爱人感动地说“王法官,我啥也不懂,但我知道您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我知道法官不能收礼,今天是平安夜,我给您送来两个平安果,希望您好人一生平安”。
他就是一个这样用心的人,在他看来,能用自己的行动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换来人民群众的信任,就是自己最大的欣慰。
做一名认真的法官,是他恪守的原则。
王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法院是说理的地方,而裁判文书就是法院说理的载体,一定要让当事人赢,赢得堂堂正正,输,输的明明白白。为了能撰写出满意的文书,大到整篇的逻辑结构,小到每一个标点符号,他都会仔细揣摩,力求做到语言流畅,说理充分。两年来,他审理过200多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撰写了120多篇此类案件的判决书,他不仅在判决书中逐项说明赔偿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而且在每篇判决后面都会附上一张清单,详细列明每一个赔偿项目的计算依据,使人一目了然。文书校核室的老师们是这样评价王振的:“王振的判决书普通人都能看得懂、看得明白”。
他就是一个这样认真的人,在他看来,裁判文书是人民法院向当事人、向社会发放的一张名片,事关法院的声誉和威严。认真审理每一个案件、认真撰写每一篇文书,已经成为他自然而然的习惯。
既然选择做法官,就做一名好法官,王振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工作过的法庭,陈列室里都会挂着一面面锦旗,这是人民群众给予他的最高赞誉。他用真心换取人民群众的信任,用真诚捍卫司法的威严,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基层法庭这片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