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慧
“慧”即智慧。通俗的说法,就是智敏,指人的悟性,或称领悟力。“慧”与“惠”通,古代智慧之慧,每作“惠”。聪明的人,不但读书做事能够触类旁通,最重要的在于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构成精密正确的思想体系。智慧包括三个要素:学识经验,这是智慧的根基;思辨,这是智慧形成的过程;实践,这是智慧的结果。智慧因人而异,智慧之间有差异,大半由于天赋,不过仍然可以由培养而增高。
一是宁静。要有冷静的头脑。《大学》上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这虽相对于一个层次井然的思维方法而言,但也说明一切智慧由宁静中深思熟虑而得。只有定才能生静,静才能明,正如水静才能照万物。保持心境的宁静,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极大地自制力量。
二是去蔽。要有客观的态度。人的智慧像一面明镜,沾染不得一丝尘埃,有所尘埃就无法看清真相。所以培养智慧,“去蔽”的功夫最为重要。孔子认为治学做人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摒除私心和成见,使智慧不为所蔽,才能接近真理。所以,他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换言之就是要我们摒除成见,不要武断,不要固执,不可有私心。
三是求知。要有好学的精神。一个人天赋虽高,必须还要济之以学问,加之以阅历,并且用于正途,他的智慧才能有更高的发挥。学问的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求知要能把握重点,学问中最能启发和增益智慧的,要数哲学和逻辑,哲学在于穷究一切事物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在于如何运用思考。求知的根本态度,必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决不可以不知为知,也不可以一知半解为全知,如此才算得上认真求知。
四是实践。要能力行以求贯彻。知与行的方法虽有不同,但必须能知能行,即知即行。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学说,认为“能知必能行,不知亦不能行。”过去有种“力行哲学”认为“不行即不能知,惟有从力行得来的知,才是真知,惟有真知,方才易行”。
养量
“量”就是度量。度量的宽宏与否,常常决定一个人事功成就之大小。如何养量,要看各人平素学识的修养和经验,如能笃实践履,持之以恒,做到下述四项基本要求,则胸襟豁达,器宇宽宏,对人自然如光风降月,休休有容,而受到他人的敬仰,社会的尊敬。
一是谦抑以应世。做人的态度,最忌骄泰。养量首先要摒弃骄傲,而谦虚就是治骄的不二法门。谦抑是指:“有劳而不伐,有功而不矜,有德而不居,谓之谦。有崇高之德,而卑以自牧,谓之抑。”如能多读书,多旅行,多思考,多交朋友,以增广见闻,涵养心灵,所见愈大,自视即愈小,对于谦德的修养必多帮助。在抑德的修养上,要虚心、求阙,虚心则能屈己以下人,求阙方能知己之所短。
二是宽恕以待人。宽恕是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美德。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宽恕二字涵义虽殊,实同一体,相辅相成。所谓“宽”就是宽容,要有宽广的胸襟,超脱的气度,包容万物。对不同的意见,要有虚心采纳的雅量;对于问题的处理,要有从容考虑的胸怀;对人才的延引,要有礼贤服善的气度。
三是忍耐以自制。忍耐的修养与上述谦抑及宽恕两者,均有脉络相通之处。忍耐的意义,分别来说:“忍”是沉得住气,“耐”是吃得了苦。《孟子》上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一段话真是千古名言。忍耐的修养方法可分为三类:以爱感人;以自反的功夫来克制自己;从远大处着想来化解忿怒。
四是协和以容众。人与人应协调配合,各有贡献,以构成一个美好而和谐的社会,可说是做人的最高艺术。关于协和的修养,须从“与人为善”入手,而与人为善必须有“民胞物与”的仁爱襟怀和坦诚互谅的友好态度,才能发生“亲和力”的作用,与人协和相处。养量的主要目的即在协和以容众,修明人际之间的良好关系,也就是孔子所说行仁的道理。
养望
“望”是声望,即社会对自己的依赖。为人所仰曰望。这“仰”字含有尊敬与信仰的双重含义,获得社会的尊敬与信仰,曰众望所归。所谓“望”就是个人对社会所发生的声誉和信用,也就是社会对个人的看法和评价。为期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必先使自己立身行事能取信于人,养望之目的即在于此。
一是以公诚解忿怨。自私为人性常有的弱点,为求私利得逞,复不惜以虚伪为争权夺利之手段,许多社会组织、机关团体内的纷争,都脱不了“私”和“伪”。我们要取得人民的信仰从而获得大众的帮助,就要先克除自己私与伪的心理,以公诚之心待人。故以公诚争取人民的信赖,乃为养望的出发点。人在社会团体中,因利害的不同,难免有竞争之心,争而不得则怨愤随之。以公诚待人者,常能处处帮助他人,称赞他人的长处,成全他人的愿望,最足以使人由衷感激,心悦诚服。
二是以负责树重信。如要取得他人的信赖与拥护,除了德性的修养外,更要靠自己的能力表现和工作绩效。绩效是由负责任而产生的,所谓负责就是要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不辞劳怨,不避艰难,努力达成任务。只有能负责的人,才能有所担当;也只有有担当的人,才能为大众所信赖。凡能忠于其事者,就是负责的表现,也就对人群有所贡献。若能言必信,行必果,则自然成为团体中的领导人物,在地方上蔚为人望,这就是以负责树众信的实效。
三是以服务为领导。孙中山先生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这种以服务为天职的人生观,是以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为基础,以互助合作为方法,以利人成物为目的。对社会来说,服务乃是个人对社会的报恩;对于个人来说,服务则在于自我的光大。为大众服务必须任劳任怨,以身作则;工作时在群众中间,困难时在群众前面,享受时在群众后面。为服务群众之所以能对群众发生领导作用,即在于精神上示以至诚,先之劳之,领导示范,使群众油然景仰。
四是以牺牲求创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实自己的生活,光大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生才算完美。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者,生活的目的在于增进人类全体的生活,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主张生命的意义是积极的、肯定的、永生不灭的,并不重视个人生命的存亡,而更重民族生命的绝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