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北京市司法局组织全市各区县主管局长,先后到西城区人民调解员协会、东城区景山街道钟鼓社区“家和万事兴”群众调解之家、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基层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并就深入学习“枫桥经验”,落实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赵凤桐同志到西城区人民调解员协会调研时的指示精神进行了进一步安排部署。
西城区人民调解员协会主要作法:
西城区人民调解协会成立于2006年4月,现有工作人员5名,常务理事7人,理事25人(其中局机关干部3人、司法所长1人、司法助理员15人、人民调解员5人,协会现有办公用户240平米。
协会着力发挥四项职能作用,一是业务指导。在区司法局的统筹下,指导人民调解行业规范化建设,提高各级人民调解员凝聚力,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综合平台作用。同时根据基层调委会需求,在疑难纠纷化解方面提供人才支持与专业性法律咨询。二是化解社会矛盾。协会成立至今共接待当事人两万五千余人次,平均每年接待法律咨询3000余人次、每年化解各类纠纷2200多件,其中,形成书面协议的189件,经法院确认的112件,涉及调解纠纷的标的额约两亿多元。三是开展业务培训。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协会着力提升全区调解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先后开展各类培训100余场,受训调解员达6200余人次。四是进行普法宣传。协会深入社区开展法制宣传。7年来,协会结合社区群众法律需求,开展各类法律讲座200余场次,受教育居民达13500余人次,撰写各类讲课稿百万余字。
东城区“家和万事兴”群众调解之家主要作法:
2005年,钟鼓社区成立了以无职务党员为主、社区居民志愿参与的社区自治调解组织——“家和万事兴”群众调解之家。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一是“民声日”,确定每周三为“民声日”,由义务调解员轮流到社区居委会调解室值班,接待来访居民;二是“倾诉热线”,开通一部“倾诉热线”,让居民不出家门就能倾诉心中的不悦和苦衷;三是“和议会”,每月28日召开“和议会”,总结当月的调解工作,学习法律知识,汇总“倾诉热线”中的难题,与街道司法所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八年来,共职守“民声日”283次;召开“和议会” 106次。接听倾诉热线4058人次,共调解了861件,避免了23批505人次群体访,同时辖区的110报警率下降了40%。充分发挥了调解之家的作用,实现了“小矛盾不出院,大矛盾不出社区”调解工作新局面。
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作法:
“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于2011年,现有专职调解员52名,负责调解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共计6304家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纠纷。
医周委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把人民调解多年积累的经验与医疗纠纷调解紧密结合,着力在调解、医疗两个专业上下功夫,组建由医学、药学、法学和律师等专家组成的调解专家库及调解员队伍。二是严格调解流程。制定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操作规程》,确保调解的科学、严谨、中立、公正。三是注重源头化解防范。定期组织调解员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排查、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纠纷防范意识和群众沟通能力,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四是注重完善机。设立医学定责岗与法律调解岗,着重体现“重调解、夯定责、强管理、可持续”的工作原则。
截止到2013年8月30日医调委共受理案件3948件,结案3324件。调解成功率为82.82%。患者诉求赔偿数额共计十三亿九千万元,通过调解实际赔偿一亿七千八百万元,为促进社会和谐,妥善处置医患纠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场会上,市司法局马捷副巡视员充分肯定了三个调解组织的先进经验与示范意义,并就下一步学习借签“枫桥经验”,贯彻落实赵凤桐同志相关指示精神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是要结合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本地区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密切联系本地区矛盾纠纷化解的实际,积极思考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推动人民调解工作新发展。
二是要努力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和品牌化建设,切实提升调处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促进平安建设。
三是要认真学习“枫桥经验”,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依托协会,扶持社会调解组织,抓好调解员队伍建设,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北京大兴区开展安全检查确保顺利供暖
·北京开展预防煤气中毒“温暖一号”行动
·北京强化商务楼宇毒品预防教育
·博士后流动站实践基地落户北京二分院
·北京法律援助机构十年办案逾13万件
·北京今起开始全面供暖 零时起室温要达18℃
·北京今起开始全面供暖 零时起室温要达18℃
·北京法律援助机构十年办案逾13万件
·北京“升温令”:今天零时起室温要达18℃
·北京今起全面供暖 申请停暖仍需缴6成费
·北京警方打掉京城流窜骑抢团伙
·北京明日起正式冬季供暖 保证室温超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