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道”与“德”的体会

2013-11-14 16:08:2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首都政法综治网 

    在一次闲聊的过程中,一名老法官和我谈起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法官,他说:“要做一名优秀的法官,最主要的是要有‘道’、有‘德’,‘道’就是你们的才与能,是司法审判中的方法和技巧,对你们科班毕业进入法院队伍的人来说,我从来不担心‘道’的问题,反而‘德’成为你们成长的最大瓶颈,但是这个‘德’到底应该怎样去理解,怎样去做,得你们自己思考,做好了,你们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法官,成为密云法院的顶梁柱。”

    道德是中国人最常说的一个话题,若放在司法层面的话,其与法治相对,即德治,依赖于人本身内心确信的德治也是社会治理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拆开来理解,所谓的“道”,就是法院干警在工作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和途径,而“德”,概言之就是法院干警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方面面的一种向上的、公正的、正义的态度和观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秀的“道”,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利器。经过多年法学理论的学习和培养,现有的知识结构基本上已经能够使我们胜任现在的工作,我们现在最欠缺的就是生活阅历和审判工作技巧。在来到密云法院的一年多时间里,从参加岗前培训到开始从事具体工作,从院新闻办公室到民一庭,我遇到过许多不同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正是这些不同的情况和问题给了我不同的阅历和经验,各个庭室的领导和同事也都在不遗余力的培养我们的工作能力。言传身教之下,我在“道”这一方面不断进步。

    到民一庭这半年多的时间以来,师父曹法官是给我帮助最大的人。不论是开庭记录、撰写判决、合议庭合议还是下乡走访、调查勘验,师父的司法技巧及对案件的透彻分析,使我在学生时代许多模糊的理论知识逐渐明晰,与当事人打交道的方式也使我受益颇多。

    记得有一次下乡去走访一名重要的案外当事人,开始时他不愿配合我们的工作,师父抓住是他给案件的原告打的施工款收据,若不能查清事实,原告极有可能将他也诉至法院的事实,充分从他的角度来解释案件的症结所在,最后使他欣欣然配合我们的工作。这种技巧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来的,非一日之功,我会努力和师父学习,认真学习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能力。

    魏姐作为我们庭的老法官,也经常跟我们这些小辈聊天,传授自己的庭审经验。有一次我偶然谈到当事人举证这一问题,同意他举证吧,他会一次次地提供证据,导致庭审程序不能高效地进行下去;不同意吧,又觉得举证是他的权利,可能会影响到他对案件的满意程度,自己十分纠结。魏姐便将她在举证方面的技巧告诉了我:“先给当事人规定七天或十五天的举证期,这个期限可常可短,由案件的难易程度决定,在期限内不能提供相关证据的,释明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最后一定要加上一句:如果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新情况,需要另外调查举证的,由法院决定,这样既能不遗漏对案件审理有重要影响的证据,又能将证据采用的主动权抓到法官自己手里,防止出现对方当事人对法官审理不满的现象,也能提高审判质量。”经验是靠自己学习和掌握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更离不开他人的教习。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会在这些师长的帮助下,不懈努力,不断提告自己的“道”,提高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如果说“道”是我们披荆斩棘,奋力向前的利器,那么“德”就是我们在努力拼搏时那不屈不挠的灵魂,他随时伴随着我们,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亦不论是坦途还是波折。怀揣一个高尚的灵魂,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法律,认真做事,终会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那么到底什么叫有“德”呢,到底怎样才能使老百姓觉得你是一个好法官呢?和我聊天的老法官也问过我这个问题。在我的印象中,如果可以平心静气、耐心热情的接待当事人,解答当事人的疑问,不要态度生冷、语气僵硬,便会使得当事人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从而反过来尊重我们,于是我便不假思索的回答:“最直接的就是对待当事人态度要好。”但是老法官对我说:“仅仅是一个态度问题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德’是一个意义丰富的词,要慢慢的体会和理解。”是呀,“德”不应该仅仅是态度,他是一种处事的观念,有些玄奥,高尚的“德”能使自己变的强大自信,无所畏惧。

    当下,在全面加强法院干部队伍建设,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中,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以进一步提升人民法官的精神境界,明确广大法官的价值追求。这些都是对“德”的具体要求,也是“德”在司法工作中最重要的方面和体现,是法院干警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等方方面面的一种向上的、公正的、正义的态度和观念。但是,“德”总归是一种抽象的、不能外化的品质,所以我们又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德”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果一个人被评价为“有道德的人”,我想那他应该是有“道”又有“德”的人,是一个为人民做了有意义的事,受人尊敬的人;那他在“德”的指引下践行自己的“道”,便会如仙侠小说中神人般“得道”(德道的谐音),为世人所敬仰爱戴。我不期望自己能“得道”,只期望靠着自己的真诚与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