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初冬的妫河晚景

2013-11-13 17:35:0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首都政法综治网 

    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在《心理距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在美学史上很著名的概念,即“审美距离说”。应用到对自然美的欣赏上,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客观景物本来是很美、很迷人的,如果欣赏者对它过于熟悉和亲近的话,那么它的神秘和美感也会大大减弱,难怪有位英国诗人说:“距离使景色迷人。”

    妫河对于我,真是应了布洛的分析。几年前来延庆旅游的时候,曾经在妫河大桥上走马观花地领略过它的旖旎多姿,望着一望无际的碧水和两岸连绵不绝的密林,就羡慕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幸福。心中暗自想,如果有朝一日能够到这里工作,一定每日都要沿着河边散步。梦想照进了现实,今年我有幸来到了延庆工作,岁月倥偬,五个多月过去了,尽管我每日上下班都要路过妫河大桥,但蜿蜒流向西方群山的妫河却再也没有引起我游玩的兴趣。

    初来乍到的时候,远眺妫河,碧波依旧,秀林如昨。当寒风呼啸着,冬天一日日迫近的时候,有一天清晨,我才惊觉妫河上已经蒙上一层薄冰。

    周末的下午,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办公室,窗外,午后的阳光在迷蒙的天空中显得格外的慵懒,一丝风也没有。不如出去走走吧,妫河沿岸的芦苇早已经白茫茫一片了呢!决定不再做行动上的矮子,想到这里,于是就立刻出发了。

    直接从停泊游船的码头下到妫河岸边,因为要开发游船旅游,码头正在施工,一艘船的踪影也寻觅不到。刚踏上河沿岸砌得齐齐整整的青色小径,就感觉到了一丝凉意扑面而来。因为是码头,这儿的河面更宽广些。红色的日光穿透了冰面,直接深入到河水深处,把河底映得一片通红,却又在冰的表面反射出一道同样的红光,绵延到我的跟前。我往前一步,太阳反射在冰面上的红光就后退一步,我走得快,它退得也快,我停下脚步,它也调皮地不再后退,好像故意在逗我,真是有趣极了。

    我不想做逐日的英雄,于是就放慢了脚步。抬头却突然发现,刚才还只能远望的枯白的芦苇已经就在面前。高高密密的芦苇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遮住了河面,我也看不到在冰面上跳舞的红色日光了。正在有些遗憾的时候,芦苇丛中传来????的声响,举目四望,寂无一人,侧耳倾听,声音就是从芦苇丛中传来。我不明其故,弯腰捡起一个小土块,往芦苇丛中投去,突然,几只小鸟扑扑楞楞地飞了出来,原来是在里面觅食的麻雀,或者是正在嬉闹呢!心中立刻生出几分歉意,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我不该打扰它们的清静。河岸的斜坡上长满了树,并不高大,应该是近几年栽植的。叶子早已落尽,我也分辨不出是什么树。

    走了大约20分钟吧,芦苇渐渐从视野里消失了,妫河在前面突然转了个弯,向南而去,我行走的这侧,河岸也消失了。无奈之下,只得爬到高坡上,继续沿着妫河前行。河对岸是大片大片的树林,因为叶子已经落尽,更显出了它们的挺拔身姿,在落日照耀下的旷野中,有一种别样的洒脱和孤傲。我在树林里穿行,靠河的多是些榆树,小时候,村里房前屋后都遍布了它们的身影,因此对它们是极为熟悉的了。所以,尽管只有墨黑粗糙的树干和光秃遒劲的树枝,我也能准确无误地识辨它们。外面则多是挺拔的杨树,抬头望去,树杈间的鸟巢到处都是,有时一棵树上甚至会有好几个鸟巢。小时候,我最喜欢掏鸟窝,那时我如果生活在这里,此处的树林一定是我流连忘返的乐园。

    妫河又掉头向西了,河岸又开始平阔,我从高处走下来,靠近结冰的河岸。妫河,像一条银白色的玉带,拴在高高低低的树林间。在辽阔萧疏的乡间田野,在静谧沉默的冬日下午,妫河藏起心中的喜怒哀乐,缓缓走进沉沉的暮色里。虽然刚刚是初冬,但妫河已经不再欢快奔腾,隔着那一层晶莹的薄冰,谁又能猜得透妫河的心事呢?

    落日躲在西山的后面,再也不肯出来。暮色开始渐渐弥散,几只寒鸦在旁边的树枝上来回地跳跃,远处的河面上正升起一层薄薄的轻纱,天地间一片肃杀的景象。听着寒鸦的聒噪,感受着无边的清冷,想起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心中竟有了几分莫名的惆怅。

    凭岸远眺,也许是落日的余晖还没有完全消散,树林上空那勾弯月竟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黄晕。倏然,一阵微风吹过,雪莱的诗句飘到耳畔:“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呀,春日怎会遥远?”

    转身,踏着清凉的薄雾,在淡淡的暮色中归去。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