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播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解读:绘制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2013-11-13 17:03:4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长安网综合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看中国发展新走向

    11月12日,举世关注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键时期的盛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凸显出中国发展新的走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十大看点

三中全会十大关键词解读:执政党转变执政理念

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3.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7.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8.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9.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0.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新蓝图新在哪儿

    中国改革站在了万众瞩目的历史新起点。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了怎样的改革新蓝图?11月12日,全会闭幕当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耀桐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畅谈新通过的三中全会公报——

   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到督促落实

新论述明确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内容:用制度防腐败、保纯洁

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改革具备了相当基础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共同发展各展所长  详细

一个2.0版的改革路线图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

    “公报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能够为下一个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一个基本的原则。公报是一个2.0版的改革路线图,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要促进经济更有效率、效益,同时也要促进社会公平,是一次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让人振奋 任重道远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让我们有了一个大体的制度框架与制度轮廓,让我们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方面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邓小平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七大更进一步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解读:“六个紧紧围绕”勾画出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

    国家行政学院副巡视员、经济学博士胡敏:

    本次全会《决定》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目标、新观点、新论述、新举措。尤其在总的目标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新的说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决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全面勾画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建设制度上的改革方向,这是决定我们党正确把握未来中国改革方向的总的路线图,它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会《决定》还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和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全面阐述了我们党对新时期改革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担当的深化认识,深刻表明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

    三中全会《公报》始终贯穿公平正义的改革理念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必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司法公正,使法律成为社会公平正义,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事务、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坚强后盾。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而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面对新一轮的改革,人民群众希望知道改革的价值理念是什么?经过35年的改革发展,人民群众希望看到的是富有成效,公平正义,政治清明的改革,期待能带来实惠的改革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使得全体人民能够自由迁徙,安居乐业。

当前提升“党领导改革的能力”至关重要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戴焰军: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建设。《公报》绘制了全面改革的蓝图,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改革的任务。而所有这些方面的改革能否按照预期目标推进,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的能力是否适应。所以,全会要求,要加强和改善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能力。紧紧围绕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这样一个主题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表述清晰且呈体系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表明,中国35年来的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拓展,程度不断加深,层次不断提升,统筹社会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中国改革包含新的目标、进入新的阶段、达到新的高度的根本标志。

    国家治理体系是由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治理方略构成的,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的治理,使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社会的、历史的,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当代中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