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评论频道> 谈法治

守法是最大的诚信

2013-11-13 09:32:5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江苏法制报 

特约评论员 舒发志

2013年法治江苏建设高层论坛聚焦“诚信建设与法治保障”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交流,法学工作者的精辟论述、法律工作者的理性思考汇集一堂,达成了一个最大的共识:“守法是最大的诚信”。

当前,信用缺失、诚信危机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社会问题。在政务领域,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不依法行政,公务活动没有做到公开透明,损害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在商务领域,“黑心商家”恶意拖欠债务、制假售假甚至违法制造毒奶粉、毒胶囊、地沟油,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在社会领域,假论文、假文凭、打假球、吹“黑哨”,甚至有的慈善组织、行业协会也陷入信任危机。在司法领域,司法不公、不廉,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腐化堕落,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导致诚信缺失的原因,除了道德观、价值观扭曲外,更直接的是法律意识淡薄和法律对失信行为惩治不力,使得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走上失信甚至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会专家学者指出,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守法是最大的诚信,法治是诚信的根本保障。专家学者们认为,现在老百姓为什么“老不信”政府?政府的公信力由上往下逐级递减?最根本的还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有的甚至违法行政。如征地拆迁过程中违法拆迁、克扣补偿款等;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执法不力,导致污染事件频发。有的专家学者指出,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但有的企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逃避税收、财务欺诈、拖欠工资、忽视安全、坑害消费者等行为看似不讲诚信,实为违法行为。有的专家学者指出,当前人与人之间诚信缺失、信用降低,实际上都是不守法惹的祸,像诈骗短信漫天飞、不遵守交通规则、“老赖”、破坏公共设施、随意刻上“到此一游”等等。有的专家学者指出,当下司法公信有滑向“塔西佗陷阱”的危险,司法公信力受到质疑,与执法不公正、不规范、不廉洁、不公开有极大关系。如一些干警主观执法、随意执法、办案过程中吃拿卡要、枉法裁判的情况仍然存在,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等。总而言之,政府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存在的突出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公权力机关和公民不遵守法律造成的。

解决当前诚信缺失问题,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要求,深化法治建设,保障和促进社会诚信。要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先导,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着力规范行政决策、行政执法和政务公开,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政府要当好诚信的“带头大哥”。要以企业守法经营为重点,加强商务诚信建设,强化企业法治理念、依法管理和社会责任,努力营造公平竞争、诚信守法、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要以弘扬法治文化为基础,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通过诚实守信的教育和信用法律制度的普及宣传,让人民群众学法尊法、知法守法,自觉依法办事,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要以公正廉洁执法为关键,加强司法公信建设,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让司法权在阳光下、制度的笼子里和公正执法者手中运行,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司法队伍。总而言之,就是要以法治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重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诚信社会。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