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打防控考核优胜单位,金华市综合考评第一名。四年来,义乌市公安局先后7次荣记集体二等功,30次荣记集体三等功,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到98%,位居金华地区第一位。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据浙江省公安厅统计,2012年,义乌市公安局有效接警94.9万起,指令处警29.8万起,民警日均处警数还高于衢州、舟山、丽水等地级市。
这样的成绩如何而来?义乌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吴益中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义乌公安民警的工作作风和特色是敬业、实效、低调,所有民警的出发点和落脚地都是为全市人民提供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年跟着干,二年能单干,三年成骨干。”义乌市公安局对每一名新招录民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义乌市警察培训学校校长凌伟民说:“在义乌,并不是所有新招录人员都能成为民警,还会将他们回炉再造,只有通过了考核才算初步加入了公安队伍。”
10月28日,新一期新招录人员入警封闭培训在义乌市警察培训学校开班,按照新警综合能力要求培训班设置了法律知识、信息应用、群众工作和警体技能四个科目。
“最终考核不合格的,将按照规定取消录用。”凌伟民表示。
记者了解到,对于新警而言,学校培训只能算入警培训第一步,到了派出所还有专业训练等待着他们。
2011年,吴雍从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稠北派出所,所里指定老警长余庆华担任他的老师。
一年时间内,两人共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461人,抓获逃犯6人,工作量约占全所的15%,每月动态绩效考核成绩均名列前茅。
吴雍说:“每天跟随余庆华值班处警,很短时间就适应了基层派出所繁琐的工作,实现了一名院校学生到公安民警的角色转变。”
在义乌公安,这种警师警徒培训模式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警种。
今年,义乌市公安局为了抓好出入境管理队伍,在每个派出所都专设了一名分管外事的责任领导和外管民警。
并且,“一对一”警师带警徒制度也全面实施,将新警与警师考核捆绑结合,促使新警管理服务外国人的能力有效提升。
6月底,在义乌市公安局组织的英语能力测试中,外事专管员何斌与同事就“外国人违法在华就业”案例,用流利的英语,恰当的处理方式征服了评委。
目前,义乌市公安机关新警比例占派出所警力五分之一以上。
2012年6月,“公职律师工作室”这块招牌悬挂到了义乌市公安局。
这是由义乌市公安局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民警共同组成的行家里手团队,局长吴益中成为了工作室首席顾问。
工作室成立后,既为单位决策提供法律咨询意见和建议,又为民警参加司法考试提供培训。
无独有偶,作为义乌市公安局痕迹检测的权威专家,张俊才和他的同事们也组成了张俊才痕检工作室,参与全市重特大疑难案件的侦查和会诊。
2012年4月,义乌市公安局制定了《“行家里手”培育管理办法》,发现和培育公安业务骨干和能手。
截至目前,义乌市公安局共设立了11个警种23个岗位的行家里手培育小组,落实“一带一”或“一带多”的“警师警徒”传帮带模式。
除了行家里手专业队伍的建设,加强中层干部管理也是义乌市公安局队伍建设的关键。
近年来,义乌市公安局不断完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设定聘任期限,加大交流任职力度。
2012年底,通过竞聘担任治安大队中队长的桂建飞,不到一年就被评为全国缉枪治爆专项行动成绩突出个人。
在公安部部署开展的全国缉枪治爆专项行动中,桂建飞自己设计表格,每个月对全局行动进展进行统计公示,直观的排名使人一目了然,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
专项行动中,他共查处涉枪案件31起,收缴各类枪支57支、子弹1811发、管制刀具15.9万余把。
义乌市公安局严格落实中层干部一岗双责,要求其带头执行好值班备勤和派出所领导坐堂值班制度,带头办案提高执法公信力。
通过新民警与老民警的共同培养,近年来,义乌市公安局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4人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19名同志被评为金华市优秀人民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