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上升0.01个百分点都殊为不易!”陕西省综治办主任王永明感慨地说。
今年上半年,陕西省安全感调查的37760个有效样本中,67.09%的被访者认为社会治安比去年好转,公众安全感达到91.91%,同比上升0.05个百分点。
从2001年入户调查起,陕西公众安全感11年间持续上升。其中有何秘诀?《法制日报》记者近期细探究竟。
让红袖章飘起来
从今年初开始,陕西省先后深入开展了“金盾”和“秦安”(六五四)专项行动。
陕西省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厅长杜航伟介绍,“六”是重拳打击六方面违法犯罪,即打击黑恶势力、涉枪涉爆等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拐卖儿童妇女犯罪,毒品犯罪,网络违法犯罪以及食品安全犯罪六类违法犯罪活动;“五”是整治五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即对城乡接合部、城中村等治安混乱地区及复杂场所的专项整治,缉枪治爆专项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专项整治,公共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和油气田及输油气管道治安秩序专项整治;“四”是扎实做好四类防范措施,按照“两进两上”即警力进社区、进农村,警车上街面、上路面的要求,强化对社会面、高速路面、城乡社区的防范力度,全力维护全省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活动开展以来,陕西省各级公安机关最大限度把警力摆上街面,着力提高街面见警率和管事率,适时启动军警武装联勤巡逻、武装设卡盘查,以及适度部署特警上街巡逻,广泛开展红袖章巡逻、护楼护院巡逻、邻里守望巡逻,动员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开展“让红袖章飘起来”活动,形成了警民联手、群防群治的工作局面。
以“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社会稳定”为工作目标,按照信息化引领、系统化整合、智能化升级、实战化应用、社会化建设的要求,陕西省找准建设和应用中的薄弱环节,注重整体防控,突出完善网络体系和提升实战应用能力两个重点,创新警务运行机制,强化科技信息应用,提升防控整体效能,力争在2014年年底前,建成以指挥中心为龙头、以警务信息化为支撑、以八张防控网络为基础、以五项运行机制为核心的覆盖网上网下、全时空打防管控一体化运行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陕西省刑事治安案件自今年4月以来逐月下降,社会治安形势向好。上半年,全省共破获刑事案件15478起,同比上升了18.4%;共发现受理各类治安案件93021起,查处90357起,结案66485起,同比分别上升了45%、45%和35.1%。”杜航伟告诉记者。
千所万人抓化解
陕西省坚持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维护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既注重从源头上治理预防和规避社会矛盾,又重视排查化解各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矛盾。
——强化源头治理。深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必须实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评估”,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从源头上有效规避社会矛盾纠纷。去年11月,陕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制定下发《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各市、各有关单位积极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本地化、制度化、规范化,结合本地、本行业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办法。
——解决突出问题。针对跨市矛盾化解难的实际,陕西省今年把解决跨市影响大局稳定的突出问题作为排查化解矛盾的重点来抓。省委维稳办汇总了影响全省稳定的跨市突出问题,摸清了当前影响全省稳定的突出问题、有可持续发酵的问题、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3月份,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主持召开了专题会议,对12个突出问题进行研判。4月份由省委副书记、省综治委主任孙清云主持,召集15个单位的负责同志,召开了解决重点突出问题协调会,明确了影响全省社会稳定的12个重点问题的牵头部门和责任主体,有利地促进了突出问题的化解。
——开展专项行动。今年主要开展两个专项行动,第一个是陕西省司法厅深入开展“千所万人抓化解、力促三秦大和谐”行动,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职能作用,积极构建人民调解工作体系,着力推进和谐陕西建设。第二个是省综治办和省委维稳办联合组织,在全省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大排查、大化解活动,组织开展调解工作“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市场、进景区”,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千方百计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今年1至8月份,全省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71372起,调处68813起,调处率为96%。
——健全工作机制。建立1113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即每月做1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报表,将矛盾纠纷排查季报制度改为月报制度,每月20日前汇总上报情况;每月根据月报情况至少召开1次协调会,研判有关社会矛盾纠纷;每月至少出1期矛盾纠纷研判会议纪要;建立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工作、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和队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分类3个台账,真正做到全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情况清、底子明、措施实、效果好。
分类服务管住人
“影响群众安全感和社会平安和谐的主要因素是‘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和毒品犯罪。而这些犯罪的主体,大多是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陕西省委副书记邢解放说,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不仅是建设平安陕西、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需要,也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陕西的必然要求。
年初,陕西省委、省政府把对流动人员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列入省委常委调研课题。从3月开始,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摸清了陕西省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概况,深入查找了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
陕西把流动人口和特殊人员的服务管理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平安陕西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按照“数字准、情况明、责任清”的要求,做到分类服务、重点管控。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上,认真落实《陕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加快推行居住证制度。在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上,研究出台出租房综合治税机制,在5个市启动建设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劳动技能培训学校,在每个市启动建设1个刑释教人员过渡安置基地,在每个县启动建设1个刑释解教人员“新航之家”。
未来3年,陕西将着力抓好闲散和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治,力争实现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治全覆盖。全面推广“青春驿站”模式,把技能培训作为帮扶重点青少年的群体的工作重点,今年力争培训5000人;推广“新航之家”模式,扎实推进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两年内各市都要建成1个集食宿、教育、培训、救助为一体的安置基地,各县区年内都要建成1个“新航之家”。
“三官一律”进社区
平安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支点也在基层。王永明介绍,在推进平安建设中,陕西突出基层的综合服务管理功能,全力提升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和群众的满意度,夯实平安陕西建设基础。
——强化服务平台建设。在市、县(区)分设信访接待大厅和政务大厅;在乡(镇、街道)设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下设便民服务厅和综治维稳厅,设立一名正科级主任专管;在村(社区)设社会管理服务站,内设便民服务室和调解室;建立“一厅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机制,真正把“两厅一中心一站”建成推进平安陕西的“桥头堡”,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强化社区基础建设。陕西省政府对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规划,制定出“一部三室三站一场”(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图书馆、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站、计生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指导站、室外活动广场)服务建设标准,把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民生八大工程”五年规划重点推进,目前已完成投资7.37亿元,建成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为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4121个。在社区积极探索建立“民警专职化”机制,使社区警务室“门常开、灯常亮、人常在”,真正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派出所。
——强化服务机制建设。陕西省2092个社区和90%以上的行政村都建立了“三官一律”工作室,派驻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三官一律”是社区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在社区一线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减少了社区发案,增强了群众安全感,今年以来全省创建“零发案”社区462个,较去年底增加103个。“三官一律”“进百家门、认百家人、解百家难”,与群众成了一家人,增强了政法干警的群众工作能力,提高了群众满意度,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人人肩上有担子
陕西省委政法委建立责任管理体系,制定目标要求,结合目标考核把每年、每季度、每月、每周的工作梳理清楚,使平安建设做工“人人肩上有担子”。
陕西省坚持把落实领导责任制、“一票否决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等作为平安创建的重要保障,各级党政“一把手”把平安建设作为第一责任,列入任期目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将全省107个县区全部由50多个省级部门包联,每季度至少到县区检察督导1次。
陕西省建立暗访督查机制,从省市县政法委书记带头做起,坚持重要节点集中暗访,平时每月组织一次暗访。在暗访督查过程中,做到“五个必防”:一是基层政法单位必访;二是治安重点部位必访;三市监狱劳教场所必访;四是学校幼儿园必访;五是重要目标领域必访。今年以来,共组织137个暗访督查组,检查部位19639个,发现和督促整改问题隐患1448个。(记者贾宝元 台建林)
·陕西日报:“家装监控”情难依法不容
·陕西日报:期待公款贺卡不再“翩翩飞”
·陕西日报:对“调戏”120者必须严惩不贷
·陕西政法委微博问政与舆情引导培训班开班
·陕西渭南开展警务技能大比武
·陕西陇县:让山区民警吃上“营养餐”
·陕西陇县:让山区民警吃上“营养餐”
·陕西:试行循证矫正形成“1+1+1”独特模式
·陕西试行循证矫正形成“1+1+1”独特模式
·陕西部署“雷霆行动”百日攻坚
·陕西维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步入正轨
·陕西潼关打掉一高速公路抢劫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