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宁国市一场民间救助在民政部门介入后夭折,有网友质疑民政部门不作为。这事提出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政府与民间在慈善领域应当如何合作。
良好合作的前提,是清晰界定政府和民间在慈善领域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他们是否清楚地意识到,不管是政府直接管理的新农合报销、大病救助,还是宁国论坛操办的民间爱心救助,都是政府管理下的慈善事业的一个部分?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可能把政府直接管理的保障措施当成自己的“亲儿子”,却把同样基于国家法律法规框架之下民间慈善当成“外人”和竞争对手。而一旦出现角色错位,就会导致作为失当,当然不能在政府与民间形成合力。
十八大以来,国家推出的一系列卫生领域的公共服务,其优势是量大面广,惠及众多,当然也有灵活性不足的先天局限,难以满足一些个性化需求。而包括网络论坛在内的民间爱心和慈善资源动员及实现机制,其优势是灵活性和更高的效率,是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具体到宁国“募捐门”,政府直接管理的新农合报销和大病救助,都是治疗后补助,对于治疗前的高额资金需求远水解不了近渴,而宁国论坛的民间捐助,灵活性和效率很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显然,宁国民政局低估了民间慈善的高效率和特殊价值,事实上干扰了一件民间善事。
宁国“募捐门”反映的问题不是个例。北京某公办养老院要排队一百年,民办养老机构却面临生存危机;大型公益基金会在汶川地震时出现资金“堰塞湖”,而大量民间救灾机构因资金不足被迫撤出灾区。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厘清政府与民间的角色分工,尊重各自规律。也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动员、管理好更多社会资源,提供更多更好服务。 (鹿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