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法治为基:共筑“诚信江苏”新高地

2013-11-08 14:59:2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江苏法制报 

    徐州,千年古城,英雄故里;徐州人,洒脱大气,重信讲义。

    11月6至7日,省内外法学界精英与江苏法治战线上的领导、骨干相聚彭城,共襄年度法学盛会——“2013法治江苏建设高层论坛。”与会者聚焦论坛主题“诚信建设与法治保障”,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想的深度、观点的锐度、辨析的热度在场内外悄然交融发酵……

    人无信不立 业无信难兴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道德基石。我们自古就有商鞅变法“立木为信”的历史佳话,有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的谆谆古训。

    然而,毋庸讳言,当前信用缺失、诚信危机已成滋生在社会肌体上的毒瘤。教育圈假文凭、假论文,体育圈假球、“黑哨”,文艺圈假唱、假演,医疗圈假药、假疫苗……良心失守,诚信难寻;诚之不存,法将焉附?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如何正视社会关切、回应群众期盼?如何以法治建设保障诚信建设?如何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及司法公信建设等等,成为此次论坛研究探讨的焦点所在。

    化解当前的诚信危机,从优良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份不无必要。扬州市法学会副会长尤如贵准确把握了诚信精神的历史向度,深切地关注诚信精神的时代走向,勾勒出当今社会传统诚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路径。他提出,实现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传承,要做到着眼“文化导向”,以“道的自然”充溢诚信;围绕“信仰铸基”,以“儒的执着”修练诚信;突出“法治践行”,以“法的坚守”保障诚信。

    广东省增城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顾海城则立足法治与诚信的辩证关系,提出“德法兼治”的具体观点:诚信建设与法治保障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德”是根本,是诚信建设的根基。“法”是保障,是落实德行的制度“助推器”。实施德法兼治,必须切实抓住“官德”关键,把握“商德”核心,夯实“民德”基础。

    市场经济时代,经济领域的信用问题也不可小视。当前,市场经济转轨对传统社会的“安贫乐道”、“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冲击巨大,如果没有诚信底线规则意识,创新与发展无从谈起。江苏省经信委副主任戴跃强认为,“社会信用体系是支撑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趋利的市场经济‘野马’套上信用‘缰绳’刻不容缓。必须正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出现的诚信严重缺失现象,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创新转型发展。”

    法治为基 公信为先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法律是全社会最大的共识,守法是最基本的诚信,解决诚信缺失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这一理念已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

    “以法治为公器,让守信者畅行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著名法学家、中央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徐显明认为,法治是社会信用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根本制度性保障。当前社会诚信缺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的权威性不高,急需科学梳理整合法律条文中关于诚信的条款,探索制定诚信基本法,建立社会诚信行为的规范体系和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诚信奖惩机制。

    政务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处于万众瞩目位置兼具引领社会风气重任。江苏省信访局副局长史国君对当前司法公信所面临的“塔西佗陷阱”问题的诊断可谓发人深省。他认为,当下的司法公信有滑向“塔西佗”陷阱的危险。司法公信力受到否定,与公正规范执法不够到位、司法队伍素质尚有欠缺、执法司法环境有待完善、公众法治意识亟需提升有直接关系。党委政法委在司法公信力建设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效率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高。

    “没有信息公开,就没有政府和公众的真正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真正信任也就无从建立。”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处处都有传播者,”政府与民众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江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曾祥华以“信息公开”为切入点,阐述了通过权利来限制权力的思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实践需要理论思考,理论需要实践检验。苏州市人民检察院在加强检察公信力建设方面,展开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检察长王君悦梳理归纳出了提升检察公信力的四条路径,即:在全面履行职能中提升检察公信力;在执法为民中提升检察公信力;在保障人权中提升检察公信力;在接受群众监督中提升检察公信力。

    戮力同心 共创诚信江苏

    构建完善良性运行的社会诚信体系非一日之功。江苏历来高度重视诚信建设,早在2004年就提出建设诚信江苏的目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诚信江苏”作为构建和谐江苏的五大载体之一,积极探索推进诚信江苏建设工作。

    法治江苏建设高层论坛自2005年成功开办以来,已成为江苏法学界的年度盛事。此次论坛主题鲜明、务实高效、成果斐然,得到省法学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南京师范大学的鼎力支持,得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兄弟省市的积极响应。论坛开幕式上,中央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徐显明,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分别讲话,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热情致辞,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胡建淼教授作了精彩的论坛主题报告。

    徐州市为配合主论坛活动,围绕睢宁县探索大众信用管理的实践,开展了“大众信用管理与区域法治建设”分论坛活动,使主、分论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创新、一抹亮色。

    “我们欣喜地看到,法治江苏与诚信江苏建设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法治江苏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氛围日臻成熟,有望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信用体系建设之路。”作为论坛的总点评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法治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公丕祥高度评价论坛取得的成果。

    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华仁希望,全省各级法治建设机构要认真汲取本次论坛的理论成果,厘清诚信与法治的辩证关系,以地方立法、规范执法、严格守法、公正司法为抓手,法德并举,搭起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交融互进的桥梁,为法治江苏建设加油助力,为诚信江苏建设夯实根基。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