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故事
口述:亢金戈 整理:王娟
我爸50出头,在单位是个老实人,在家里也是普普通通的老爸。可在他帮过的上访群众眼里,他是位值得尊敬的“大好人”。10年的公安信访科长生涯,他帮过的群众不计其数。
从小到大,老爸给我的印象就一个字:忙。我和妈妈都习惯了我爸的忙碌。与同龄人相比,我家生活很简朴。2006年,我考上了大学。在这之前,爸爸已经身患严重的糖尿病,每个月光买胰岛素就要一千块钱。全家当时只有他一个人工作,月工资不到两千。他把自己买胰岛素的钱拿出来,给我付学费和生活费,还买了一台电脑送到学校。自己却偷偷到黑市买几十块一盒的胶囊吃。有几次他疼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捂着肚子一步一步挪到小诊所,打几块钱一支的止疼针。
从高中时候起,我就开始摆摊卖对联、卖皮鞋,为的是能减轻爸爸的负担,让他少一份牵挂,多一份对自己的关爱。
爸爸对自己这么抠门,可他对待上访群众却出手大方。群众有难,他30、50也花过;300、500也掏过。群众来上访,犯病他给买药,到饭点他管饭,路远的他还负责路费。他办公室放着专门给上访群众掸土的毛巾、擦鞋的刷子和鞋油。甚至,他看到有的上访人穿得实在破旧,还把自己的旧衣服送给人家。他说:“人家上访,都是遇到了难处。难时帮人家一把,你说话人家才能听得进去。”
上大学时,我家搬家。在床头柜的抽屉里,我发现了好几张借据。我问爸爸那是啥?爸爸接过去看了看,说:“这都是我这些年借给上访群众的钱,加起来恐怕也有两三千了。”说完,他笑了笑:“这几家都很困难,别指望还了。”他把那些借据撕了几下,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箱。
为上访群众,爸爸可以低头、看脸色、受委屈。对自家的事,他却从不求人。母亲下岗10多年,我们曾让爸爸托托关系,给母亲安排个工作,减轻些经济压力。但爸爸说:“我是警察,我找人家一次,人家可能找我十次。警察管的事不是处罚就是打击。不办没良心,办了违法违纪。我不开这个口。”2011年,我大学毕业在家一年了,却还一直没找到工作。虽然家里也有几个当官的远亲,但爸爸鼓励我:“咱靠自己,自己闯啥时候都不丢人。”通过报考,我被录用为驻马店市新蔡县王营小学教师。
2013年元月,老爸突然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他确诊后的一天早晨,病床边,我睁开惺忪的眼,发现他的鞋上都是泥浆。我问他:“爸,你出去了?天下着雨呢!”爸说:“昨晚我睡不着,绕着医院后院的停车场,走了整整十圈。”我说:“爸,你别太担心,有病咱积极治疗肯定能好。”爸摇了摇手说:“早上一个上访人不知道我住院了,打来电话催他的案子。得尽快给他解决。我老是想他的事应该从哪入手、找谁、分几步。一想事,就睡不着了。”我说:“爸,你都病成啥了,咋还想案子。”爸说:“能为人家多做点事,我才觉得活着有意思啊!”
老爸是一位老实人。他没有给过我物质上的财富、管用的关系网。他给我的,是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品质、他的善良、他的骨气,就是最宝贵、最值得我骄傲和自豪的财富。
我的爸爸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警察。在他身上,有成千上万个人民警察的影子——他们对违法犯罪疾恶如仇;对黎民百姓关爱忘我。他们用双手托起了公平,用双肩扛起了正义,用真心搭起了桥梁,用大爱赢得了赞赏……
爸爸患病后,那些他帮过的上访群众坐大巴、坐火车赶到郑州的医院,送鸡蛋送奶粉、带葡萄拿香椿;还有人给他找偏方、寻中医,盼着他好起来。《人民公安报》等十几家媒体也集中报道了他的事迹。省、市和公安厅里的领导还做了批示,号召政法干警向他学习。
老爸生病的日子里,战友们也送来了他们的爱心款。有了这些火热的关爱,老爸,你一定要鼓起勇气,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老爸,加油!(注:本文口述者亢金戈的父亲、河南省灵宝市公安局民警亢增奇的事迹报道见人民公安报9月17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