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为民,要懂法更要知民
——专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院检察长肖明生
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院采访时,肖明生检察长给记者送了一份特别的见面礼——一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分布图和两本介绍兵团的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精神》。肖明生说,“要写兵团检察院,你们首先要了解兵团。”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兵团精神,肖明生还特意安排记者到新疆石河子市参观了军垦博物馆。在那里,我们被老一代兵团人艰苦奋斗、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不计回报的故事深深打动。
特殊的队伍、特殊的检察人
“这是一支特殊的戍边队伍,他们不列入军队编制、不拿军饷、不穿军装、不要国家和人民负担;这是一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英,他们是开发建设新疆、维护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兵团精神》一书中这样写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担负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肖明生在兵团工作、生活几十年,对兵团了如指掌。“在新疆的14个地州市、59个县市内,兵团沿着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周边和2019公里边境线,布有14个师、175个团场、2115个农牧业连队,呈‘两周一线’且相对集中连片的格局。”站在一张兵团分布图前,肖明生以最直观的方式给记者介绍这支特殊的队伍。
兵团都驻扎在新疆最偏远的边境线和最艰苦的沙漠边缘,自然环境恶劣,团场之间相距遥远。兵团的布局,决定了兵团检察院的布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机关设有三级43个院,分布在全疆各个地州,基本特征为“点多、线长、面广”。兵团各检察院之间,差别较大,有的案件多、人手少,有的地处牧区,很少有恶性案件发生,因此统筹协调和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兵团检察机关还处于打击“三股势力”、维护新疆和兵团社会稳定的第一线。如何深入开展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斗争,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不断提升检察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是肖明生长期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肖明生认为,办理好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案件是立足职能的维稳。兵团检察院在全系统建立了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案件公诉人调配机制,一批懂双语的检察人员被纳入调配范围,先后调配30余人次集中办理了一批有影响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案件,受到兵团党委的充分肯定。
“严格落实值班、巡逻、情报信息报送制度,维护本单位的安全,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兵团各级检察院均组建有12至30人的应急防暴队伍,购置了处突装备,制定了维稳应急行动方案,随时可参与敏感节点值班巡逻等任务。
“深入团场和连队开展治安督导检查,是一种最直接的维稳,也是兵团检察机关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今年上半年,巴楚“4·23”和鄯善“6·26”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兵团检察机关两次启动一级响应,应急分队立即全副武装投入维护稳定工作。其中,位于喀什地区的第三师检察机关每天安排4名干警24小时值班,院领导48小时带班,吃住在单位,并按照师党委的统一部署,派出20余名干警到团场连队进行督导检查,参与对社会面的管控。位于和田地区的十四师检察机关抽调12名干警参加师党委组织的民兵备勤值班,参与维稳督导40余次。
执法为民,必须了解百姓的需求
特殊的使命,造就了特殊的检察人。兵团检察干警对执法为民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我在检察院说得最多的话是执法为民。我觉得这四个字,作为检察人和执法者,我们一刻都不能忘记。”肖明生说,要真正做到执法为民,检察官不仅要懂法,要熟悉检察业务,而且要知民情,要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如果不知民,你怎么为民?不了解老百姓,执法为民就是一句口号。”
肖明生告诉记者,2003年,他就任兵团检察院检察长时做过一次民意测评,老百姓对检察机关的满意度只有26%,不知晓率超过60%,有意见的只有0.3%,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检察院是干啥的。“为啥我们的知晓率低?就是因为我们工作不够深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肖明生在基层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聘请连队的工会主席做检察院的信息联络员,帮助了解百姓需求,提供案件线索;二是下派检察官,成立检察室。从2004年开始,他们在全兵团建起了26个检察室,直接为老百姓提供法律服务。
此外,兵团检察院还根据兵团扶贫解困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从2004年开始帮扶贫困职工。在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们又开始了新的帮扶计划:兵团检察院的6位党组成员从自己的个人工资中拿出1万元作为周转资金,对口帮扶位于西北边境的第五师八十一团的6个贫困户,得到当地团领导和职工群众的好评。
在扶贫的同时,他们把检察工作揉进去,组织开展了法治进连队、进社区等活动。肖明生告诉记者,在每一个扶贫的连队都有一名检察官担任法治副连长。老百姓的诉求可以直接跟他反映,他能解决的就在当地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带回去处理。“现在,老百姓对我们的满意度基本上都在89%左右,有的检察院达到99%,甚至100%,效果非常显著。”肖明生自豪地说。
如今,兵团检察院领导下基层已经形成机制,每位院领导都有基层联系点。记者采访肖明生检察长时,他刚从南疆出差回来,往返达2100公里,参加了兵团一个现场会,到基层检察院、团场、连队调研,主持召开南疆片区检察工作座谈会暨征求意见会。
“出差虽然很累,但是能到团场、连队和基层检察院,走一走,看一看,接一接地气,面对面地征求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再辛苦也值得。”肖明生说。
岗位练兵,不断提高执法办案能力
肖明生认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紧紧围绕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能力来进行,绝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或者对立起来。“因为这是检察机关的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教育实践活动搞得再丰富、再出彩,都只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而已。”
对这个“根本”,肖明生一直非常重视。他到兵团检察院后就提出一个奋斗目标:夯实基础求发展、立足办案强监督、创新发展树形象。经过十年的努力,兵团检察机关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干警的素质,通过“换血工程”有了很大的提高。2003年,全兵团干警中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不足42%,研究生只有2人,有法律职业资格的只有50.6%。现在,有本科学历的近90%,研究生44人,有法律职业资格的达到72%。
“这都是一点点培训出来的。”肖明生说,法律素质不提升,强化法律监督就是一句空话。为此,他们把干警派往援疆省市的各地检察院去参与办案,通过实战来练兵。肖明生告诉记者,兵团检察院与广东、湖北、浙江等10个省检察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有案子就会打电话,我们派人去参与办案。”就在我们采访的前一天,肖明生与广东省检察院检察长郑红签订了2013年至2015年合作协议,兵团检察院可以派干警轮流到广东学习3个月,跟当地检察官一起办案。“现在,我们有一批干警正在全国各地参与办案,还有一位在高检院反贪总局挂职。”
除了外派,他们还在兵团检察机关内部通过“上挂下派”的方式进行岗位练兵。据介绍,从2003年开始,兵团检察机关就实行“上挂下派”制度:把基层有潜质的干警调上来,到兵团检察院来锻炼一年;把兵团检察院的干部派下去,到基层检察院挂职锻炼两年。“比如,昭苏地处牧区,案件很少。我们就把昭苏的干警轮流调到全疆去锻炼。哪儿有案子需要人手,我们就通过调度,把北疆的调到南疆,南疆的调到北疆,相互支援。这样,一盘棋就活了,人才就都用起来了。”肖明生说这话时,仿佛一位运筹帷幄的将领。
肖明生说,这也是为了避免木桶效应:把其他检察院的长板,拿出来堵住另一个检察院的短板,这样就都没有短板,整体上就都强起来了。
根治“四风”要对症下猛药
谈起“四风”问题,作为一名有着7年军旅生涯、20余年公安经历、3年司法行政经历和10年检察经历的老政法,肖明生嫉恶如仇。他说:“‘四风’中的一些问题在我们党内表现比较普遍,有的十分突出,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或潜规则,一些党员干部见怪不怪,甚至如果你不这样做,有人会认为你不懂官场规矩。因此,根治‘四风’问题必须要对症下猛药,彻底铲除‘四风’存在的土壤。”
为了找准“四风”问题,兵团检察院党组成员开展了“接地气听民意,走基层转作风”活动,党组成员全部深入基层检察院、团场和连队,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入户走访、涉法涉诉大接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与基层检察干警、职工群众面对面地交流,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肖明生率领的工作组先后远赴南疆和北疆,行程4000多公里,历时半个月,征求到意见建议50余条。
此外,兵团检察院还组织召开了兵团政法机关座谈会、人民监督员座谈会、分院检察长座谈会、分院政治部主任座谈会、基层院检察长座谈会、老干部座谈会、机关中层干部座谈会、普通干警座谈会等8个座谈会,致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征求到意见建议60多条。肖明生表示:“对于这些意见和建议,兵团检察院将认真梳理研究,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及时进行解决。”
肖明生说,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通过解决“四风”问题,提升兵团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维护稳定和执法办案的能力;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就是通过解决突出问题抓好制度建设,在建章立制上有成果。肖明生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开始对各项检察业务制度进行梳理,对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要长期坚持,抓好落实;对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检察工作要求的,要抓紧修订完善,该修订的要修订,该废止的要废止;同时还要结合检察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工作机制。(骆兰兰 杨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