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北京

[组稿]北京法院先进典型座谈会发言摘要

2013-11-08 10:18:3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编者的话

  2013年11月7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党组成员、副院长贺荣一行到北京法院调研指导工作,并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召开了先进典型座谈会。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慕平简要介绍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宋鱼水、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法官刘黎等七名首都法院先进法官的典型事迹。与会先进典型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围绕如何践行司法为民,坚持公正司法,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进行发言。周强院长指出,七位法官的先进事迹,集中展现了北京法官的时代风采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北京市全体法官的优秀代表。现将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让知产保护意识深入民心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副庭长、全国优秀法官 姜 颖

  1994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迈进了法院的大门,开始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一干就是十九年。

  十九年来,我要求自己认真审理好每一起案件,不能有丝毫懈怠,要用令人信服的判决树立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良好形象。我曾经对书记员说过“法官没有名片,判决书就是我们的名片”,所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和辛苦,我都精心撰写好每一份裁判文书,力争让公正能够以看得见的方式呈献在每一个当事人面前。

  作为一名知识产权法官,不仅要做案件的裁判者,还要做知识产权法律的宣传者和推广者。几年来,我一直积极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普法宣传。今年“4·26”知识产权日期间,我在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做了6期“身边的知识产权”系列节目,通过6起典型案件,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深入民心。今年9月初,“姜颖法官”实名认证新浪微博正式开通,目前已拥有粉丝近7万人。今年10月,借助“慕课”这一网络新媒体,由我主讲的《微博里的著作权》课程在新浪网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位法官在互联网上的法制公开课,这次公开课一天内阅读量达146万次,是2013年转发量非常高的国内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普法效果。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北京一中院于今年4月成立了“姜颖法官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团队”,并与国家知识产权培训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等3家单位签订服务协议,这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利用自己的专长推动我国的双驱发展和科技创新。

  一道正义的风景线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全国模范法官 宋鱼水

  非常感谢周强院长对基层工作者的关心,非常感谢周强院长及各位领导对先进典型的关心和重视。以下我汇报几点工作体会:

  从理念到实践,公正司法一直是首都法官始终践行的目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法院的案件也在急剧增长,首都法官面临着巨大的办案压力。可以说,困难磨炼了意志,职业的收获表达了对党的忠诚,首都法官在首都发展和时代的召唤中成为一道正义的风景线。我深深地感到,典型是在艰苦锻炼中成长,典型更是一个法院、一支队伍的展示。

  在实践中摸索办案规律,司法为民的情怀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法官职业重在追求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完美结合,调解案件和判决案件的相得益彰,法官办案与当事人辩论的内在统一,法官了解案件事实与社会有关部门对司法的协助,这一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目标——与全国人民一道捍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法官在法律体系下秉承司法为民的情怀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解决当事人的纷争,坚决打击违法犯罪。很多人希望法官刚柔相济,我自己感觉刚的是法律,柔的是为民的情怀,让法律活化于人民群众的司法实践需要有不断的发现和探索,需要在中国文化和百姓习惯中寻找更多的突破口,实现法官的中国梦。

  新的发展时期,要读懂基层法官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在基层法院,知识结构的变化、人才的发展壮大都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他们的工作中,指标体系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活跃的法官思想和创新型的工作追求,法官辅助人员的不稳定、短缺,也使法官的工作模式处在受束缚的状态,信访的压力更使他们举步维艰。

  作为一名老典型,我一定珍爱荣誉,加倍奉献公正。党和人民给予了我很多很多的荣誉,也给予我很多培养和锻炼的机会,这深深融入在我的法律血液中。作为法律人,我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样,我们的法律事业才能真正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心系民生 脚踏实地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六庭副庭长、全国优秀法官 周瑞生

  如何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我的体会和理解是立信方可被信,公信于外必先修身于内。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就要为人民司法。多年来,我坚持下乡就审,携带一批案卷到基层法院、深入农村审理案件,住上几天,并随身携带一些提前打印好的便条,上面写有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地址、邮编、电话等,发放给当事人,便于当事人及时与法官联系。为了解决特殊群体诉讼难的问题,做到“五不传”,即农忙时不传、年龄大的不传、身体残疾有病的不传、交通不便的不传、生活困难的不传,并采用“当地审、当场调、当庭结、当时执”这种“一堂清”式的做法,既方便了当事人、节省了诉讼成本,又利于查清案情、解决矛盾。

  我常想,司法为民,不只是一张笑脸、端茶送水那么简单,要围绕“司法”去为民,把案件办好是第一位的。

  作为一名中国的法官,就要立足中国的国情。民事案件涉及千家万户,一头牵着民心和民生,一头连着平安和稳定。法官不仅是案件的裁判者,还是社会矛盾的化解者。情深、理透、法明,才能让人民群众信任和放心。

  释法答疑解法结,更要解心结。心结要用“心”来解,“心病”还需“心药”医。我努力做到“四心”,热心接待、细心听诉、耐心解答、诚心处理。以群众听得懂、看得明白、能接受的方式妥善处理案件。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法官,就要与时俱进。没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空有一片好心也不一定能办好事。只有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生活学、向同志们学、向当事人学,才能应对新挑战。

  面对的难点是法官天天都沉溺在人与人的矛盾之中,经常面对不讲究的人、不诚信的事、争来争去的利益,不按套路出牌。常常是案件易判,结果难料,承办法官要承受着莫名的压力。

  把尊重当事人贯穿办案全程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法庭副庭长、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 刘 黎

  我常常在想,百姓来到法院,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法官?如何才能在每个案件中让当事人感受到公正、放心?就这个问题,我有几点感受:

  用法律构筑共识。现实中,很多当事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是很清楚的,只不过不愿意轻易低头罢了。这就要求法官不仅要秉公办案,还要学会引导当事人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自我评判,使他们的自我评判与裁判结果逐步趋于一致,进而接受裁判。

  让法律回归生活。与鲜活的现实生活相比,法律总是抽象的、概括的。这决定了法官作为法律的实施者,绝不能机械地办案。尤其是民事法官,必须把一起起案件、一个个法律关系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关系,了解矛盾发生的背景,充分考虑涉及的利益、情感、道德等因素,这样作出的判决才会更加契合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普遍认知和共同感受。

  让当事人感受到尊严。法官是被动地介入矛盾纠纷中的,但实践中却时常出现当事人把矛头指向法官的情况,我想,这可能跟法官处理案件时的态度、做法有很大关系。法官要学会尊重当事人,并把这种尊重贯穿办案全程。我的感受是,这种尊重不能仅仅是温情的,还要敢于表达对不良行为的否定,通过传递法律的威严,增加当事人对公正司法的信心。

  让正义看得见。既要过程看得见,也要结果看得见。对于过程,需要我们加大司法公开的力度;对于结果,则主要体现在判决上。我曾经审理过一个“一房二卖”的案件,卖房人因房价上涨恶意违约,获利180万余元。我在判决里把违法所得全部判给了原告。我觉得就是要通过这种看得见的公正向社会传递诚信的正确导向。

  如今,案子越来越难办,外部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内部激励手段又明显不足,基层法官真的是“疲于应对”。

  “三解七化”化纠纷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全国优秀法官 李红星

  我的工作特点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三高三少”,即工作效率高加班少、调解率高上诉少、结案数高投诉少。2010年6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全市推广以我名字命名的李红星工作法,基本内涵可以归结为“三解七化”,即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围绕“解疑虑、解纠纷、解心结”的三解目标,推行“调解工作前置化、法律规则常识化、利害关系明晰化、案件审理溯源化、诉讼能力均衡化、冲突分歧缩小化、事务管理精细化”的七化举措,努力实现案件纠纷的即时、全面、就地化解。

  基层法院的特点是案件数量大、案情越来越复杂、接触诉讼群众多,法官面临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非常大。我身边就有从事多年审判的同事甚至一些年轻的法官因无法承受繁重的工作压力而精神抑郁调离一线审判岗位,加上职级待遇不高,每年都有法官选择辞职调离法院。

  这些年我处理的案件中,很多都是调解结案的,我的经验是如果法官能够在做群众工作过程中,时刻传递解决问题的善意,并通过沟通交流建立起和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往往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要把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当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待,而不能简单机械处理。

  我刚刚办理这样一个案件:有位老教师的丈夫因肺部疾病到医院救治,第二天死亡。老太太认为医院有责任,起诉到法院索赔上百万元。经过司法鉴定,院方只有20%的责任,原告对于鉴定结论无法接受,多次到医院大吵大闹。我慢慢赢得她的信任,从法律上分析风险利弊,最终达成双方的和解。

  所以,法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办案中对诉讼群众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并建立信任,才能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

  将纠纷化解在百姓家门口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法院办案标兵 赵 海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认真阅读后感触很深。今天我想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题,从一名基层法官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首先,“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理念是人民群众的恳切期盼。2007年我便开始专职从事社区巡回办案工作。七年里,我每天骑着车在街道社区巡回,可以说,每天我都在和最基层的群众打交道,倾听他们的心声、排解他们的烦恼。七年来,数以千计的巡回办案,让我深深感受到基层百姓对司法为民的真心期待,对公正司法的由衷期盼。

  其次,践行司法为民,加强公正司法需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七年巡回办案,我最大的体会是践行司法为民、加强公正司法需要主动贴近群众,把身子沉下来,将纠纷化解在百姓家门口,将公平正义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巡回中,我清楚地看到,当老百姓看见法官主动走下法台、走进社区,走到他们身边去化纠纷、讲法律时,他们会认为法官是实实在在在为老百姓办事,可敬、可爱;法院是真真正正在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可亲、可信。对群众的困难、烦恼多一些感同身受,面对压力、困难,多一些坚持,多一点释法、明理、融情,便会让百姓对法官多一些理解,对司法多一分信任,对“为民”、“公正”多一层体会。

  基层一线在践行司法为民、加强公正司法的工作中真的付出很多。我的很多同事常年超负荷工作,有的同事一年要审数百甚至上千件案件,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工作压力大,不少同事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同时,种种原因导致基层法院人才出现了流失现象。

  七年基层巡回办案,有艰辛、有不易,但更多的是充实和快乐。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我愿意和我的同事们一道,将人生奉献给建设法治中国的事业!

  把案件判公 把人心判暖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全国模范法官 张 勇

  我从一名刑事法官的角度汇报一下自己对践行司法为民、加强公正司法的认识。

  把握基层法院刑事案件特点,以公正审判来提升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基层法院的很多刑事案件是因生活琐事或激情犯罪而引发,被告人多是文化水平较低,或因一时激愤和不懂法而犯罪。案件虽然不复杂,但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引发当事人对法律的抵触和对社会的不满。因此,把案件判公、把人心判暖是我对审理案件的要求。曾经有一个被告人在案件的宣判笔录上写下了“好好好”三个字,这件事一直让我很感动。有些时候,当事人由于审判结果与其预期存在差距而认为司法不公,这就需要我们讲法明理,让他们对裁判结果信服。

  把握好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司法为民。当事人打官司,不仅期待一个公正的判决,更期待法官能够给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基层法院的刑事案件大部分都涉及附带民事诉讼和追缴赃款。这类案件中,一方是因犯罪而被羁押的被告人,另一方则是饱受伤害的被害人或者家属,案件执行起来很困难。往往判决一生效,被告人就被送回原籍服刑,赔偿部分的执行也就陷入停滞。所以,我在工作中加大了追缴赃款的力度和附带民事赔偿实际履行的力度,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会尽全力去做。

  把握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确保审理案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在一件件看似不大的案件背后,往往牵涉着无数个家庭,牵涉着复杂的社会情感。除了公正裁判,我会在延伸审判职能方面尽量去多做,包括加强庭后教育、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和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等工作。法官除了要尽到司法责任,还要尽到审判工作之外的社会责任。

  在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基层法院面临着一些困难和压力。最突出的是首都基层法院人才流失严重已成为普遍问题。

[责任编辑:朱诗瑶]
相关报道

·北京:大力加强法院工作促进首都和谐稳定
·第23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7日在北京举行
·北京:大力加强法院工作促进首都和谐稳定
·北京:见义勇为者及家属优先享受保障性住房
·北京:见义勇为烈士最高奖励抚恤金170万
·北京怀柔区杨宋镇探索视频警务取得实质进展

·北京怀柔区杨宋镇探索视频警务取得实质进展
·北京东城区法院实践中总结经验 多元调解破解难题
·北京东城区城管执法局建立环境预警机制
·北京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开展保密知识宣传
·北京宛平城地区加强人密场所检查
·北京丰台区年底前社区警务站全部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