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兵团放飞梦想
记西部计划法律援助志愿者张冬敏
11月1日早晨9时15分,张冬敏熟练地跨上半旧的“天使”牌自行车,去司法所上班。
宿舍在二连,司法所在团部,10分钟的“车程”。
自行车是司法所所长刘健曾经的“坐骑”,现在“借”给了张冬敏。
今年23岁的张冬敏出生在河南周口,去年从河南司法警官学院毕业,如今是一名西部法律志愿者。
张冬敏对口志愿服务的是新疆兵团第十二师221团司法所。
221团是第十二师条件最艰苦的团场,距离师部176公里,位于有“风都火库”之称的吐鲁番地区境内,“火云满山凝未开,鸟飞千里不敢来”是对这里酷热气候的真实写照。
2012年7月23日,怀揣着到西部到基层去锻炼的梦想,张冬敏手握志愿服务协议书,跳上了西行的列车,有些兴奋,又有些忐忑。
“虽然俺签了为期3年志愿服务协议,也料想可能会吃苦,但刚到团场恁少儿(那时候),还是忒不适应。”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在221团司法所见到了这个浑身透着机灵劲、特别爱笑的女孩,聊起初来乍到的感受,她的话语中还不时地夹杂着河南口音。
张冬敏告诉记者,来新疆前,她专门做了“功课”,查阅了兵团历史,兵团人“敢叫日月换新颜”的豪情壮志让她折服。
“当年军垦儿女用血肉之躯在戈壁滩上开垦出一片片良田,建起一座座城市。军垦先烈们的精神是俺们年轻一代永远学习的榜样,也坚定了俺支援边疆建设的决心。
“然而,现实给俺上了一课。报到那天,俺顶着烈日,满头大汗走进司法所,四下里一瞅,心立马凉了半截儿,司法所就俺跟所长两个人,一台电脑、两张桌子便是全部‘家当’。”
团场距师部近200公里,最远的连队离团部28公里,每每下连队调解矛盾纠纷或开展法制宣传,都像是“长征”。
“俺这人天生倔脾气,想起出发前在志愿者旗帜下立下的誓言,暗暗下了决心:不但要在‘火洲’干下去,还要干得好!”说这话时,张冬敏眼神坚毅。
到司法所工作以来,张冬敏已参与接待法律咨询500多次,调处矛盾纠纷62起,实施法律援助36起。
张冬敏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断官司”时的遭遇。
221团以种植葡萄等经济作物为主,每年都会雇佣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秋收之后,司法所经常“门庭若市”,全是讨薪的。
当时,4名农民工因拿不到工资,到司法所申请法律援助。在向他们了解完情况后,按照程序,还要向欠薪公司的负责人核实事实。
张冬敏拨通了公司负责人的电话:“你好,我是221团司法所工作人员,想就几名农民工反映欠薪一事向你了解一下情况。”
对方回了句:“多管闲事!”电话“啪”一声挂了。
那一刻,委屈的泪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后来,张冬敏在所长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多次上门协调,最终帮农民工拿到了工资。
“打那以后,俺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不能动不动就哭鼻子。”
实践出真知。在工作中,张冬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断思考、总结、实践,进步很快。
在接待法律咨询的时候,她先做倾听者,耐心了解来访者面临的困难;再当指路人,利用专业知识给出中肯建议。
面对矛盾纠纷,她总是对掌握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梳理出当事各方的争议焦点,再针对此居中调解,硬是啃下了不少“硬骨头”。
张冬敏告诉记者,在221团司法所工作的这一年多时间,她学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也更坚定了自己的脚步。她已经决定,志愿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这里工作,扎根兵团,用青春和激情为推进法治兵团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陪同记者采访的兵团十二师司法局局长张文强说:“我们欢迎更多像张冬敏这样优秀的法律援助志愿者到边疆兵团锻炼创业,更希望他们能够留在兵团,扎根基层。”
据兵团司法局党委书记何玮介绍,兵团自2006年开展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以来,已有197人次大学生志愿者在兵团基层法律援助岗位上服务过或正在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至2012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间共接待法律咨询13000人次以上,参加普法宣传1200多课时,参与人民调解9000余件,参与或办理诉讼和非诉讼法律援助案件近700件,协助办理公证200多件,拟写法律文书500多份。
·法律援助志愿者呼吁“立法规范志愿服务”
·“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来琼服务
·"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1年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280件
·记“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杨彦萍
·[视频]江苏省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受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