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续写中国经济奇迹“第二季”注入新能量
——从“加减乘除”四个维度透视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
【维度·减法】
以减少行政审批为改革的突破口
从一张“万里长征图”引发一项改革说起。
今年初,在广州市政协十二届二次全会上,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绘制一幅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万里长征图”,痛陈审批环节过多带来的诸多弊端:“在广州投资一个项目,整个审批流程要经过20个委、办、局,53个处、室、中心、站,100个审批环节,盖108个章,全流程共需799天。”
这张图引起广州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一场关于行政审批流程优化的改革由此开启。如今,广州行政审批时间大幅缩短至37个工作日。
发生在广州的这场行政审批改革,是中国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的生动缩影。放眼神州,从中央到地方,从南国到北疆,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一场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为主旨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阔步向纵深推进。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这是新一届国务院‘开门首件大事’。”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告诉记者,中国经济正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如果过多地依靠政府主导和政策拉动刺激增长,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出路只能在改革,迫切需要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更多地释放改革红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今年3月17日,面对中外记者关于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问题,国务院负责人掷地有声地回答:“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时隔仅一天,新一届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常务会议,专题部署研究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把减少行政审批作为突破口,承诺在未来5年,把现有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精简三分之一。
一套旨在打破利益藩篱的改革“组合拳”随之打出,“动真格”“来硬的”,这是舆论的普遍评价。简政放权正成为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这个力度相当大,体现了改革魄力。”丁元竹教授说,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是一把“手术刀”,只有减掉多余的赘肉,露出强劲的肌肉,政府才能真正迈开腿、走好路。
【维度·乘法】
激发市场与社会力量的倍增效应
这是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对比。
作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上海自贸区今年9月29日正式挂牌。自10月1日至10月27日,上海自贸区已新设企业208户。而去年同期,在试验区辖区内设立的企业为44户,新设企业数量明显增长了近4倍。
同样的一片土地,一年之内反差为何如此大?“因为上海自贸区率先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吸引更多自然人前来登记注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这招看似小,但对于激发社会投资热情意义重大。
人们欣喜地看到,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正在走向全国。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企业在中国登记注册实行资本零门槛。这是中国政府简政放权、务实改革的又一“大动作”。
放权给市场,放权给社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政干预,这些理念和原则,贯穿于今年以来的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之中——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放开市场准入,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
8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出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依法依规以多种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
诸多“含金量”颇高的放权举措,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念。张立群认为,“这些部署抓住了经济转型的‘牛鼻子’。拿服务业来说,在我国发展相对缓慢,制约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体制机制问题,无论是金融、通信、物流,还是养老、医疗产业、非义务教育,都存在行政性垄断、审批过多的问题,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甚至很高。如今,中央大胆放权,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可谓是一剂妙方。”
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各类企业登记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5%,其中民营个体企业增长37%,带动民间投资以23%左右的速度增长,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迸发,经济形势稳中向好。
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说,实践已充分证明,政府管好自己该管的,把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带来倍增效应。中国经济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为我们续写发展奇迹增添更多新能量。
【维度·加法】
加强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责
“简政放权不等于撒手不管,政府职能应从原来的侧重审批转型为监管和服务,尤其是要加强环保、土地、安全等领域的监管,确保放而不乱。”舆论在对政府取消和下放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叫好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比如,取消之前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企业投资扩建民用机场项目核准”,就需要防止一些地方不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味追求政绩盲目上马机场项目,结果带来巨额亏损。在过去,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有不少。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这次改革绝对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切实做到放、管结合,坚持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防止出现“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问题。
“具体来说,首先要在搞活微观经济的基础上搞好宏观管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同时也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扭曲现象。”丁元竹教授告诉记者,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不是很规范,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绝、侵犯知识产权现象时有发生,在食品安全领域,地沟油、毒奶粉、掺假羊肉等事件接连发生,老百姓意见很大,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切实把市场管好。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亦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题中应有之义。张立群研究员说,转变职能后,政府可腾出更多精力管宏观,管好那些最该管的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只有把那些该放的放了,才能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
在经济领域简政放权的同时,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责也必须加强。“当前,特别是要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增加投入、提高水平。”张立群说,政府应当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真正把社会公平正义的底“托住”。
【维度·除法】
去除陈旧理念
切实转变作风
北漂青年小周回老家河北衡水办理护照,跑了六趟才办成;郑州一孕妇4个月跑了20趟仍未办成准生证;江苏创业青年小狄跑了11次才办成营业执照和法人执照……近期,由媒体曝光的一些基层群众“办证难”事件,引发各界关注。
谈及此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认为,政府职能转变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作风也得转变。“很多地方存在着上面抓一抓,作风好一阵,稍一放松,就老毛病重犯,由制度规定的流程滑回潜规则。群众称为政府的‘冷热病’。作风好的时候,窗口内洋溢着笑脸,作风差的时候,‘脸难看’依旧,制度规定的‘微笑服务’变成心态复杂的‘皮笑肉不笑’。”
中央简政放权政策已定,关键在逐级落实。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执行力不够强的情况,10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扭转政令不畅的“堰塞湖”现象,克服拖延应付和打折扣、搞变通的行为,研究推进改革的具体措施,让市场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让政府管理更加到位,努力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丁元竹教授认为,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和人员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也要相应改变,通俗地说就是要“换脑子”。就拿政府职能由重审批向重监管转变来说,审批是一次性的源头管理,而监管则是长期性的过程管理;审批,是由当事人向管理者报送材料,管理者审核材料、作出决定;而监管,需要管理者对相关活动进行持续监测,甚至需要亲临市场、社区等相关场所。
政府职能转变落到实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人员扎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真正视方便群众为“头等大事”,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督促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