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成都市把实施“六五”普法作为提升全民法律素质、建设法治成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坚持深化普法依法治理与创新社会管理相结合,坚持弘扬法治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市相结合,连续两次荣获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单位称号,有8个区(市)县获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3个区县连续获两次),获奖集体数量列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之首
10月31日,国家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副司长李志路带领全国普法办“六五”普法中期工作督导组先后前往郫县三道堰镇、锦江区东升街道等地,对成都市“六五”普法中期相关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对成都市在“六五”普法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绩,督导组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四个到位
强化“六五”普法工作保障
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评价:“成都的‘六五’普法规划定位准、起点高、立意新,方法实,望各地参考。”
2011年,成都市委1号文件印发了《成都市法制宣传教育 第 六 个 五 年 规 划(2011-2015年)》,将“六五”普法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对推进落实“六五”普法给予了有力支撑和充分保障。成都市法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六五”普法取得实效,该市在“组织领导、目标规划、经费保障、监督考核”四个方面给予了保障。
为确保组织领导到位,成都市完善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六五”普法领导体制,实行法制宣传教育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通过优化工作机制,完善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听取汇报、开展督查、考核通报等制度,各级各部门均明确了办事机构和专职人员,形成了条块结合、层层推进、逐项落实的工作格局。
为确保目标规划到位,结合成都发展定位和工作实际,成都市将“六五”普法规划“三个显著提升、创建全国首批法治城市”的总体目标细化分解为预期目标、约束目标和评价目标,明确了“六五”普法的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方法步骤。
为确保经费保障到位,成都市专门下发了《关于“六五”普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法制宣传教育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明确了经费保障标准,全市“六五”普法工作经费由“五五”普法的每年人均0.55元翻番为1.1元。此外,全市财政还保障了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法治大讲堂专项工作经费,有力地推动了工作开展。
为确保监督考核到位,成都市坚持把普法工作由“软”变“硬”,将送法惠民、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将法治大讲堂作为“一把手”工程,将“六五”普法、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列为全市经济工作任务,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绩效管理,通过年初定指标、定责任,年终抓检查、抓考核,促进了工作落实到位。
三大体系筑牢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基础
民调显示,95%的群众在遇到矛盾纠纷时首选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对党委政府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满意度均超过90%。
成都市从解决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长远性、基础性、机制性问题着手,逐步构建起法治大讲堂工作体系、城乡一体法律服务体系、法治城市创建考评体系三大支撑,推进从单向的法律灌输到互动的学法用法、从突击式的法制宣传活动到常态化的普法依法治理、从治标的专项治理到治本的法治文化培育的转变。
构建法治大讲堂工作体系,促进全社会学法用法的常态化。2012年以来,成都市部署了以“人人讲法·共建和谐”为主题的法治大讲堂工作,广泛发动群众讲述法治故事、表演法治节目、调解矛盾纠纷。目前,成都市已组建了1760多人的普法讲师团、1500名驻村(社区)律师队伍、7700多名法制宣传志愿者和492支群众性法治文艺小分队,已开展各类法治宣讲活动1.3万余场次,已初步形成以金沙讲坛(法治专场)、少城讲堂为标杆,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法治讲堂为主体,党校和中小学为补充,各类媒体和法治文化阵地为触角的法治大讲堂工作体系,全民参与、人人讲法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构建城乡一体法律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法律服务的全域化。依托群团组织和乡镇司法所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414个、完善了12348法律服务热线、首创“法律服务一点通”手机应用软件、在2902个村(社区)和7个保障性住房安置小区建立法律服务工作室……目前,一个“以市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区(市)县法律服务大厅为主体,司法所和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为触角,法律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纽带”的城乡一体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已初步建成。
构建法治城市创建考评体系,促进法治成都建设的长效化。依托全市316个基层司法所,成都市发动全市人民参与制定法治城市创建考评体系,归纳提炼出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平正义、社会安全秩序、经济法治建设、法律服务质量、法制宣传教育、基层民主法治、法治监督效能等9类268项指标,将公权运转、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等都纳入法治化轨道,形成了《成都市法治城市创建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受到司法部的充分肯定和推广。
四大重点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效
2012年,成都市启动了北部城区老旧城市形态和生产力布局改造工程(简称“北改”)。“北改”过程中的拆迁又涉及群众复杂利益诉求,为此,成都市组织起草了《成都市北城改造工作指导规范》,率先运用行政指导方式对“北改”工程进行指导管理,受到国务院法制办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成都市从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瞄准“重大事项、重点对象、重点领域和重要载体”,在落实“六五”普法规划过程中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具备操作性,有力地提升了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整体水平。民调显示,群众对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满意度达94.5%。
主动服务中心工作,抓好重大事项法制宣传,成都市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促发展保稳定的重要手段,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增强社会各界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支持和配合。在天府新区、“北改”工程过程中,围绕群众关心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问题开展法律咨询、法制宣传600多场3万余人次;组织37支普法小分队深入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楼庭(院落),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法制宣传月”活动,提升了市民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4.20”芦山地震和“7.10”都江堰特大山体滑坡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法制宣传应急服务队赶赴灾区,在受灾群众安置点设立法制宣传流动咨询站、在镇村组三级均设立了法制宣传联络员,引导灾区群众通过法律渠道妥善解决灾后的涉法问题。
针对普法对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抓好重点对象法制教育,确保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覆盖率达100%。为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2011年以来,在党校开设“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等法治专题理论研讨班31期,2013年开办“法治大讲堂·公务员学法专场”,对全市4.7万余名公务员进行法治轮训;为提高青少年自觉守法能力,在全市1094所中小学全面推行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和法制副校长“五落实”;开展了“送法进园区”和“千名律师联千企”活动,对企事业管理层进行学法守法用法教育,并于2012年评选出全市“诚信守法企业”;通过法治龙门阵、法治坝坝会等形式,增强城乡居民的守法用法能力。
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心问题,坚持普治并举,抓好重点领域法治建设,让群众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受惠得益。提高政府立法工作公众参与度,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建议,推动全国、全省政务公开试点,全面落实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荣获第二届“中国法治政府奖”;在“四公开平台”的基础上,增设12368公开电话,加强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和警务公开,打造公平正义司法环境;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控、保障性住房后期的法治化管理、医疗服务等卫生领域的依法管理,深入推进民生领域依法治理,在全国率先建立“三进”保障房小区的服务管理模式,获得李克强总理的肯定性批示;全面落实“一村一律师”和法律顾问进社区制度,实现了基层民主的规范化、法制化,全市共评选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38个。
把共建共享作为法治城市的精神内核,通过重要载体的传播引导,积极营造社会法治氛围,把法制宣传教育打造成群众看得到、听得懂、感受得到的民生工程。在全市大中型集居区、休闲娱乐场所、各中小学、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等打造法治文化基础设施达4173处;每年在全市例行开展“我最喜爱普法员”、“文明守法好市民”评选、法治书画大赛、“法治文化聚民心”文艺汇演等群众性活动;利用现代传播途径,通过开通政务微博,与媒体联合开办品牌栏目、节目,举办法治微电影大赛等方式,有力地扩大了法制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四川“六五”普法工作获司法部肯定
·司法部六五普法督导组在安县检查法治建设
·四川省“六五”普法工作获肯定
·周萌:推动江西“六五”普法再上新台阶
·广东打造六五普法“岭南模式”
·北京“六五”普法多特点形成普法“北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