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北京市大规模推广城市道路预养护技术

2013-11-04 13:39:3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首都政法综治网 

    二环路、平安大街、莲花池东路、西外大街等15条道路预防性养护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共计完成125万平米。这是北京城市道路首次大面积推广预养护技术,节省资金、治污减排、清洁降尘,助力北京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同时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的行车条件。

    多次试验效果良好,北京市大规模推广

    我市第一次在城市道路上实验性实施预防性养护工程是去年5月,在学院路文慧桥采用了超薄磨耗层技术。实验效果非常明显,道路抗滑、抗磨耗性能提高,施工工期短、开放交通早,路面平整度提高,降低了路面行驶噪音,在施工中不影响正常交通。

    经过多次实验和考察,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根据不同道路的使用年限和损坏程度,选取了薄浆封层、微表处、薄层罩面三种目前较成熟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在全市市管道路上推广应用。

    2013年,在二环路(景泰桥——朝阳门)、平安大街(赵登禹路——地安门)、莲花池东路(白云桥——会城门桥)、西外大街主路及万泉河主路等共15条路上实施预防性养护工程,养护总面积达到125万平方米。其中,丰北路、西直门外大街(白石桥至紫竹桥段)等采用薄浆封层技术;杏石口路、永丰路、周口店路和红坊路等采用微表处技术;二环路、平安大街、京开辅路和莲花池东路等道路采用的是薄层罩面技术。截至目前,15条道路的预养护工程已经全部完工。

    节约成本清洁空气,预防性养护工程好处多

    与传统养护相比,预养护不仅能节约资金,还能节能减排,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以二环路为例,现况二环路使用年限已达8年,整体路况基理病害较多,虽已使用过小修、中修等被动的矫正性养护措施,但都未能达到效果。如果实施传统的大修工程,使用寿命8年,预计铺装面积约170万平米,估算投资约3.74亿元。如今采用薄层罩面预养护技术处理,使用寿命约4年,投资约1.36亿元,可节约资金27%左右。

    在预防性养护中,采用了新型环保材料。例如,薄层罩面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使混合料能在较低的温度进行拌合、摊铺与压实,而且性能不低于传统热拌沥青混合料。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可降低30℃,从而节省燃油成本30%。相比热拌,温拌沥青混合料拌和时,一氧化碳排放减少约2/3;二氧化硫减少40%;氮氧化物减少近60%。

    在预防性养护中,还采用了新的施工工艺。在薄层罩面施工过程中,采用一体式摊铺机,摊铺沥青混合料的同时喷洒粘层油,增强薄层罩面与旧路面的粘结作用,能有效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另据了解,预养护工程不需铣刨原路面,只需局部处置部分病害点,相比大中修工程降低了材料的使用量,有效减少沥青废料对空气及环境的污染,减少废气排放,可更早的开放交通,提高了城区内夜间养护作业的效率。

    通过预防性养护施工,有效阻止水份下渗,防止路面的老化、松散及裂缝等病害的产生,相当于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给予积极的介入治疗,从而有效的延长道路使用寿命,节约道路养护成本。

    安静、美观、平稳,给市民创造舒适的行车体验

    降噪明显——根据相关测试,预养护后的行车噪声在三种时速(30km/h、50km/h、80km/h)下均有所减小。实施前在二环路开车时,因行驶过程中道路噪音较大,车内连自己说话的声音都很难听到,容易影响开车人的判断,实施预养护工程后,路面行驶时噪音显著降低,行驶过程更加平稳恬静。

    黑白分明——实施预养工程后的道路,从外观上看没有色差,就像盖上了一层黑色的薄被子,整体性较好。黑色路面和白色标线对比鲜明,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告别颠簸——预养工程能消除路面的轻微车辙和裂缝,破损的检查井也得到修复并合理升降,与路面持平,道路的平整度大大提高,消除了行车颠簸。

    每年投入7000万,提高全市路网完好水平

    据统计,目前市管城市道路391条,机动车面积3221万平米。目前,3-8年的道路共计590公里,机动车面积1600万平米,占全路网面积的49.7%。

    今后几年,继续每年列支6000--7000万的专项资金,实施约100万平米的预防性养护工程,逐步实现对全路网完好水平的改善,延长道路使用年限。到2028年之前,全路网的一半都将完成预养护。

    背景资料:

    道路预养护,是指针对路面因交通负载大,造成过早出现的各种基理病害、减少道路原有使用寿命等现象,所采用的一种预防性养护手段。

    据道路养护人员介绍,道路投入使用3年左右,由于磨耗层的损坏,路面会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坑槽、裂缝等病害。传统的道路养护主要包括坑槽类的零星修补、小修、中修、专项治理等,但这些维修方式都属于被动的矫正性养护措施。如果在道路投入运行后的3-8年间选择合适的养护时机,采取适宜的预养护措施,就能以较低的养护成本投入,降低病害出现机率,达到延长道路使用寿命的效果。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