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创新机制夯实基础 创建平安幸福汕头

2013-11-01 15:19:0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汕头日报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要处着力 创新机制夯实基础 创建平安幸福汕头

巡逻防控保平安

社区警务战略推动警力下沉到基层

平安汕头公益宣传平台延伸至医院、学校、车站等公共单位

老年人自发组织开展小区治安巡逻

城市道路智能监控系统

广东省汕头市严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创建平安广东的总体部署,按照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有关要求,全面落实维稳第一责任,注重制度设计创新,致力细胞工程创建,紧抓防范化解重点,确保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据统计,今年1至9月,全市接报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2.1%,其中“两抢一盗”警情同比下降14.6%,刑事立案数下降5.8%。与此同时,立体防控设施逐步完善,目前全市共建有治安视频监控头20.5万个,至明年底还将增设5.4万个,努力实现全市治安视频监控无盲区覆盖。截止今年10月中旬,全市今年没有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破案率、审结率、执结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全市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平台共排查矛盾纠纷3269宗,成功调处3093宗,调处率为94.62%。

大处着眼,创新机制,整体推进。在创建平安汕头中,我市从组织领导、责任分工、宣传发动和考核评价等制度设计方面下功夫,做好统一规划布局,确保整体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把平安创建列入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的任期目标,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量化创建任务,细化职责分工,把平安建设责任落实到具体领导、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形成层级清晰、规范严密的责任体系。我市还创新动员机制,构筑“全民创安”工作格局。建立了平安宣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新闻报道联络员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和宣传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全面加强平安宣传和平安文化引领。创新考核机制,建立平安创建、综治、维稳“三考合一” 评价体系,制定了系列考核考评标准及办法22个,并将其列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评考核,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干部政绩、晋职晋级和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

小处着手,孕育细胞,夯实基础。我市从实际出发,选取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从开展“平安细胞”创建工作做起,广泛发动和凝聚全社会力量,积条条块块的“小平安”为全市“大平安”。在每类细胞中选出有代表性的点,实实在在抓出一些经验样板,以点带面,在全市全面推进。同时,实行动态管理,对已授牌的“平安细胞工程”单位,若发生重大案件(事故)随时给予摘牌;在平时检查中发现问题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彻底的一律列入下一批创建单位。

要处着力,多措并举,确保平安。抓住重点,紧盯影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重点问题,下大力气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分类整治和不稳定问题专项整治,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狠抓重点突出地区整治,积极探索“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社会管理薄弱地区”、“社会矛盾突出地区”三类重点地区分类挂牌整治的新路径,与此同时,我市还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维护和保障异地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在共同参与平安创建活动中,共享平安创建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亮点成效

创建“平安细胞”工程

在长平路龙湖辖区内的商铺,如果发生或发现警情,只需轻轻按一下电话机上的“9”和“#”键就能自动向周边10家铺户报发出警报,周边铺户立即支援互助,形成铺户联动效应。这一报警系统是龙湖公安分局针对商业密集地区治安实际,与中国电信汕头分公司研究开发,并免费为长平路铺户开通的“电信平安联防”报警功能。

这是我市创建“平安细胞”的一个缩影。在创建平安汕头工作中,我市顺应群众期待,制订了《汕头市“平安细胞工程”(第一批)创建实施方案》,规划创建项目涵盖基层各线条各地区共11类656个平安细胞,明确了每个项目、每个“细胞”工程的牵头指导考核单位、参与单位、创建单位的职责、目标和完成时限。针对医院、学校、企业、街路、市场、村居等项目的不同情况,制订出11类创建标准,又要求联系每个项目中不同点的实际条件,拿出适合各自特点的创建实施办法,不搞统一模式,力求每个细胞都创出特色,而集中起来又能折射出整个平安汕头创建的基本缩影。第一批创建的范围涵盖了7个平安区(县)、10个平安景区(点)、11个平安镇(街)、20家平安医院、25条平安路段、30个平安市场、50所平安校园、50个平安金融网、100家平安企业、100个平安小区、200个平安村(居)共11个方面的项目,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牵头指导考核单位和组织实施单位密切协调,共同推进。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近年来,我市政法公安部门不断创新方式,加大投入,全力打造一张覆盖全市范围的社会治安防控网。

如今,市民在环中心城区和市际出入口都可以经常看到警方设卡执勤。这是我市警方布建社会防控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市在环中心城区和市际出入口布设14个警务执勤点,采取“三班四运转”的方式开展警务执勤工作,“三班”即是将执勤点民警平分为三个班次轮值,每班执勤人员设卡不少于2小时,站哨不少于6小时,巡查不少于4小时,“四运转”即是每一班围绕四大任务(即设卡、巡逻、站哨、值班备勤)进行,每天组织刑事、治安、交通警察联合执勤,实行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上路设卡、站哨、巡逻,全天候把“关”守“口”。澄海盐鸿公路警务执勤点还制定了一套实用性强、操作简便的《盐鸿公路警务执勤点工作手册》,因地制宜制定了设卡人员任务图、阵法图、拦截预案图,使每名民警、特保队员都对之了如指掌,熟悉掌握值班、设卡、站哨、巡逻、查缉犯罪等工作程序。

为加强一线警力,去年以来,市公安局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将490名机关警力下沉到基层,使基层派出所警力占总警力的比例由原来的48%增加到60%。各级公安机关全力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布建社区警务室672个,配备专职社区民警677名,有效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全市还建成治安视频监控点20.5万个,设置治安视频监控警示牌10万块;在全市889家旅业式出租屋安装信息采集终端;派出所每天开展电瓶巡逻车、警用摩托车、自行车巡逻,巡逻交警实行配枪上路执勤,有效加强社会面防控。

网格化防控联勤机制

今年初,澄海公安分局开始对辖区案件高发区域进行全面梳理,在40个多发案路段设立临时执勤点,强力推行网格化防控联勤机制。

据介绍,在网格化防控联勤机制下,一旦当天接报“两抢”警情2宗时,分局指挥中心立即短信通知各责任单位。接到指令后,40个临时执勤点的责任民警和特保队员统一着制服、开警用摩托车、亮警灯并带齐武器装备,在10分钟内迅速上岗布控,形成网格化防控圈,营造强大声势震慑犯罪。为确保民警和特保队员准时上岗在位,由分局指挥中心和监督室同步通过视频督察,全方位监督民警和特保队员的执勤行为。在启动网格化防控联勤机制期间,基本上没有发生路面“两抢一盗”违法犯罪案件,起到了打现行、压发案的目的。

针对“两抢一盗”的作案特点,澄海公安分局着力构建一点响应、以快制快的动态巡逻机制。一旦接报“两抢”警情时,指挥中心第一时间通报辖区派出所和特保大队。接到指令后,特保大队立即派出5辆摩托车和10名队员赶赴发案地周边,会同辖区派出所民警和联防队员开展巡逻伏哨工作,力争抓现行、破现案。今年以来,澄海分局通过巡逻伏哨抓获“两抢一盗”犯罪嫌疑人118名,占抓获此类犯罪嫌疑人总数的48.2%。为确保动态巡逻机制的落实,澄海分局在市局和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于今年初在全区重新招录了400名联防队员和60名特保队员。同时多方筹集资金购买了47辆警用汽车和91辆警用摩托车配置到一线部门,提高巡逻防控的机动能力。

专家视点

市委党校法政学科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刘正祥:

营造共创平安氛围

如今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不断扩大,各种电话、信息、网络等诈骗行为防不胜防。市民应提高治安防范意识,公安部门应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高压打击态势。可通过设立举报热线,并设立反馈机制,媒体单位可以联合相关部门宣传相关知识,提醒市民遇到问题该如何处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警民共同维护治安秩序、共创平安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尽管不断涌现出一些好人好事,但群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仍旧存在。应当加大对见义勇为的倡导力度,可通过媒体向社会宣传正能量,同时,完善、放宽见义勇为基金的准入门槛,形成外力支持,让更多好人好事得到弘扬和赞颂。见义勇为者所在单位或者所在辖区应进行表彰,例如公职人员可以与年终考核等制度挂钩,使好人好事不仅得到政府的表彰,也获得社会、身边人的认可肯定。

治安管理技术硬件不可少,要想营造良好稳定的社会治安,加强技术防范尤为重要。应当加大治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治安监控的投入比例,如同汽车违章电子监控一样,形成一种威慑力,既能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又能提高社会的安全系数。

政策解读

强化维稳第一责任

今年以来,我市治安形势呈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实施创建平安汕头工作以来,没有发生大的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有了明显增强。

市综治办副主任杨克明介绍说,尽管目前汕头的治安管理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还有一定差距。随着汕头迎来新一轮发展的热潮,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加速推进,征地拆迁、施工建设等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相应增多,加之年终岁末将到,治安压力会愈加突出,管理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对此,必须转变滞后的管理手段和陈旧的思维观念,通过逐步改善信息化装备,顺应社会发展特别是治安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广大政法队伍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前社会管理和形势任务的变化。

杨克明认为,当前围绕全市开展的创建平安汕头工作,各级各部门应按照创建“平安汕头十大工程”分工要求,认真履行好创建职能,密切协同、主动配合,为创建平安汕头贡献力量;广大市民也要响应“平安创建人人参与”的倡导,积极加入到创建平安汕头的具体活动之中,像“平安村居”、“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小区”等系列创建活动等,从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等身边小事做起,做好力所能及之事,强化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同时,要努力改善各类治安基础设施,整体提高安全防范水平,居民之间也要主动搞好邻里关系。

市委政法委维稳科科长孙宏德告诉记者,我市根据社会综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针对矛盾突出地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社会管理薄弱地区实施了“三类重点地区”集中整治。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形成了正面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全市治安整治、社会管理和矛盾化解的效果。 孙宏德认为,建立并完善长期创稳机制和解决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才是解决、预防深层次矛盾的关键。各级应从源头上建立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并将其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防止问题重复发生。一方面要把维稳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应通过强化第一责任和制定考核办法来推进,促进各级正视问题、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妥善处理。另一方面,要注重在源头上抓早抓小,主动采取预防措施,自觉维护好群众的正当合法权益,坚决依法行政、依规办事,这是维稳工作的关键。只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化解出现的新矛盾,防止各类问题的发生。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