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许正敏,笔名许敏,1969年12月出生,安徽肥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公安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文学院第三届签约作家。作品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年度诗歌》《文学精品》《星星50年诗选》《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60年诗歌精选》等多种选本。获第二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九月诗歌奖等奖项。参加诗刊社第23届青春诗会。
——【代表作】——
《风吹浮世》《纸上的村庄》(组诗)《稗草的脸》《月光下的东帝汶》《亲亲祖国》
——【心语】——
我不是人群里那不可替代的,我只是偶尔被你打量的——一个短暂来到时光里的未名诗人。本报记者 武 忞
与整个公安工作的大发展相比,公安文学目前仍缺少厚重作品
记者:在研修班的开学典礼上,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对此次研修班做了批示,提出了要求和期待。您对近年公安文学创作的总体情况有什么评价?
许敏:郭部长的批示高屋建瓴,站在公安文学大发展的背景下对我们鲁院培训班的学员们提出了殷切希望,让我感受到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全国200多万公安民警,在平日工作中承担着急难险重的任务,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英模人物,感人至深的英雄事件,然而与整个公安工作的大发展相比,公安文学的发展还是有差距的,没有把公安民警这种在新时期舍生忘死,勇于担当的精神全面展现出来,没有厚重的公安文学作品出现。郭部长的讲话让我们感到重任在肩,也倍感压力,但是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在研修班中认真地学习,认真地听课,与老师及学员们深入交流,多学一些写作方面的技艺,在今后的创作中展现出来。在我的从警经历中,从事过很多警种,这些经历、这些体验都为我下一步创作公安文学作品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这次研修班结业后争取创作出高质量的反映我们新时期公安民警精神的作品。
读不懂诗,是因为诗歌在发展,而读诗人的欣赏方式没有发展
记者:作为一名警营诗人,这么多年从事诗歌创作,您认为近年来诗歌创作发展情况如何?不足的地方又在哪里?
许敏:作为全国公安文联论坛诗歌版块的版主,我一直关注着我们公安民警的诗歌创作,我们的公安诗歌创作曾经涌现出像艾明波、杨锦这样一批优秀的诗人,但是公安诗歌从题材的拓展、思想触觉的延伸、语言的深刻变化都是近十几年来发生的事,现在的诗歌越来越走入内心,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表达,空泛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再是以前那种纯抒情、直线性的表达,更加的自信、真实。不足的地方可能在于,过去我们的创作经常是为这个时代而感动,把诗歌放在很宏大的背景下去写,而现在的创作更多的是走进个体,关照自身,走进私密空间,与整个社会的时代背景联系没有那么紧密,作品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厚重,缺少一种时代的感召力。
记者:现在的诗歌似乎跟以前我们熟悉的诗歌有了很大的不同,甚至有时会有一种读不懂的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许敏:有人说读不懂现在的诗歌,我认为一方面是诗歌在发展,而读诗人的欣赏方式依旧,还在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诗歌,因此在作品与读者之间难免会产生一种“隔”,其实诗歌发展到现在,审美、语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读者还沉浸在自己的审美旧习里。另一方面是诗歌本身的问题,现在的诗歌更多地表达个性化的东西,有的甚至还经营一些深度意象,一些不易于交流的东西也掺杂进诗歌,使诗歌不那么通俗易懂,使得读者出现看不懂的现象。还有可能就是读诗人的心境发生变化,身处浮躁的社会,内心的平静安定不再是件容易的事,也就缺少那种安静读诗的心态。
公安作家拥有丰富的创作资源和独特的创作视角,但需要研究写作手法
记者:与其他社会领域的作家相比,公安作家在创作上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
许敏:作为一名公安民警,从警的经历对于创作来说就是一座富矿,这样的职业给我们创造了很多常人难以体会的内心感受。
当年下乡办案,办案完毕回来的时候经常看到一轮月亮已经升上天空,仿佛伸手就可以触摸到,河水在旁边哗哗地流着,伴随着时有时无的蝉鸣,远处乡村人家的灯光已经亮起……你会感受到一种人间安静祥和的美感,油然而生的是一种自豪感,因为你清楚地感受到老百姓的安定生活来源于自己的付出,这种满足感与幸福感是常人难以体会到的。因此,同样是写清风明月,其他作家可能就是单纯的情景描写,而对于公安作家而言,有了与众不同的从警经历,再来审视同样场景的时候,对于外界的感觉更加敏锐,感受的东西更深,其情感的厚度要远远大于单纯的描写,自然也会更加触动内心。劣势可能在于与专业作家相比,公安作家在写作基础上,在语言、逻辑、思维、对时代的把握上都有很大差距。有时候满足于把自己知道的故事传播给大家,而忽略了对写作手法的研究,使得创作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自如的语言转换。
公安作家必须融入公安工作,收获真正的体验和感悟
记者:作为一名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的公安作家,您期待自己能够有什么样的创作环境?
许敏:我觉得身为公安作家,创作个体必须融入公安工作,首先要有具体的岗位,能够对警察职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没有真正的体验,创作就是空中楼阁。同时能够尽可能地多走几个岗位,创造产生更多经历的机会,丰富自己的体验,增强对公安工作的感悟。其次要给作家创作时间,能够在警务工作之外有时间去采访,去静心创作。
记者:对于这次培训您有什么样的个人期待?
许敏:这次培训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时间和交流机会,通过这段时间尽可能多读一些东西,把平时无暇顾及的东西重新整理,认真听取专家的讲座,经过名师点拨,消除自己在认识上的盲区、误区,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今后创作的努力方向。
————【采访手记】————
文字是他生命的另一种呼吸
初见许敏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身着警察制服的许敏与想象中的诗人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他阳光,善于与人沟通,言语平和却充满睿智。他会仔细询问这样的词是否合适这样的问题,我想这是诗歌带给他的一种特性。说到自己正在读的波兰诗人辛波丝卡的诗时,他眼睛里兴奋地闪光,你能感觉到他急于与人分享的迫不及待。
许敏从事诗歌创作已有20个年头,这也是他当警察的20年。他说这些年,公安工作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工作的繁重和紧急,让他倍加珍惜难得的寂静。偶有闲暇,他喜欢一个人发呆,让自己远离喧嚣一会儿,让忙碌的心灵得到短暂的舒缓,而诗歌,就成为他的钟爱。
他清楚地记得自己与诗歌结缘的那些日子,“我那时痴情于诗,不能自拔,且有单相思的味道——只知耕耘,不问收获。不管工作多累多苦,只要一回到自己的小巢,就忍不住摊开洁白的稿纸,用诗去思考、去倾诉。白天一有空闲,便骑辆破自行车到镇南面的邮电所,将晨曦中誊写的诗稿投进绿色的邮箱。”
他说,文字是他生命的另一种呼吸,“面对一张洁净的白纸,内心就有一种从容、清醒和感动,这么多年,诗歌给了我一颗向上、向善和向美的心灵。新诗的创作虽不像旧体诗那样有铁的定律,但它有审美尺度,这肯定不同于加工一件工业产品,而更像你在春天播下的一粒种子,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你的下一首诗是什么样子,这也是诗的最大魅力所在。”他这样回答诗歌对自己的影响。
朦胧诗代表诗人梁小斌曾这样评价:“我读他的诗,绝不轻易放过他的诗歌字里行间的任何闪光,因为他的语言在各处闪光,如同蟋蟀在各处蹦跳,即使有时语言的闪光蒙上了口语的懈怠,但我仍然不把它放过。”“在文学日渐式微的今天。我一直想保持最初启程时的那种写作状态,做一个精神向上、目光向下的写作者,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让自己的脚步更坚实,让诗歌回到自己的内心,安宁、温暖、祥和,通过写作,建立一个包容的无限广阔的世界,并从这个世界出发,建立适合自己个性的属于我的独特的思考空间,达到自己写作所需要的简洁、缜密、智慧的境界。”
铺开一张白纸,重拾内心的宁静,将一根食指竖起放在唇边,“嘘——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