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他把群众放在心上 群众把他记在心里

2013-10-29 15:18:1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河南法制报 

    陈晓磐为留守儿童过生日

    有陈晓磐电话的警民“连心结”已走入千家万户

    陈晓磐和他的N本走访笔记

    陈晓磐在辖区了解社情民意

    10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天气越来越冷了。

    采访车出临颍县城,沿107国道一直往南,大约3公里后,透过薄薄的雾霭,可以看到县城东南方几处若隐若现的村庄。

    14个自然村沿马沟河珍珠般散落着,东西绵延六七公里,2613户9782人——这是皇帝庙乡大袁村警务室所管理的辖区。

    “9782人,还真不好管。”

    听到我自言自语,大袁村村支书王喜林接过话茬,“应该是9783人,还有‘陈晓磐’,可不能把他忘了”。

    身旁的人附和着,“对、对、对,晓磐也是俺村儿的人”。

    陈晓磐是谁?——漯河市临颍县公安局皇帝庙派出所指导员兼大袁村警务室驻村民警。

    2008年,陈晓磐正式入驻大袁村警务室。2013年,这个纠纷、案件、上访“三不断”的“脏乱村”已成远近闻名的“平安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邻里和睦,其乐融融。5年间,陈晓磐与大袁村凝成了一个血肉整体。

    在大袁村,大人小孩都知道“晓磐”,很多人都知道陈晓磐的手机号码。陈晓磐也能叫出所有村组干部的名字,跟大多数村民都熟识。

    没事儿的时候,陈晓磐喜欢去帮村民干点儿零活儿,边干活儿边跟大伙儿拉家常。到了饭点儿,他就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也不管是稀饭、馒头还是面条。他说,群众的饭菜香,跟群众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使不完的劲儿。

    时间长了,大袁村的群众得出了这样一个推论:陈晓磐好——陈晓磐是党员、是人民警察——于是,群众发自内心地说——还是党好、人民警察好。

    群众朴素的三段论“推理”,直接、简单,却振聋发聩,蕴涵哲理,发人深思。

    “没人管咋行?我就不信管不好这个村儿!”

    短短5年时间,一个村子由远近闻名的“乱”到家喻户晓的“安”,再到新农村建设中的“靓”,不是个容易事儿。

    陈晓磐来之前,村里好几任村干部都被群众“轰”下了台,村委会形同虚设。一个外人,咋就能治住这个村儿的“病”,成了外人眼中的一个谜。

    其实,他就是个直爽的山东汉子,坚毅的目光,看似孱弱的身板却挺立着坚强,消瘦的脸上始终充满着热情。一辆摩托车伴随他走过一个个春秋冬夏。他最喜欢的事儿就是跟群众聊天,他说:“贴近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如树断根。”

    一个人,14个自然村,2613户村民。这完全是他主动的选择。

    2000年,陈晓磐从部队转业,被分到漯河市民政局,可他一天班也没上,坚定地请求当一名人民警察。随后,他被分到临颍县公安看守所。后几经调动,他于2005年下到皇帝庙乡,沉到了最基层的吴集警务区。

    当时还没有“驻村警务室”,大袁村所属吴集警务区管辖范围。在比较富裕的吴集村办公,陈晓磐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偶尔的一次到大袁村走访,着实让陈晓磐大吃一惊!通往村里那条路上咋恁多坑?陈晓磐骑着摩托车好不容易到了村里,可一见到民警来,村民全散开了。陈晓磐挨户敲门,竟没一个应答。村里生产烟花爆竹的小作坊到处都是,在当地被称为“小火药筒”。陈晓磐还从村支书那里得知,村里群众被分成了“几派”,偷盗、吵架的事儿更是经常发生。

    去了第一次,陈晓磐一连好几个月都没再去过。太乱了,他实在不想去,可为了工作,他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但每次都是以最快的速度办完事赶紧离开,他一刻也不想在那里多待。

    或许是出于本身的职责,亦或是出于军人不服输的性格。时间长了,陈晓磐开始惦记起了这个村子:这样下去,村里的群众咋办啊?

    “没人管可不行,我就不信管不了这个村!”陈晓磐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他要把这个村子混乱的状况彻底扭转。

    要想管理这个村,就得先让群众知道管理的人是谁。陈晓磐找来一块木板,用毛笔写上“吴集警务区大袁村警务室”几个大字,把它挂在了村委会门口。说是村委会,其实也只是挂了个村委会的牌子,房子早就租给了养鸡的人,院子里杂草丛生。

    挂牌时,旁边来了一些“看热闹”的村民,陈晓磐把牌子和村委会的牌子挂在一起,也趁机把挂牌的目的向大家说了说。大家听完后,还是没有一个人说话,各自回家了。几天后,陈晓磐再次去大袁村,发现警务室的牌子不见了。后来,他在村委大院的杂草里找到了警务室的牌子。

    陈晓磐把牌子捡回来重新挂上,可等他再去时,牌子又不见了。陈晓磐自言自语地说:“这个村儿没救了。”嘴上虽这么说,倔强的他却没“认输”。

    2008年,公安部明确提出要建立“社区警务”。陈晓磐得知这一消息后想:既然建立社区警务,为什么不可以建立农村警务呢?把办公地点搬到大袁村,就不相信“管”不了他们。

    陈晓磐立即把想法向领导做了汇报。领导经过认真研究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见陈晓磐要搬走,吴集村村支书不乐意了,他让陈晓磐“净身出户”:“要去可以,办公家具一件都不能拿走,包括警务区门口挂的牌子”。

    办公家具可以不要,可牌子上没有警徽咋行啊?后来,大袁村新上任的村支书王喜林带人到吴集村把牌子“偷”了过来。

    牌子挂上后,陈晓磐也放了“狠”话:“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的,谁要是再把牌子给我扔了,就别怪我不讲情面了。”

    这话还真灵,从此牌子再也没丢过。

    “跟群众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一起干!”

    驻到村里后,如何取得群众信任,是陈晓磐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在部队时陈晓磐就知道,要想办好一件事儿,就得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他找到王喜林,要求开村里党员会议。

    党旗下宣誓、上党课,陈晓磐使出浑身解数提高村里党员干部素质。他让大家分析造成村里目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对策。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村里群众和干部抵触的最大原因就是前几任村委班子没有给群众办实事儿,跟大家有隔阂。

    “消除隔阂,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跟群众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一起干。”这一点陈晓磐非常清楚。可应该先做点儿啥呢?

    大袁村地势偏僻,交通不便,雨季时河渠泛滥,村民出行困难,几乎成为一座孤岛,“就从清理村后面的马沟河开始”。

    陈晓磐带领村里党员干部利用一周的时间,对近1公里的河渠淤积污泥进行了清理。

    之后,他又想起了第一次到村里来经过的那条从107国道到大袁村3.5公里长的路。而把这条“大坑路”修平整是大袁村每一位群众的“畅通梦”。

    陈晓磐和王喜林到处联系,最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修路的资金终于筹到了。

    修路的日子里,陈晓磐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三个多月后,一条宽5米的平展水泥路修到了群众家门口。大家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头,村里群众叹服:民警陈晓磐人实在,不是来走过场的。

    村民逐渐和他熟识起来,见到他,也会主动打个招呼:“晓磐,你来了。”

    有人提议,应该把这条路叫做“晓磐路”,竖个牌子在路边,陈晓磐听到这个想法后说:“我哪敢贪这个功?这路是大家一起修的,是咱的‘团结路’!”

    如今,路的北边,是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文化大院”、“妇女之家”、“人口学校”分布一侧。去年,紧挨村部又修建了一个漂亮的幼儿园。村民逢人便讲,俺大袁不再是“孤岛”,成花园了。

    路修好了,村里漂亮了,兼职村支部副书记的陈晓磐又考虑起了村里的实业问题。针对村里剩余劳动力多和出售农副产品难的现状,他又协调县农行,采取小额贷款和入股等方式筹集资金5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村办农贸购销公司,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方式运行,有效解决了村里的发展大计。

    大袁村近3000亩耕地少井缺电,陈晓磐来后,与这部门那部门一次次协调,终于获得了六眼免费机井和100万元埋电线建设的拨付款。

    ……

    站在“团结路”上,听着村民的讲述,放眼望去,天远地阔,这条路从村里出发,一直往外延伸着,好远、好远,伸进了每一位村民的心里。

    “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做父母的来找子女办事,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

    “团结路”的南边,是大袁村警务室新的办公地点,110多平方米的宽敞大房子,是王喜林免费让陈晓磐使用的。王喜林说:“要按市场价,这房子能卖20万,但让晓磐当警务室,我觉得值!”

    在警务室门口,一位老人拿着扫把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看到不远处的缝隙里夹着一个烟头,老人走过去,蹲下身子,用手把烟头抠了出来。

    老人叫袁殿卿,已经80岁了,他说是自愿来给陈晓磐打扫警务室的,已经4年了。

    记者问起老人为啥这么做,老人回答得很简单:“为啥?他帮了我,我就是感激他。”

    提起往事,袁殿卿思绪万千,就为了解决宅基地问题,他连续上访了12年。“我到过省里,还去过北京,举着状纸拦过领导的车。”说起自己上访的经历,袁殿卿毫不避讳,“为了告状,我啥法儿都使过,要是这个事儿不解决,我死都不能闭眼。”

    正当袁殿卿无望时,陈晓磐搬到了警务室。

    这一天,袁殿卿来到这里,一位正在警务室和陈晓磐聊天的村干部示意陈晓磐出去,因为他知道袁殿卿为啥事来,更知道他是个不好惹的人。

    陈晓磐笑笑,转身为袁殿卿倒了一杯水。那位村干部摇摇头出去了。

    果然如那位村干部所料,袁殿卿又一次提起了自己的案子。“我上访12年都没解决,其实我当时并不指望他能给我解决,我就是想诉诉苦。”袁殿卿说,“没想到他还真当成了个事儿。”

    针对袁殿卿的问题,陈晓磐运用自己归纳的“三问三访六到位”工作法,问上访人,问当事人,问旁观人;访目击或知情证人,访德高望重年长人,访负责的村干部;法律政策讲到位,思想工作情到位,矛盾交点找到位,对症开方药到位,困难出路帮到位,杜绝反复做到位。

    摸清原委找到症结后,在乡、村干部的配合下,经过多方协调,陈晓磐终于将袁殿卿的宅基地纠纷问题划分清楚,这桩困扰几级党委政府的上访积案得到圆满解决。

    之后,袁殿卿就成了警务室的“编外协警”。“俺这辈子虽然当不了警察,但能和‘晓磐’一起为村里多做点实事儿,那是俺的光荣。”

    后来,袁殿卿多次递交申请书,强烈要求加入党组织,理由很简单,就是要向党看齐,充分发挥“余热”,奉献社会。他还帮助陈晓磐化解村里的难案10多起,并加入了“学雷锋小组”,给“晓磐留守儿童温馨家园”捐了500元助学金,成了“学雷锋小组”的“老大”。

    有一次,那位曾示意让陈晓磐出去的村干部问他:“为啥群众找你时你总那么热心、有耐心?”

    陈晓磐笑着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做父母的来找子女办事,这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如果哪一天,大袁村的老百姓不来找我们了,那就真坏事儿了。” (下转04版)

    (上接03版)

    “对群众动真情,真操心、真办事,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

    大袁村的人都知道,只要陈晓磐在,警务室的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

    走进警务室大门,迎面就是村里小学教师袁自忠自拟自写的一副对联:小警务大作为情融万家平安,进村头出巷尾法润百姓促和谐。“辖区的大小事儿、百姓疾苦他都知道。”袁自忠说,“这是对晓磐工作的真实写照。”

    10月24日,是“霜降”的第二天,陈晓磐要到村里几个困难户家中问问过冬的衣物都准备齐了没?他要把最近网上出现的新的诈骗方式告诉辖区群众。刚走出警务室大门,陈晓磐又急忙转了回去,“‘霜降’了,穿俩秋裤还是冷,我得换条保暖裤”。

    由于常年骑摩托车走村入户,陈晓磐的腿患上了关节病,再加上2010年的一个雪夜,他骑摩托车急着往求助村民家赶时,重重地摔了一跤,伤了膝盖,关节病就更严重了,即便夏天,也得穿着棉秋裤。

    换上保暖裤,陈晓磐骑上了那辆跟了他8年的摩托车。他家住漯河市区,离警务室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这辆摩托车已成了他的“铁脚板”,每次来回,他都有意不走“正道”,骑摩托车绕到辖区,了解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截至目前,这辆摩托车已经跑了6.9万多公里,换了3个轮胎、5根链条,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多。

    这样形式的走访,陈晓磐觉得很值。他说:“对群众动真情,真操心、真办事,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

    2010年年初,临颍县公安局研发推广“平安家园”警务信息系统,为采集数据,陈晓磐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历经8个月,累计步行1000余公里,将全乡8948户11029处院落走访了一遍,采集了9万多条信息,3.6万余张照片。

    为了第一时间知道群众的困难,让群众方便找到他。陈晓磐在集市上买来小巧的“中国结”,把祈福牌上的字改成“警民一家亲”,背面印上自己的名字和手机号码,制成“连心结”送给村民。

    袁自成和陈晓磐的“缘分”,就是从这个“连心结”开始的。陈晓磐第一次走进袁自成的家,是在巡逻时看到了他挂在门上的“连心结”。职业的敏感使陈晓磐觉得这个家庭一定需要帮助。他敲敲门,开门的是个残疾人,头发蓬乱,胡子拉碴。他叫袁自成,妻子是精神病患者,儿子6岁,女儿4岁,由于缺乏入户需要的出生医学证明等手续,两个孩子一直没能上户口,无法办理医保,连入学都成了问题。

    袁自成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个穿着警服有着兄长般温厚和泥土般质朴的“大人物”一进门就会主动向他问好,还握了他的手,把他说的话都认真记在本子上。

    “晓磐没几天就把孩子的户口簿送到我家了。”袁自成强忍的泪水涌了出来,“晓磐就是我家的大恩人,在这之前,我是不相信村干部的。”

    袁自成说这话有他的理由,有一次,袁自成家孩子生病了,“我往村里跑了20天,村里只给了他50块钱,我在村里借了68家,一共借了32块钱”。在对上一届村委考核时,袁自成全部打了“×”。“自从晓磐来了,新一届村委对我帮助很大,大家也都很关心我们,要是我不在家,邻居还会让孩子去他们家吃饭,这都多亏了晓磐,还是警察好,共产党好!”说到这里,袁自成突然跪下乞求着,“求你了,你们一定得好好宣传宣传晓磐。”

    如今,“有困难,找晓磐”成了大袁村村民的口头禅。村民们也都把“连心结”当成护身符,争着讨要,有的挂在家里,有的挽在钥匙链上。现在,陈晓磐的“连心结”已经分三批共买了7000多个。7000多个“连心结”流进千家万户,陈晓磐的名字也深深地印在了群众心里。

    “看到本该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孩子,无人管教,安全难保,真感到痛心。”

    大袁村北有条马沟河,深处不过三尺三,这儿是留守孩子们摸鱼捕蝉的好去处,近年来却多次发生孩子滑进去或被淹着的事情。这天,路过马沟河的晓磐,望着焦急地吆喝孙子回家吃饭的邻村老伯,想了很多。

    也许缘于对儿子的亏欠,陈晓磐对留守儿童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家住漯河市区,离警务室40多公里,但他很少回家,自己的孩子也成了“留守儿童”。

    晓磐所管辖的14个自然村中共有留守儿童200多名,他说:“每当看到本该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孩子,因为缺少家庭管教而逃学玩耍,无人管教,安全难保,有的甚至犯罪时,真感到痛心。大袁村发展中最大的潜在忧患就是留守儿童。”

    2008年11月,晓磐联合他所管辖区的6个村委和5所学校,捐资成立了“陈晓磐留守儿童温馨家园”。200多名留守儿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

    为让这个“家”充满温情,晓磐在警务室里建立了亲情视频,开通了温馨留守家园QQ群和陈晓磐温馨家园微博,

    一方面让留守儿童在网上与父母见面聊天,另一方面接受网上举报和求助。

    今年10月23日,是大袁学校六年级学生王楠12岁的生日,陈晓磐买来蛋糕,利用下课时间给她过生日。

    在这里,全班同学一起为王楠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在视频里看到女儿过生日,王楠的母亲一次次忍不住落泪,“我跟王楠的爸爸都在山东打工,没想到晓磐会为孩子过生日,把孩子交给晓磐,我们放心”。

    在留守儿童家园,13岁的王小龙告诉记者:“陈爸常给我们讲故事、说道理、辅导功课,还组织有意思的活动,我喜欢温馨家园。”

    “小组长联络工作法”是晓磐的又一项“实用专利”,就是借小组长负责制和代理家长制进行日常管理,特别对暑期留守儿童辅导、进行网格化管理等,搭建起一个孩子、家长、监护人互动沟通的平台。

    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善后,陈晓磐就想到另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并以孩子带动家庭,在辖区形成团结友爱、奉献互助的良好风气。于是,他又成立了由留守儿童、村干部、教师和党员组成的“警务室学雷锋活动中心”。4年来,学雷锋的队伍不断壮大,由当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了目前的100多人。

    这一模式,引起了深圳卫视等媒体的高度关注,特派“奇迹之门”节目组到他的警务室实地采访和慰问,并邀请他和留守儿童代表一起做客深圳卫视上海拍摄基地。节目现场,主持人被感动得潸然泪下。去年12月28日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网民称为史上最感人的“奇迹之门”。

    “假如求救的是父母姐妹,你还会分小事大事、分内分外吗?”

    和陈晓磐走在村里,每个人都会主动跟他打招呼,都会说出同样的话:“晓磐,回来了,来家吃饭吧。”

    为何会受到群众如此礼遇?是因为陈晓磐把“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抢、有求必应”的承诺刻在了心里。

    调解邻里纠纷、换煤气、送病人……只要群众拨了110、拨通陈晓磐的电话,陈晓磐就会及时赶到,从不因事小而马虎、因困难而退却。

    2011年6月17日凌晨1点多,辖区78岁的王来真给陈晓磐打电话说,他的牛犊丢了,老人带着哭声央求他一定帮助找到这头牛。可问起牛的特征,老人只告诉陈晓磐:“200多斤,黄色,没有角。”

    这样的牛到哪里去找啊?陈晓磐犯了难。放下电话,陈晓磐立即登录“平安家园”系统,查明相关信息后,打电话向周边几个村的巡逻队了解情况。半个小时后,一村民打来电话说,他捡到了一头牛,就拴在家里。

    今年以来,陈晓磐还帮助开封的吴小惠和漯河的崔桂花等4位走失人员找到了家。像这样救助迷路人员的案例很多,离家远的有几百公里,近的也有40多公里。他的警务室几乎变成了一个救助站。

    平日里,看到谁有困难,陈晓磐都会主动过去帮忙,无论对方家里是贫还是富,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有时候即便自己帮不了,他也会过去问问,一起帮忙想想办法。辖区的每条路上,都留下了他匆匆的足迹,正如“2010感动漯河十大年度人物”评委会写给他的颁奖词那样:他走村串户的身影,是阡陌上最美的风景!

    采访中有人问:“你所做的事儿已大大‘超出’了驻村民警的职责范围,为什么要做那么多分外的事儿?”

    陈晓磐说:“假如求救的是父母姐妹,你还会分小事大事、分内分外吗?”

    “咱大袁村的群众真好!”

    记者多次提出要到陈晓磐家中采访,都被他拒绝了,“家里就不用去了吧?没啥好看的”。

    原来,如果不了解陈晓磐的人进入他家,会感到这个家可怜,而记者是经过仔细了解他之后走进这个家的,一种感动和崇敬依然涌上了心头,眼前的一切让记者顿时泪眼模糊。

    这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屋里零星摆放着几件不像样的家具,洗得发白的沙发布掩盖不了裸露在外的海绵;电视柜右下方的抽屉已经坏了;两个卧室里各有一个30多块钱买来的简易布衣柜。由于没有冰箱,陈晓磐的妻子冯爱月说,每到夏天,总是把容易坏的东西放在凉水里。

    在屋里找了好久,我终于找到了一件新物品——一个熏洗腿脚用的木桶。冯爱月说,这是前几天她花了“很多钱”买回来的,是让陈晓磐熏腿用的。

    “究竟花了多少钱?”

    “400元,我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冯爱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要不是他腿疼得厉害,我肯定不会买。”

    问起对丈夫的评价,冯爱月没有直接回答,她打开卧室地上放着的一个木箱,从里面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放着从公安部到省、市、县各级部门表彰陈晓磐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的奖章共11枚。随后,她又拿出43本荣誉证书,而在那个电视柜坏了的抽屉里,记者发现里面放着60多盒药。此时大家才知道,陈晓磐患有胃病,每个月都需要吃5盒药。

    当药和荣誉证书、奖章都放到桌子上时,在场的人禁不住默默落泪……

    临走时,记者问冯爱月,此时此刻最希望丈夫做的事儿是啥?最想对丈夫说的话是啥?

    冯爱月沉默了很久没说话,只是低头默默看着儿子的照片。从儿子生下来,陈晓磐就没管过,但儿子始终依恋他。儿子刚会认字时,想爸爸了就哭,嘴里喊着“28、28”,让妈妈抱着去阳台,一到阳台就不哭了。刚开始冯爱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时间长了她才明白过来,陈晓磐每次回来都是坐28路公交车。现在儿子已经9岁了,陈晓磐从来没带他出去玩过,也从来没跟妻子、儿子照过一张全家福。一次,陈晓磐走时,儿子非要跟着他去村里,陈晓磐说警务室没有饭吃,儿子说不吃饭没事,只要能跟爸爸在一起就行。听儿子说完,陈晓磐眼含热泪,一把把儿子搂在怀里。

    在记者的追问下,冯爱月小声地说:“如果可以,希望他今天别走了,等孩子放学陪陪孩子。还有,‘霜降’过了,天越来越冷,让他在外照顾好自己的腿,他有胃病,别忘了吃药,我和孩子一直等着他。”

    亏欠了妻子和儿子,陈晓磐的心全操在了群众身上,而群众也以各种方式回谢他:生病时,总有人自发地来守护探望,有80多岁的白发老人,也有十来岁的小孩;炎炎夏日,总有人偷偷把西瓜放到警务室;天冷了,孤儿袁昊省去早餐钱给他买来护膝……陈晓磐说:“咱大袁村的群众真好。”

    辖区群众为陈晓磐做的点点滴滴,他都记得很清楚,但在驻村的8年中,究竟帮了多少人,他却从未计算过。

    他经常掏空口袋帮助别人,而自己只吃泡面;他给村里留守儿童过生日,儿子却从没吃过他买的蛋糕;他在冬日里抱着水管帮留守妇女浇麦子,却没想起妻子娇弱的身体正挑起家里的重担……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