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晓磐联合他所管辖区的6个村委和5所学校,捐资成立了“陈晓磐留守儿童温馨家园”。200多名留守儿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
为让这个“家”充满温情,晓磐在警务室里建立了亲情视频,开通了温馨留守家园QQ群和陈晓磐温馨家园微博,
一方面让留守儿童在网上与父母见面聊天,另一方面接受网上举报和求助。
今年10月23日,是大袁学校六年级学生王楠12岁的生日,陈晓磐买来蛋糕,利用下课时间给她过生日。
在这里,全班同学一起为王楠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在视频里看到女儿过生日,王楠的母亲一次次忍不住落泪,“我跟王楠的爸爸都在山东打工,没想到晓磐会为孩子过生日,把孩子交给晓磐,我们放心”。
在留守儿童家园,13岁的王小龙告诉记者:“陈爸常给我们讲故事、说道理、辅导功课,还组织有意思的活动,我喜欢温馨家园。”
“小组长联络工作法”是晓磐的又一项“实用专利”,就是借小组长负责制和代理家长制进行日常管理,特别对暑期留守儿童辅导、进行网格化管理等,搭建起一个孩子、家长、监护人互动沟通的平台。
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善后,陈晓磐就想到另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并以孩子带动家庭,在辖区形成团结友爱、奉献互助的良好风气。于是,他又成立了由留守儿童、村干部、教师和党员组成的“警务室学雷锋活动中心”。4年来,学雷锋的队伍不断壮大,由当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了目前的100多人。
这一模式,引起了深圳卫视等媒体的高度关注,特派“奇迹之门”节目组到他的警务室实地采访和慰问,并邀请他和留守儿童代表一起做客深圳卫视上海拍摄基地。节目现场,主持人被感动得潸然泪下。去年12月28日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网民称为史上最感人的“奇迹之门”。
“假如求救的是父母姐妹,你还会分小事大事、分内分外吗?”
和陈晓磐走在村里,每个人都会主动跟他打招呼,都会说出同样的话:“晓磐,回来了,来家吃饭吧。”
为何会受到群众如此礼遇?是因为陈晓磐把“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抢、有求必应”的承诺刻在了心里。
调解邻里纠纷、换煤气、送病人……只要群众拨了110、拨通陈晓磐的电话,陈晓磐就会及时赶到,从不因事小而马虎、因困难而退却。
2011年6月17日凌晨1点多,辖区78岁的王来真给陈晓磐打电话说,他的牛犊丢了,老人带着哭声央求他一定帮助找到这头牛。可问起牛的特征,老人只告诉陈晓磐:“200多斤,黄色,没有角。”
这样的牛到哪里去找啊?陈晓磐犯了难。放下电话,陈晓磐立即登录“平安家园”系统,查明相关信息后,打电话向周边几个村的巡逻队了解情况。半个小时后,一村民打来电话说,他捡到了一头牛,就拴在家里。
今年以来,陈晓磐还帮助开封的吴小惠和漯河的崔桂花等4位走失人员找到了家。像这样救助迷路人员的案例很多,离家远的有几百公里,近的也有40多公里。他的警务室几乎变成了一个救助站。
平日里,看到谁有困难,陈晓磐都会主动过去帮忙,无论对方家里是贫还是富,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有时候即便自己帮不了,他也会过去问问,一起帮忙想想办法。辖区的每条路上,都留下了他匆匆的足迹,正如“2010感动漯河十大年度人物”评委会写给他的颁奖词那样:他走村串户的身影,是阡陌上最美的风景!
采访中有人问:“你所做的事儿已大大‘超出’了驻村民警的职责范围,为什么要做那么多分外的事儿?”
陈晓磐说:“假如求救的是父母姐妹,你还会分小事大事、分内分外吗?”
“咱大袁村的群众真好!”
记者多次提出要到陈晓磐家中采访,都被他拒绝了,“家里就不用去了吧?没啥好看的”。
原来,如果不了解陈晓磐的人进入他家,会感到这个家可怜,而记者是经过仔细了解他之后走进这个家的,一种感动和崇敬依然涌上了心头,眼前的一切让记者顿时泪眼模糊。
这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屋里零星摆放着几件不像样的家具,洗得发白的沙发布掩盖不了裸露在外的海绵;电视柜右下方的抽屉已经坏了;两个卧室里各有一个30多块钱买来的简易布衣柜。由于没有冰箱,陈晓磐的妻子冯爱月说,每到夏天,总是把容易坏的东西放在凉水里。
在屋里找了好久,我终于找到了一件新物品——一个熏洗腿脚用的木桶。冯爱月说,这是前几天她花了“很多钱”买回来的,是让陈晓磐熏腿用的。
“究竟花了多少钱?”
“400元,我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冯爱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要不是他腿疼得厉害,我肯定不会买。”
问起对丈夫的评价,冯爱月没有直接回答,她打开卧室地上放着的一个木箱,从里面拿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放着从公安部到省、市、县各级部门表彰陈晓磐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的奖章共11枚。随后,她又拿出43本荣誉证书,而在那个电视柜坏了的抽屉里,记者发现里面放着60多盒药。此时大家才知道,陈晓磐患有胃病,每个月都需要吃5盒药。
当药和荣誉证书、奖章都放到桌子上时,在场的人禁不住默默落泪……
临走时,记者问冯爱月,此时此刻最希望丈夫做的事儿是啥?最想对丈夫说的话是啥?
冯爱月沉默了很久没说话,只是低头默默看着儿子的照片。从儿子生下来,陈晓磐就没管过,但儿子始终依恋他。儿子刚会认字时,想爸爸了就哭,嘴里喊着“28、28”,让妈妈抱着去阳台,一到阳台就不哭了。刚开始冯爱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时间长了她才明白过来,陈晓磐每次回来都是坐28路公交车。现在儿子已经9岁了,陈晓磐从来没带他出去玩过,也从来没跟妻子、儿子照过一张全家福。一次,陈晓磐走时,儿子非要跟着他去村里,陈晓磐说警务室没有饭吃,儿子说不吃饭没事,只要能跟爸爸在一起就行。听儿子说完,陈晓磐眼含热泪,一把把儿子搂在怀里。
在记者的追问下,冯爱月小声地说:“如果可以,希望他今天别走了,等孩子放学陪陪孩子。还有,‘霜降’过了,天越来越冷,让他在外照顾好自己的腿,他有胃病,别忘了吃药,我和孩子一直等着他。”
亏欠了妻子和儿子,陈晓磐的心全操在了群众身上,而群众也以各种方式回谢他:生病时,总有人自发地来守护探望,有80多岁的白发老人,也有十来岁的小孩;炎炎夏日,总有人偷偷把西瓜放到警务室;天冷了,孤儿袁昊省去早餐钱给他买来护膝……陈晓磐说:“咱大袁村的群众真好。”
辖区群众为陈晓磐做的点点滴滴,他都记得很清楚,但在驻村的8年中,究竟帮了多少人,他却从未计算过。
他经常掏空口袋帮助别人,而自己只吃泡面;他给村里留守儿童过生日,儿子却从没吃过他买的蛋糕;他在冬日里抱着水管帮留守妇女浇麦子,却没想起妻子娇弱的身体正挑起家里的重担……